最近,受到“爾濱”的感染(刺激),全國各地文旅集體“發(fā)力”(發(fā)瘋),各出奇招,迎來新的一波的“拼”(卷)。 “聽勸”的河南文旅積極響應(yīng),洛陽更是不掉鏈子,以各種實際行動上了熱搜。 全城大掃除……高鐵站神兵列隊恭迎……身穿飛魚服“錦衣衛(wèi)”……“漢服姐姐”互動送100顆鉆石…… 讓人感慨,洛陽可真能“整活”啊,那么,它到底是有什么豐厚的家底呢?敢這么霍霍。 現(xiàn)在,就讓我們來了解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從西周的成周,到東周的王都,位于“天下之中”的洛地,在周天子廣袤無疆的“王土”中,一直是理想的治國中心,并成為后世都城營建的典范。從控制東方、演習禮儀到王都風云,一幕幕歷史大戲在此上演…… 北面黃河,南瞻嵩岳,西據(jù)崤函,東扼虎牢,洛陽盆地以河山拱戴,形勝甲于天下,是建造天下名都的優(yōu)越條件,形成了夏代二里頭、商代偃師商城、東周王城、漢魏洛陽城和隋唐洛陽城組成的都城群,蔚為壯觀。漢魏隋唐之歷史風云,嘯聚洛陽。 建武十八年(42年),東漢開國之君劉秀西巡長安祭拜先祖。不料,這一次的出游,卻引發(fā)了朝野長達20多年的“遷都”之爭。關(guān)中士民迫切希望劉秀將朝廷從洛陽移回長安,正如杜篤《論都賦》所說:“洛邑之渟瀯(指池水),曷足以居乎萬乘哉?咸陽守國利器,不可久虛?!彼麄兟暦Q,洛陽面積窄小,哪比得上長安“山河表里,先帝舊京”的優(yōu)勢?劉秀作為推翻王莽、興復(fù)漢室的英主,重回長安開基立業(yè),是順理成章的?。?/span>關(guān)中父老們的熱情,并沒能撼動洛陽的地位。后來史學(xué)家班固在《東都賦》里回擊道:“且夫僻界西戎,險阻四塞,修其防御。孰與處乎土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回到偏處西陲的長安,依托險要立國,遠不如居于身為天下之中、四通八達的洛陽,用“德治”令天下歸心。長安在軍事上的優(yōu)勢,被班固以一句洛陽是“土中”給壓了下去。這不免讓人好奇,當時選擇都城的標準究竟是什么呢?▲ 洛陽盆地東西長約150公里,南北寬二三十公里不等,物產(chǎn)豐饒,交通便利。自夏代晚期始,王朝便定都于此。此后,有十幾個朝代于此建都或設(shè)立陪都,都城史達1000多年。地圖展示了這些都城的方位、形制和發(fā)展演變。 《管子》一書中有句很經(jīng)典的話:“凡立國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廣川之上。”洛陽正為山川圍繞,太行、嵩山、黃河、伊洛河給予了這里格外復(fù)雜的地勢。故而雖然洛陽盆地海拔只在100到300米間,但由于處在豫西山地和東部沖積平原交界,相對東方依舊顯得居高臨下,氣勢恢弘?!妒酚洝氛f它“東賈齊魯,南賈梁楚”,商業(yè)貿(mào)易的規(guī)模也領(lǐng)袖天下。但這些都不是洛陽取代長安的真正原因。實際上,早在漢室的死敵王莽建立“新朝”時,遷都洛陽一事就被他提上了日程。王莽一向以“復(fù)古改制”的政治理念聞名,而自戰(zhàn)國時代,“古之王者,擇天下之中而立國”的說法就大興于世。洛陽作為周朝的舊都,是由圣人周公興建的,那時就號稱“中國”。對在西漢中后期掌握了輿論界的儒生們來說,它的神圣性不言而喻。董仲舒《春秋繁露》道:“天始廢始施,地必待中,是故三代必居中國,法天奉本,執(zhí)端要以統(tǒng)天下、朝諸侯也。” ▲ 王莽畫像。 皇帝定居“土中”,被看作是大一統(tǒng)的表現(xiàn)。王莽篡國,需要各種“祥瑞”來證明自己的正當性。始建國五年(13年),王莽便宣布“國洛陽”,并預(yù)定在三年后移駕。雖然由于大臣進諫,他不得已再將遷都的時間改后七年,但大司空王邑等人還是早早受命前往洛陽勘察土地,規(guī)劃工程。只是,王莽的計劃,很快隨著全國性大起義的爆發(fā)無疾而終。新朝固然覆滅,但儒家經(jīng)學(xué)在思想界的地位,在東漢反而被抬得更高?!笆训虏皇央U”“王者無外”的治國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洛陽“四方入貢道里均”的特點,是時人眼中的“帝都”必需的條件。這也是班固這般有底氣反擊還都長安之論的原因。他筆下“靈臺明堂,統(tǒng)和天人”的洛京,就是今天位于洛陽市洛龍區(qū)白馬寺鎮(zhèn)東側(cè),距離中心城區(qū)約15公里的漢魏洛陽城遺址。
曹魏:洛京的創(chuàng)舉 如今,漢魏洛陽故城已經(jīng)建成一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但是行走其間,無論是發(fā)現(xiàn)的地表遺跡,還是復(fù)原的城門、城墻,其實均非東漢舊貌。這是因為,在東漢之后,先后又有曹魏、西晉、北魏等政權(quán)定都于此,使用了300多年??脊虐l(fā)現(xiàn)讓我們“看到”了光武帝劉秀建造的東漢洛陽城。 根據(jù)殘存城垣遺址考古,東漢洛陽城西墻長3700米,北墻長2800米,東墻長3895米,南墻已經(jīng)毀于洛河北移。整座城周長大約12.9公里?!吨芏Y·考工記》有“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之說,建武二年(26年),劉秀在洛陽營建宗廟和社稷時,確實如此安排,這也是史上首次將此理念實際運用在都城中。 不過,洛陽的“市”相當分散,不僅城內(nèi)有號為“大市”的金市,城東還有“粟市”“馬市”,城南則有“羊市”。此外見諸文獻的還有“酒市”“西市”,遍地開花。學(xué)者宋鎮(zhèn)豪評價道:“洛陽的市場突破了城區(qū)的空間而向城郊發(fā)展,在古代城市規(guī)劃史上不能不說是一種革新的嘗試。”當然,就算洛陽想做到“面朝后市”也是不可能的,因為,自秦代開始,這座城中就同時存在“南宮”“北宮”。它們最初或許是為秦始皇巡游而設(shè)置的行宮。劉秀初入洛陽時,即“幸南宮卻非殿”。漢明帝即位后,大修北宮,翻新崇德殿,新造了“周旋容萬人”的主殿德陽殿。蔡質(zhì)《漢儀》夸張地形容道,在43里外的偃師城,都能望見德陽殿的雄姿。 ▲ 漢魏洛陽故城遺址。 自此南北宮可謂平分秋色,它們各自又設(shè)有東西宮。像南宮里的大朝會之所,就是東宮“前殿”,位于端門之內(nèi)。再往后則是殿前懸掛一對大鐘的“玉堂殿”。供奉東漢開國二十八將畫像的“云臺”也在南宮。而南宮前殿,正對洛陽南墻的“平城門”。穿過這里到城外,就是明堂(用于祭祀百神)、靈臺(舉行鄉(xiāng)射禮和養(yǎng)老禮)、太學(xué)(國家最高學(xué)府)。這樣一個集中于都城南面的禮制建筑群,也是東漢洛陽的創(chuàng)舉。李自智在《中國古代都城布局的中軸線問題》中稱,東漢洛陽開創(chuàng)了以大朝正殿為基點,形成宮城的中軸線,再進而引申為都城中軸線的新模式。這樣的設(shè)計,毫無疑問為后世都城所繼承。不過,因為處于初期形成的階段,加上南北宮的中軸線并不重合,東漢洛陽“平城門大街”在城內(nèi)的長度,還不足700米。 ▲ 皇宮正殿太極殿遺址上的曹魏鋪磚遺跡。攝影 / 洛卡奇漢末董卓之亂,洛陽幾乎被完全摧毀。曹植曾寫道:“洛陽何寂寞,宮室盡燒焚。垣墻皆頓擗,荊棘上參天。”是曹操在人生暮年重啟了洛陽宮的營建,經(jīng)歷了三代人的努力,到魏明帝時終于再現(xiàn)了其皇都氣派。因為東漢分立南北宮的模式,時常成為外戚、宦官動亂的根源。幾方勢力分別將兩宮作為大本營,內(nèi)斗不止。所以曹魏洛陽采用了單一宮城制,在北宮基礎(chǔ)上新建宮室。后來貫穿整個魏晉南北朝的皇宮正殿太極殿,以及與東西堂配套的格局,從此誕生。魏明帝還把金人、銅駝、承露盤等秦漢珍寶,從長安遷來洛陽。其中的銅駝,被安放在宮城南門閶闔門通向外城南門宣陽門間的街道兩側(cè),即聞名遐邇的“銅駝街”。它就是曹魏洛陽的南北軸線,長度達2100米,是東漢平城門大街的3倍。 ▲ 宮城南門外銅駝街的鋪石道路殘留,車轍印清晰可見。攝影 / 洛卡奇除此之外,曹魏還利用漢洛陽的西墻與北墻,另外增筑東墻與南墻,在洛陽的西北角,分割出了一座獨立的要塞“金墉城”。金墉城類似于鄴城的銅雀三臺,南北三座小城呈“目”字狀分布。這里后來成了西晉政斗的修羅場,太后楊芷、皇后賈南風均是在此殞命。而隨著313年西晉的崩潰,洛陽遭到前趙縱火劫掠,宮廷再次淪為丘墟。下一次它的復(fù)興,則要留待180年后的北魏孝文帝元宏時。漢魏洛陽城,魏指的并非曹魏,而是北魏。
北魏:復(fù)興的故都 公元491年,北魏特使蔣少游來到江南。他此次出使的真正任務(wù),是替孝文帝秘密勘察南朝建康宮的形制,為恢復(fù)洛陽做準備。此時北魏統(tǒng)一北方已有30多年,繼續(xù)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不利于控制中原的人口和財富。而且,想要跟南朝爭奪“正統(tǒng)”,唯有將都城遷移到在讖緯之學(xué)中有特殊意義的洛陽,才能讓北魏的鮮卑皇族淡化自身“虜”的色彩,增強號召漢族士大夫的向心力。南齊敏銳察覺到了蔣少游的意圖,但齊武帝覺得倘若為此就扣留蔣少游,顯得過于失禮,最終還是放了這位“間諜”。兩年后,孝文帝巡幸洛陽,在游覽西晉皇宮遺跡時,“詠黍離之詩,為之流涕”。這年冬天,司空穆亮與尚書李沖、將作大匠董爵奉旨著手經(jīng)營洛京。又過了兩年,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塑像。 其實,早在孝文帝的高祖父明元帝拓跋嗣時期,北魏就因為平城糧食難以為繼而興起過遷都之議,不過那時熱門之選并非洛陽,而是鄴城(位于今河北省臨漳縣)。因為以定州和冀州為中心的河北,是北魏的財賦基本盤,所謂“國之資儲,唯藉河北”。從經(jīng)濟角度看,鄴城作為北方名都,自然也是不二之選。孝文帝起初搖擺不定,故而他選擇了在鄴城興建宮殿,并于494年與群臣在鄴舉行朝會。不過,孝文帝最終還是因為鄴城的不吉利而放棄了這里。北宋志書《太平寰宇記》記下了孝文帝的顧慮:鄴城非長久之地,石虎傾于前,慕容滅于后。國富主奢,暴成速敗。且西有枉人山,東有列人縣,北有柏人,君子不飲盜泉,惡其名也。遂止。事實上,孝文帝玩了一手好棋,他并沒有直接說要遷都洛陽,而是打著南征齊國的口號。開始,任城王拓跋澄不明白孝文帝的真實目的,還在朝堂上當眾反駁,逼孝文帝說出了“社稷我社稷”的話。等怒氣消散,孝文帝倒是不計前嫌,私下找來任城王,直言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只有前往“河洛”,才能移風易俗,光宅中原。一番話說得以社稷為己任的任城王感動不已,當即表態(tài)“蒼生聞此,應(yīng)當大慶”。 ▲ 漢魏洛陽城,由近及遠分別是端門、止車門、閶闔門遺址,遺址上的城門為復(fù)原模型。模型/無用研究社 吾漢萬年493年的秋天,孝文帝帶著群臣和軍隊踏上南征之途,走到洛陽時正值陰雨連綿,諸軍疲憊不堪。孝文帝遂說,如今勞師遠征,倘若什么都不做就回師,豈不被后世恥笑?或者我們干脆遷都洛陽如何?鮮卑大臣們雖然多不愿意內(nèi)遷,但權(quán)衡之后認為,遷都總比繼續(xù)南征送命強,只好應(yīng)允了。 北魏最初修復(fù)的是洛陽西北的金墉城,以此作為行宮。孝文帝的繼任者宣武帝元恪又在景明二年(501年)創(chuàng)洛陽外郭。至此,北魏的洛陽由宮城、內(nèi)城、外郭三部分組成。結(jié)合考古和《洛陽伽藍記》的記載,北魏修成的洛陽外郭,東西有9000到9800米,南北最遠也有8800米,居民“戶十萬九千余”,規(guī)模前所未見。周回八里的洛陽大市,就位于西外郭,市東有“通商”“達貨”二里,“里內(nèi)之人盡皆工巧屠販為生”。市南有專門聚集音樂人才的“調(diào)音”“樂律”二里。市西是釀酒業(yè)者的“延酤”“治觴”二里。市北“有慈孝、奉終二里,里內(nèi)之人以賣棺槨為業(yè)”。東外郭也有洛陽小市,面積約為大市的四分之一。 ▲ 北魏永寧寺塔遺址與合成復(fù)原的情景,據(jù)推測塔高100多米。模型/無用研究社 吾漢萬年值得矚目的是,洛陽外郭南門外、洛水對岸還有“四通市”。自漢代,洛水上就建有浮橋。北魏在浮橋(稱“永橋”)以南規(guī)劃供給外國人居住和交易的場館,四通市因此也叫永橋市。借著靠近洛河的地利,四通市是著名的魚類交易市場,當時還有“洛鯉伊魴,貴于牛羊”的俗語。此時洛陽相較前代最大的不同,就是城內(nèi)存在著大量豪華佛寺。《洛陽伽藍記》稱,洛陽寺院共有1367所,數(shù)目實在驚人。最負盛名的莫過于建于516年的永寧寺。寺中的九層木塔“去地一千尺”,堪稱建筑奇跡。而北魏洛陽宮,還是大略沿用前朝宮城形制,皇宮正殿依舊叫太極殿。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它南距閶闔門約460米,面闊12間,東西長102米,南北寬59至64米,高約2米,地基夯土厚約6米。它與配套的東西堂占地達到了8000平方米。同時,銅駝街之名也繼續(xù)沿用下來,但銅駝早已毀于一百年前的前秦時候了。 ▲ 1980年在漢魏洛陽城永寧寺塔基考古中,出土了一尊北魏時期泥塑佛面。嘴角微翹,面目含笑,透露出恬靜含蓄之美。圖片來源 / 洛陽博物館官網(wǎng)然而,孝文帝的匆忙遷都,留下了諸多未能妥善解決的問題,例如對邊疆六鎮(zhèn)的合理安撫。這也使得北魏在他死后不過20多年就陷入紛亂。534年,北魏分裂為東西魏,洛陽成為內(nèi)戰(zhàn)的前線。次年,東魏丞相高歡為營建新都鄴城,下令將洛陽宮拆毀,材木悉數(shù)運走。三年后,高歡、侯景又與西魏大將獨孤信戰(zhàn)于金墉城。侯景遂縱火焚燒洛陽,內(nèi)外官寺民居剩下的僅有十分之二三。漢魏洛陽城的輝煌歷史,自此徹底結(jié)束了。 
隋唐:異地的重生 大業(yè)元年(605年),隋煬帝楊廣心心念念的東都工程拉開帷幕。前一年,隋文帝莫名暴崩后,漢王舉兵反叛,一時之間“從反者十九州”,山東為之震動。但隋朝都城大興處于西陲,“關(guān)河懸遠,兵不赴急”,給平叛增加了不小的難度。這件事直接讓楊廣看到了大興對中原和江南鞭長莫及的缺點。而且,此時關(guān)中深受糧食短缺問題的困擾,開皇十四年(594年)時,隋文帝就曾因為關(guān)中大旱,帶著群臣百姓“就食”洛陽,開了隋唐兩代“逐糧天子”的先河。選擇將洛陽建為東都,無疑是大勢所趨。不過,將作大匠宇文愷并沒有選擇利用漢魏洛陽城的舊址,而是西移約10公里,在東周王城的東側(cè)另建城池。這一舉動引發(fā)了今日歷史學(xué)者的諸多討論。段鵬琦在《洛陽古代都城城址遷移現(xiàn)象試析》里寫道,漢魏洛陽附近最豐沛的水源洛河,幾乎處于地勢最低處。這意味著想取洛河水滿足城市需求是十分困難的。相較之下,將洛陽城西遷,則能使伊、洛、瀍、澗四河同時作為城中的水源。 ▲ 隋煬帝楊廣。而且,此處山川也更為壯麗。史載,楊廣登上邙山,觀覽伊闕風光時,感嘆道:“此非龍門耶?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識趣的仆射蘇威立馬答道:“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睏顝V頓時喜上眉梢,伊闕此后改稱為龍門。事實上,新都的南北軸線與伊闕直對,堪稱山河拱戴。同時,“周二百里”的洛陽西苑,也成了“御河”通濟渠的始發(fā)點。諸多大工程并舉,令參與勞役的百姓死傷極為慘重,當時光運尸體的推車,就“東至城皋,北至河陽”。隋朝因虐民而速亡,唐朝接下了接力棒。唐高宗時,韋弘機建成上陽宮。武則天將洛陽改為神都后,“漸加營構(gòu),宮室、百司、市里、郛郭,于是備矣”。建設(shè)完備后的唐洛陽,由宮城、皇城、外郭組成。宮城周長為5655米,面積2.73平方公里。外郭周長27516米,城內(nèi)達47.3平方公里。奇妙的是,號為紫微城的宮城與皇城,卻偏居洛陽西北角,跟長安宮室居于都城正中的軸線對稱布局大相徑庭。究其根本,還是受限于地形之故,隋唐洛陽有一獨特設(shè)計,洛河穿城而過,將它分成南北兩個區(qū)域。洛河北岸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考慮到防衛(wèi)問題,將宮城設(shè)在全城制高點的西北角,是合理的。倘若強行為了對稱,將洛陽外郭的范圍向西擴,那么郭城西南將處于洛河泛洪區(qū)內(nèi)。
洛陽宮城北面有三重隔墻,依次是玄武城、曜儀城、圓璧城。東西兩面還另有兩重小城?;食侵畺|還有含嘉倉城、東城。經(jīng)勘測,宮城、皇城和東城城垣寬度大都在8到11米之間,且外側(cè)多有包磚。相較之下,唐朝營建的東都外郭城垣寬僅3米。洛陽宮更像一個布局復(fù)雜、堅固的堡壘。而洛陽宮的大門應(yīng)天門與洛陽城南門定鼎門處于同一線上,定鼎門內(nèi)大街寬121米,是洛陽的主干道。唐朝在洛陽設(shè)置三市,均靠近洛河,便于物資供應(yīng)。而城中最為宏大的建筑,幾乎都是武則天執(zhí)政時的手筆。 ▲ 唐垂拱四年,明堂成,號“萬象神宮”,“鐵鳳入云,金龍隱霧”,“去都百余里外,遙望見之”,百姓云集紫微城外,呼吁入內(nèi)參觀。武則天宴賜君臣,大赦天下,公開放任百姓入紫微城參觀萬象神宮, 同時給參觀者賜予酒食,攬盡天下人心。 作為古往今來的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即位前利用了所有能想到的信仰之力神化自己。洛陽作為天下中心的象征意義,自然十分重要。687年,武則天拆乾陽殿,以其地建“高二百九十四尺,方三百尺”的明堂,并允許百姓進入?yún)⒂^。沒過幾年,武則天稱帝,又在明堂北建設(shè)更高的五層“天堂”,據(jù)說天堂高一千尺,其中佛像高九百尺,光佛像的鼻子,就能容數(shù)十人并坐,到第三層就可以俯視明堂。因為天堂過于高聳,在施工時就被風吹倒了一次。武則天毫不氣餒,“日役萬人”將其重建。然而,這種空前的木構(gòu)建筑,在火災(zāi)面前不堪一擊。天堂與明堂在695年初一齊被燒毀,當晚火光照得洛陽亮如白晝。武則天雖然復(fù)建了明堂,但或許是因為府藏耗竭,天堂未被再修。而武周政權(quán)終結(jié)后,隨著唐玄宗時代長安漕運問題的解決,之后的唐朝皇帝基本不再巡幸洛陽。上陽宮也在中唐時被廢棄。不過,洛陽的都城史并未終結(jié)。904年,唐昭宗在朱溫挾持下遷都洛陽。之后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晉相繼以洛陽為都。北宋建立后,還設(shè)洛陽為西京。宋神宗時,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朝中舊黨如富弼、司馬光、程頤等人都選擇在洛陽隱居,北宋的文化中心由此在11世紀后期遷移到了洛陽。繁花似錦洛陽城,它的故事遠沒有隨著王朝更迭而結(jié)束。
《中華遺產(chǎn)》2023年12期,撰文/李粹之 《洛陽都城群:九天未勝此中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