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胃痛、口瘡效驗方——半夏瀉心湯 值得注意的是,王師用該方時喜用姜半夏,一則減半夏之毒;二則增其降逆止嘔之性。 ①寒熱夾雜的胃脘脹滿疼痛 半夏瀉心湯治療胃脘久痛,寒熱夾雜為其主治病機,其臨床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上熱下寒,如既有口干口苦,舌紅,反酸,又見便溏易通,甚或完谷不化,小便清長;二是上寒下熱,如既有清涎自涌或嘔吐清水,口淡,又見大便黏膩不爽,小便短赤。臨床常有病人來時胃脘脹滿不舒,或伴有惡心嘔吐,或大便溏瀉,而同時又有舌紅苔黃,或胃中灼熱不舒。治療上王師用半夏瀉心湯平調寒熱,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姜半夏10g,黃芩炭10g,姜黃連8g,干姜6g,黨參20g。王老師指出,反酸吐水用半夏瀉心湯必須用黃芩炭方可。 ②口瘡 臨床所見口舌生瘡,常伴有大便稀溏,似熱非熱,似寒非寒,用寒涼之品,則下利更甚;用溫熱溫補之劑,則口瘡尤劇。王師以半夏瀉心湯平調寒熱,并合用導赤散,加連翹、薏苡仁、板藍根。回顧分析本方,也可以理解為治療狐惑病的甘草瀉心湯加味而成,自然也符合大師風范!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姜半夏10g,黃芩炭10g,姜黃連8g,干姜6g,黨參20g,生甘草6g,川木通6g,生地10g,連翹15g,炒薏米30g,板藍根15g。跟師2年,凡是符合上述主證者,王老均用本方治療,鮮有不效者。 2.脾虛胃脹——平胃六君加藿半 脾主運化,胃主受納,脾胃為氣機之樞紐,脾胃虛弱則運化不行,氣機不暢,胃以降為順,胃失和降,氣郁中脘,則胃中脹滿;胃氣上逆,則惡心泛嘔,故當健脾和胃,脾氣健則氣自行,胃氣和則嘔自愈。脾惡濕而喜燥,故以平胃散芳香化濕,去濕健脾;合以六君子湯健脾益氣,調中和胃;再加藿香、半夏這一對藥。藿香辛香,既能燥濕健脾,又能行氣,為醒脾要藥;半夏燥濕行氣,又能降逆止嘔,與前方相配,相得益彰。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黨參20g,炒白術20g,茯苓15g,陳皮10g,姜半夏15g,藿香10g,厚樸10g。 據我當時跟師筆記記載,上方除治療脾虛胃脹外,還治療進食則欲吐及夏季濕勝者,同樣療效顯著。若非親眼所見,你不會相信中醫的實際療效有這么好! 3.心下支結——柴胡桂枝湯 王師對《傷寒論》146條中的“心下支結”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柴胡桂枝湯不僅為外感方,亦是內科良方;心下支結,為少陽樞機不利,膽氣犯胃所致,故以柴胡桂枝湯和解少陽,疏理氣機,調和膽胃,以卻胃病之疾。 讀王師的贈書《王正宇醫療經驗存真》時,我發現其161頁“心下支結驗案”按語中特別提到:先生用此方時,芍藥量大于桂枝,這是遵仲景“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的經旨,重用芍藥以和內,而非重用桂枝以調外之法。本書樸實無華,真心推薦大家閱讀! 用藥之時芍藥量應大于桂枝量,意在和中止痛。其實另一種理解,就是本方實際上有小建中湯的影子。臨床辨證抓住心下支結,易于積食,食后如食物聚集于胃而難受,易于感冒者,用之每獲良效。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柴胡12g,黃芩炭8g,黨參20g,姜半夏15g,桂枝6g,炒白芍20g,厚樸10g。此外,王師臨床還應用柴胡桂枝湯治療抑郁、焦慮型失眠,亦取佳效,值得借鑒。 4.面色萎黃中氣虛——補中益氣湯加小劑量三七 在臨床上,遇到面色萎黃、中氣虧虛諸證,卻不按常理出牌,選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之屬,而用補中益氣湯加小劑量三七治療。曾詢問緣由,王老師指出:中氣虧虛,脾失運化,常有納差食少,而八珍、十全大補之類滋膩而更礙運化,用之常適得其反,不利于疾病恢復。 王老師用補中益氣之法,補氣生血,遵從有形之血生于無形之氣,且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方中所加三七,為止血活血要藥,入血分,以疏通血脈,使補而不滯,又無動血之虞,故合方補氣生血,活血通脈,使氣血生化,充養周身,則面色萎黃自愈。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黃芪30g,黨參20g,白術15g,甘草10g,升麻10g,柴胡6g,當歸15g,陳皮15g,三七5g,生姜15g,紅棗5個。 5.口苦胃脹——柴平湯 柴平湯即小柴胡湯合平胃散,王師用之治療胃脘痛,抓住口苦、胃脹兩大主癥,每獲奇效。《傷寒論》云:“小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口苦癥狀為膽經有熱,而胃脹為膽氣犯胃,故用小柴胡湯疏肝清膽和胃,以平胃散行氣消脹,兩方合之使肝氣舒暢,木不乘土而胃脹自消,膽熱清而口苦自愈。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柴胡12g,黃芩10g,黨參10g,姜半夏12g,厚樸10g,生白術18g,陳皮10g。 6.胃痛便秘——芍甘枳百湯 芍甘枳百湯取芍藥甘草湯和百合烏藥散的方意,由芍藥、甘草、枳實、生百合四味藥組合而成。王師每用此方療胃陰不足之胃痛、便秘,取效快捷。方中以芍藥甘草湯酸甘養陰,補胃陰,緩急止痛;以百合烏藥散養陰潤肺,肺與大腸相表里,潤肺而使肺能為大腸行津液,且可行氣導滯,使熱結下行,合方以養陰生津,潤腸通便,甘緩和中,使陰液充而胃痛消,津液復而大便調。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芍藥30g,甘草15g,枳實15g,生百合20g。 7.肝火犯胃胃痛——楝焦芍郁元胡姜湯 肝火犯胃型胃痛的臨床表現為胃脘灼痛,痛勢急劇,煩躁易怒,泛酸嘈雜,口干口苦,舌紅苔黃,脈弦等。王師根據本型辨證,選用楝焦芍郁元胡姜湯進行治療,具體由焦梔子10g,川楝子12g,白芍10g,郁金10g,元胡10g,干姜3g組成。本方為王師自擬治療肝火犯胃之方劑,藥僅五味,寒熱并用,辛開苦降,達泄熱和胃之目的。此方川楝子清熱疏肝解郁,理氣止痛;白芍柔肝斂陰、緩急止痛,二藥合用,對肝郁化火犯胃之胃脘灼痛甚有療效,加之焦梔清熱,干姜反佐以散郁滯,郁金增強疏肝理氣之力,故組方嚴謹,藥簡力宏,臨床反復應用,療效甚佳。 8.胃潰瘍——歸芍丹瓦香及湯 針對胃潰瘍的治療,王師常常在辨證用方的基礎上,合上歸芍丹瓦香及湯,即當歸15g,白芍20g,丹參20g,瓦楞子15g,香附15g,白及15g,甘草6g。至于為啥合用本方,由于當年愚鈍,沒有及時詢問機理,故不做贅述,但是臨證運用,確實收效頗佳,值得一試! 9.疣狀胃炎——祛疣湯 針對胃息肉者,在我的印象中,王師常用祛疣湯進行治療,當時就流傳“疣狀胃炎用祛疣,木賊香附連翹同,板藍根薏米再加入,胃部疾患即消除”的口訣。本方具體由木賊、香附、連翹、板藍根、薏苡仁組成。堅持服用,常能獲效。本方也可用來治療尋常疣。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木賊15g,香附12g,連翹15g,板藍根18g,薏苡仁30g。 10.脾虛濕困飲食差——參苓白術散 跟師時,王師的經驗就跟歌謠一樣在同學們中傳遞,如“脾虛濕困飲食差,參苓白術止瀉佳”就是介紹王師用參苓白術散治療脾虛濕困泄瀉的經驗。王師對于脾虛濕困泄瀉常用參苓白術散,并加入元胡,以行氣止痛,更使氣行則津行,水濕運行調暢則脾不受濕困。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黨參15g,白術15g,茯苓20g,甘草6g,薏苡仁12g,桔梗10g,蓮子肉12g,砂仁6g(后下),白扁豆12g,山藥20g。 11.失眠多夢——逍遙安神湯 逍遙散原為肝郁血虛、脾失健運所致兩脅作痛,寒熱往來,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經不調,乳房作脹等證而設,王師取其疏肝解郁、調和脾胃之功,治療血管性頭痛、失眠、胃炎、精神分裂癥,療效比較滿意。針對失眠多夢,辨證為肝郁血虛,脾失健運者,在逍遙散基礎上加龍骨、牡蠣,稱之為逍遙安神湯。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醋炒柴胡15g,當歸15g,生白術20g,白芍15g,茯神30g,龍骨30g,牡蠣30g,甘草6g。 如果患者失眠多夢,伴見頭痛劇烈者,王師選用芎芷丹梔逍遙湯進行治療。在此需要強調的是:加入的川芎為血中之氣藥,且量由小漸大,以加強理氣活血及止痛作用,用量常15g起步,可逐漸增加到30g、60g;風藥白芷,巔頂之上,唯風藥可達,用量6g起,可逐步增加。所謂中醫之秘,就秘在傳方不傳量。故應用時尤其應該注意劑量問題。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丹皮10g,梔子10g,川芎15g,白芷6g,醋炒柴胡15g,當歸15g,生白術20g,白芍15g,茯苓15g,甘草6g。 12.慢性乙肝——三期分治 針對慢性乙肝,王師的經驗:初期注重疏肝解郁,健脾防變,多以逍遙散為主方(柴胡、炒白術、當歸、赤白芍、黨參、蚤休、虎杖等)治療;中期當辨虛與瘀,慎用清熱解毒,氣郁不解而出現脅痛固定,疼痛為刺痛,夜間較重,舌淡暗有瘀點、瘀斑,舌下脈絡青紫腫脹,脈弦緊或澀,乃為血瘀之證,以復元活血湯為主方(醋柴胡、當歸、炮山甲、桃仁、紅花、丹參、莪術、白花蛇舌草、炒白術、黨參等)治療;若出現脅痛隱隱,神疲乏力,雙目干澀,咽干口燥而不欲飲水,大便偏干,舌紅體瘦,無苔或少苔,脈弦細數,則是陰虛之象,以一貫煎為主方(麥冬、生地、川楝子、枸杞子、黃芪、北沙參、赤芍、虎杖、炒白術、炒三仙等)治療。中期患者由于肝郁而影響脾胃納運,胃納減少,脾失健運,水濕內蘊化熱與毒邪互結,故多伴見濕熱毒盛之癥如口苦、咽干、納呆、厭食油膩、惡心嘔吐、大便不實、舌紅苔黃膩、脈滑等,因此于陰虛或血瘀之中夾雜濕熱毒邪,治療時,除滋陰柔肝,活血化瘀之外,尚需清熱解毒,但是清熱解毒藥均為苦寒之品,易傷脾胃,故應慎用,可選用現代藥理學證明有抑殺乙肝病毒作用而又不甚苦寒的蚤休、虎杖、夏枯草、白花蛇舌草之類。經臨床實踐,兩方對肝功異常,轉氨酶持續不降有良好療效。后期強調扶正以祛邪,其病機為肝郁脾虛,氣滯血瘀水停,屬虛實夾雜,扶正易留邪,祛邪易傷正,唯有健運中土,宣肺利水,使脾氣健旺,水道通調,方有轉機。常用五皮飲合加味導氣湯為主(生薏苡仁、大腹皮、桑白皮、茯苓皮、陳皮、生白術、檳榔、川楝子、吳茱萸、木瓜、木香、香附、丹參、蘇子等)治療;恢復期調理脾胃以善后,此期著重調理脾胃,稍佐解毒以善其后。方用香砂六君子湯為主(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陳皮、香附、白花蛇舌草、砂仁等)治療。 跟師臨證時,傳抄這樣的經驗:如果慢性肝炎肝功能異常或者存在肝陰不足,可以小柴胡湯合茵陳五苓散或者一貫煎為主方;如果是小三陽,可在辨證情況下選用小柴胡湯合脅痛2號方(厚樸、檳榔、草果、姜黃、靈芝、葉下珠、田基黃),且運用較多,療效顯著,大家可以根據情況選用! 13.脂肪肝、高脂血癥——柔肝清脂湯 針對脂肪肝、高脂血癥,王師以柔肝降脂湯為基礎方(具體由丹參、澤瀉、山楂、草決明組成),加用土茯苓30g進行治療。 14.肝硬化代償期——丹郁三七蛇舌湯 針對肝硬化代償期,王師常用丹郁三七蛇舌湯進行治療,而且我親眼所見其療效出乎意料的好,值得借鑒。當時流傳的口訣是“丹郁三七蛇舌草,柴胡白芍茵陳苗,炙草麥芽苓白術,肝經病變基礎方”。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丹參15g,郁金15g,三七9g,白花蛇舌草15g,柴胡12g,白芍20g,茵陳15g,炙甘草6g,麥芽15g,茯苓15g,白術20g。王師運用時,在正氣尚可的情況下,加用大黃?蟲丸,療效更佳! 15.治脫發——首烏四物湯合二至丸加黑芝麻、側柏葉、白蒺藜 王師治療脫發時,常選用首烏四物湯合二至丸,加黑芝麻、側柏葉、白蒺藜,療效顯著。至于機理,當時沒有多問,只是按部就班運用,甚為遺憾! 16.口干、鼻干、大便干——清金散 王師對口干、鼻干、大便干者,用清金散進行治療,其傳授的口訣是:“清金散治肺壅熱,梔子黃芩枇杷葉,生地花粉翹麥冬,薄荷玄參甘草桔。”當時沒有問王師本方的出處,后翻閱《黃河醫話》,得知本方為韓天佑方,具體由梔子炭4g,黃芩4g,枇杷葉9g,生地黃9g,天花粉9g,連翹9g,麥冬9g,薄荷4g,玄參4g,生甘草4g,桔梗6g組成。治療時必須抓住鼻干之癥,清肺熱而養肺津,使肺朝百脈有權,輸送精微的作用復常,則諸干自平。 17.肺熱咳嗽——二母清順湯 針對肺熱咳嗽,王師常常選用二母清順湯進行治療,傳授口訣:“二母清順湯天麥冬,歸身枯芩玄參同,知母貝母瓜蔞仁,橘紅甘草與茯苓。”后查閱資料,大概本方出自《壽世保元》卷三。臨證運用,效果明顯。 18.肺腎陰虛咳嗽——百合固金湯 王師用百合固金湯治療肺腎陰虛咳嗽,喘咳帶血,或伴有午后發熱者,收效顯著。 19.哮喘——急性期,麻杏二三湯;緩解期,蘇子降氣湯合補肺湯 針對哮喘,王師的經驗是急性發作期,選用麻黃、杏仁加二陳湯及三子養親湯治療;緩解期,選用補肺湯合蘇子降氣湯治療。 20.倒經——清肝引經湯 王師治療肝經郁火之倒經、月經先期者,癥見經前或經期吐血,衄血、量多色鮮紅,月經量反少,甚或不行,兩脅疼痛,心煩易怒,口苦咽干,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弦數等,選用清肝引經湯治療,療效顯著。當時傳授的口訣是:“清肝引經治倒經,梔芩四物減川芎,川楝茜草白茅根,牛膝甘草血下行。”組方:山梔9g,黃芩9g,當歸8g,生地12g,白芍12g,川楝子9g,茜草12g,白茅根15g,川牛膝9g,甘草3g,丹皮9g。本方具有清肝調經,引血下行功效,辨證要點是經行或經前吐衄、量多鮮紅,月經反少,兩脅脹痛,口苦咽干,舌紅脈數。本方亦可用治子宮內膜異位癥、原發性痛經、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屬肝熱郁結者。 21.婦人血尿——約營煎 記得當時有這樣一段口訣是記憶約營煎的:“婦人血尿約營煎,生地白芍芩川斷,地榆槐花荊芥穗,烏梅甘草與旱蓮!”約營煎出《景岳全書·新方八陣》,由生地、芍藥、甘草、續斷、地榆、黃芩、槐花、焦芥穗、烏梅組成。原書記載本方用治血熱便血無論脾胃、小腸、大腸、膀胱等證皆可。王師認為,血尿之證,多因熱蓄腎與膀胱,血熱營陰受擾,灼傷絡脈而致。約營煎乃一首治療血熱出血的良方。血熱尿血多伴有腎陰虧虛,故在原方中加入早蓮草、生益母草、丹皮以增強滋陰補腎、涼血止血之功效,可資借鑒。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生地15g,白芍12g,黃芩8g,續斷12g,地榆12g,槐花10g,荊芥穗6g,旱蓮草10g,甘草6g,烏梅10g。 22.耳鳴目障——益氣聰明湯 對耳鳴、目障,王師常常選用益氣聰明湯進行治療。李東垣指出:“五臟皆稟氣于脾胃,以達于九竅;煩勞傷中,使清陽之氣不能上升,故耳鳴耳聾、內障目昏也。”益氣聰明湯具有補中益氣、助升清陽、聰耳明目的功效,主治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諸證,癥見目內生障、視物昏花、耳鳴耳聾等。傳授歌訣:“益氣聰明湯蔓荊,升葛參芪黃柏傾,再加芍藥炙甘草,耳聾目障服之清。” 23.痛經——宣郁通經湯;通經方(來源不詳) 治療痛經,王師選用的第一張方是傅青主宣郁通經湯。此方傅氏用于治療經水未來腹先疼,疼痛數日后,經來多是紫黑色血塊。當時傳授口訣是“宣郁通經芍歸丹,柴芩香梔芥草郁”。具體藥物組成:白芍(酒炒)15g,當歸(酒洗)15g,丹皮15g,山梔(炒)10g,白芥子(炒研)6g,柴胡3g,香附(酒炒)3g,黃芩(酒炒)3g,生甘草3g,川郁金(醋炒)3g。本方主要用于治療肝郁化火、血瘀胞絡而致的痛經。至于疼痛的時間,有在經前,有在經后,有在行經期中,不像傅氏所講,僅在經前疼痛;經來時既可以是紫黑色的血塊,也可以是淡色的血液。其核心表現為痛經,經來量少,心煩易怒,口干,口苦,少腹作脹,乳房脹痛,胸脅脹悶,頭痛耳鳴,舌質紅,脈數,其中特別是痛經,經量少,舌質紅(臨床上主要是舌邊尖紅)為必具的癥狀。 第二張通經方,王師傳授的口訣是:“痛經香附桂丹參,桃紅元芎芍益同。”具體由香附、桂皮、丹參、桃仁、紅花、元胡、川芎、白芍、益母草組成,用于血瘀征象明顯者。 24.冠心病——冠心2號方合生脈散 治療冠心病,王師常選用冠心2號方(丹參、赤芍、紅花、川芎、降香)合用生脈散(人參、麥冬、五味子),在緩解患者癥狀方面,效果明顯。 25.肝腎不足,寒滯肝脈——暖肝煎 暖肝煎具有溫補肝腎,行氣止痛之功效,主治肝腎不足,寒滯肝脈證,癥見睪丸冷痛,或小腹疼痛,疝氣痛,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脈沉遲。臨床常用于治療精索靜脈曲張、睪丸炎、附睪炎、鞘膜積液、腹股溝疝等屬肝腎不足、寒凝氣滯者。王師常用本方來治療疝氣,療效可靠。記憶口訣:小狗無肉,鈴鐺響(小茴香,枸杞子,烏藥,茯苓,當歸,沉香)。 26.肝氣、肝郁、肝寒、濕聚之腹痛、疝氣水腫、淋秘——加味導氣湯 可以說,加味導氣湯是王師臨證治療的精華。導氣湯出自《醫方集解》,其方組成為:小茴香6~9g,川楝子12g,木香9g,吳茱萸3~9g。據《王正宇醫療經驗存真》載,在本方基礎上加檳榔9g、木瓜12g,則為加味導氣湯,具有調肝理氣、溫通止痛、燥濕行水三大功效。至于加減法則,《王正宇醫療經驗存真》中記載詳細,為方便記憶、理解,我編成記憶口訣如下:寒疝痛用導氣湯,小茴川楝與木香;吳萸煎與常流水,散寒通氣和小腸;前方再添玉片瓜,治療病癥要擴張。小腹少腹或脹痛,陰腫股痛為其要,舌淡苔白或為滑,脈沉或兼滯與澀,寒凝氣滯若為輕,吳萸木香減用量。下焦寒甚少腹冷,肉桂或附助陽功。氣機阻滯小腹脹,荔核橘核青皮搶。病久邪積入于絡,丹紅元附活血絡。肝化肝郁減吳萸,山梔黃芩丹皮請。 氣機不舒決不利,五苓陳蘇健利襄。胃疼血滯取活絡,另加白芍功在添。肝胃不調若有現,柴胡桂枝兩湯取。大氣下陷兼腹墜,升陷湯請升益舉。肝膽氣逆犯胃嘔,小柴再添柿蒂赭。 睪丸結硬脹痛現,若為氣阻下注行,木通澤瀉滲濕熱,銀翹黃柏清熱毒,海藻海浮軟堅結,氣機一致諸痛祛。 加味導氣湯所治之證多種多樣,因其發病原因多屬氣滯,寒凝濕聚,故在臨床上除治療狐疝、腹痛、鼓脹之外,還可靈活使用于寒凝氣滯濕聚所致的陰囊水腫、少腹下墜、胃疼、水腫、嘔逆、睪丸硬痛等多種病證,每獲良效。 27.甲亢(癭病,尤宜于氣癭、肉癭)——甲亢湯 甲亢湯是王師的父親王正宇的經驗方,流傳至今,確實療效顯著。本方由柴胡6g,香附9g,郁金9g,浙貝母9g,連翹9g,生地、玄參、白芍、牡蠣、柏子仁、黃藥子、海藻、昆布各15g,夏枯草12g組成,主治頸前結喉雙側或一側漫腫,邊界不清,皮色不變,質軟不痛,喜消怒長,病程纏綿,或腫塊呈半球形或卵圓形,質底堅實,表面光滑,按之不痛,可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發展緩慢,難以消散,亦不潰破。有時伴有胸悶不舒,煩躁易怒,心悸,突眼,易汗,月經紊亂,手足震顫,消谷善饑,形體消瘦,舌淡紅,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滑或弦數者。本方具有疏肝解郁、軟堅散結、化痰消腫、養心安神、柔肝斂陰之功,是治療癭病的有效方劑。 28.小兒遺尿、尿床、流涎——加味縮泉丸(縮泉丸加山茱萸、山藥、雞內金、金櫻子) 加味縮泉丸王師多用來治療小兒遺尿、尿床,也可以用于治療流涎。本方由縮泉丸二山加二金組成,具體藥物為:烏藥12g,益智仁9g,山茱萸9g,山藥30g,金櫻子9g,雞內金9g。全方溫腎袪寒,固澀止遺,使下焦得溫而寒去,則膀胱之氣復常,約束有權,尿頻、遺尿可愈。 29.頸椎病——桃紅四物湯加葛根、威靈仙、鹿銜草、三七 王師治療頸椎病,多選用桃紅四物湯加葛根、威靈仙、三七治療。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桃仁15g,紅花20g,當歸15g,生地15g,川芎15g,赤芍15g,白芍20g,葛根15g,威靈仙15g,鹿銜草15g,三七10g。 30.慢性鼻炎——桃紅四物湯合蒼耳子散加益母草、佩蘭、羌活、三七個 王師治療慢性鼻炎,選用桃紅四物湯合蒼耳子散,加益母草、佩蘭、羌活、三七。 31.靜脈炎——外洗驗方 跟師期間,王師說家屬因為血管炎,疼痛得厲害,多法治療,效果不佳,后研制一方,竟然1日后自覺緩解80%。清楚地記得,王師要求我們把本方記住,后面遇到類似情況可以試用,現錄取如下:當歸20g,桂枝20g,桑枝30g,赤芍30g,伸筋草40g,秦艽30g,花椒30g,生艾葉30g,紅花10g,水煎,外敷。 32.疰夏——清暑益氣湯 跟王師期間第一次聽說“疰夏”這一病名。王師治療本病,常徑直用清暑益氣湯原方治療。傳授口訣:“清暑益氣參草芪,當歸麥味青陳皮,曲柏葛根蒼白術,升麻澤瀉姜棗宜。”核心藥物與劑量:黨參20g,甘草6g,生黃芪30g,當歸15g,麥冬15g,五味子10g,青皮10g,陳皮12g,神曲15g,黃柏10g,葛根15g,蒼術10g,炒白術20g,升麻6g,澤瀉15g。患者夏至后如感周身乏力,精力差,下肢沉重,即可用本方;來年6月份服用3~5劑可以預防。 33.厭食、小兒疳積——王正宇小兒疳積散 在跟師期間,我發現小兒疳積散不僅僅只用于小兒,對于其他年齡段有厭食表現者,療效也好,其核心藥物與劑量:白術12g,茯苓10g,枳實6g,雞內金6g,玉片6g,山楂9g,麥芽12g,神曲10g,莪術6g,連翹12g,使君子10g,石決明6g,具有健脾和胃、消積化滯、殺蟲止痛之功,主治脾虛夾積,癥見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胸院痞滿,不思飲食,食后臍周疼痛,遂即登廁,便溏或便細,易驚易恐,夜寐不安,夜間磨牙,喜食異物,舌淡,苔厚膩,脈滑,指紋淡紫等。當時曾疑惑為啥用石決明,但經臨床運用后確實獲效更佳。 34.腸上皮化生——公英敗醬舌草方 針對腸上皮化生,王師結合其豐富的臨床經驗,辨證論治,靈活用藥,參考現代藥理研究,常配以蒲公英、敗醬草、白花蛇舌草,以逆轉腸上皮化生,只要堅持治療,每獲良效。常用核心藥物與劑量:蒲公英15g,敗醬草12g,白花蛇舌草15g。 35.虛不受補——補中益氣湯加桂枝 臨床患者陽虛,見用桂附之品后,出現口苦、苔黃、咽痛等不適,此所謂虛極不受補,如肆用辛熱,則病情不卻而反甚。臨床對于胃虛弱至極,稍用溫藥即口苦者,王師以補中益氣湯加桂枝治療,目的在于補氣而生陽,發揮氣的溫煦作用。用桂枝一則溫補陽氣,二則溫通經脈。若用之仍出現口苦,可先予玄參以清無根之火,還不效則以少量黃芩清之。 此外,王師還有“眼痛黃連當歸跟”;治血崩,黃芪30g,當歸9g,三七9g,桑葉14片;治療高熱不退的柴白湯,即小柴胡湯合白虎湯加烏梅9g、常山9g等經驗傳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