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一種原發性、局限性或泛發性的皮膚色素脫失癥。是由于皮膚局部色素代謝障礙,皮膚和毛囊的黑色素細胞內酪氨酸酶系統的功能減退,使表皮明顯缺少黑色素細胞,致使皮膚色素脫失。在患者全身任何部位的皮膚均可發生,表現為局部或泛發性色素脫失,尤以頭面部,頸,腰,下肢及腳、手的背、指部常見。皮損外表面溫度增高,汗液增多。常并發于糖尿病、惡性貧血、自身免疫病、甲狀腺病、阿狄森病等。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多發性皮膚病,發病率為1%-2%。膚色越深,發病率越高。男女發病情況相當,好發于青少年,約一半以上的病人在20歲以前發病。近年來,白癜風的發病率有上升趨勢,發病年齡也在提前。 白癜風的發病機制與病因目前還不清楚。一般認為其發病是具有遺傳素質的個體,在多種內外因子的激發下表現為免疫功能、神經、精神及內分泌、代謝功能等各方面的紊亂,導致酶系統的抑制或黑色素細胞的破壞或使黑色素體的生成或黑化過程障礙,終至色素脫失。精神因素和神經化學因素在發病過程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據臨床觀察發現,精神因素與外傷是白癜風的主要誘發因素,夏季是本病的好發季節。 白癜風是常見的皮膚病,我國古醫書中稱之為“白癜”“白駁白駁風”。《諸病源候論》中有“白癜者,面及頸項身體肉色變白,與肉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的記載。《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認為“白駁風生面頸間,風邪相搏白點斑,甚延遍身無痛癢,治宜消風涂脂痊”宋朝《圣濟總錄》也云“……輕者僅有白點,重者數月后,舉體斑白……毛發亦變,終年不差。” 中醫學認為情志內傷可以造成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受風邪搏于皮膚,致氣血不和,血不能營養肌膚,日久肝氣橫逆而犯脾,出現肝脾不和,風濕阻于絡脈;肝腎同源,肝虧腎虛,衛榮無暢達之機,皮毛腠理失養而致病。 二、臨床表現 本病男女均可發生,從初生嬰兒到老人皆可發病。15-30歲為發病高峰。 皮損表現為局部色素脫失斑。呈乳白色,大小不一,從1一2cm到兒十厘米不等。形狀不定,一般為圓形、橢圓形,也有不規則形、地圖形或呈網眼狀數目不等,全身任何部位均可發生,外露部位如面部、手背,黑色素較多的部位如乳頭部,以及易受摩擦部位如頸部系腰帶部較易發生分布常為對稱性,但也可以局限在某一部位或單側發生,或沿皮節分布。白斑境界清楚,有的邊緣部色素反而增加,有的白斑中可見到殘留的正常皮島。白斑部毛發也可完全變白,黏膜部位也可受侵犯。 四、治法 調補心脾法治療肢端性白癜風 臨床上,肢端性白癜風以心脾兩虛為本型病變的主要類型,故以調補心脾的方法,隨證加減運用,常能取得較好的治療效果。自擬調補心脾湯主要成分:生黃芪15g,何首烏30g,夜交藤30g·炒棗仁(打)10g·遠志10g·雞血藤20g白術10g,茯苓10g,白芍20g,女貞子10g,當歸10g,紅花10g,墨旱蓮15g,黑芝麻20g,防風10g.功效:調補心脾,調和氣血,驅風消斑。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在本方的具體使用上,可根據不同的個體、不同的兼夾證候,辨證施治。如風邪較重者,酌加烏蛇10g.金銀藤20g·白芷10g;血瘀者,加雞血藤15g.川芎10g;肝郁氣滯者,選加川楝子6g枳殼10g.白蒺藜10g.夏枯草6g,去黃芪、白術。 【按】 肢端性白癜風多發干面部和肢端,按傳統中醫的臟腑定位,病位應在心與脾。因心主血脈,其華在面,脾主四肢,為氣血生化之源,心脾氣血的虛弱,勢必影響其所主部位的經絡氣血失調,進而引起局部皮膚色澤的變化,形成皮膚白斑。商氏重用調補心脾等方面藥物于肢端性白癜風的治療,經長期摸索總結歸納成調補心脾湯,并隨證加減變化,以適應不同亞群白癜風的證型需要,臨床實踐證明調補心脾湯在肢端性白搬風的辨證施治中具有較大的優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