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上,讀心經,觀自在菩薩一句,頗有感觸,菩薩是何象,地域和時間不同,認知不同。印度的菩薩和泰國的菩薩不一樣,唐朝的菩薩和今天的菩薩也不同,但終究還是菩薩。所謂觀想,總是有時空限制的,但是本源還是那個本源,本自存在。 今日世界,流行講國學,但國學是什么,又包括哪些內容,沒有定義,所以是個大框,什么都往里面裝。四書五經,二十四孝,甚至還有女德這種課程。中國的古代哲學體系中,是少不了道、德、陰陽五行的,所有的國學內容也是以此為基礎,不單單是術數,這僅僅是一個分支。很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但是今日而言,很少有人懂得天是指什么,為什么能夠天人合一。很多都停留在臆測層面,而不知其中究竟。 長期以來,術數界有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五行的割裂,沒有系統性,而造成了很多認識上的分歧。這在命理中體現的比較明顯。 實際上以今天的視角看,唯物觀是值得肯定的真理,那么認為五行就是樸素的唯物觀,五種物質觀無疑就是錯誤的,五行的構成應該也是一元的。五行也是有本源的。如果上溯理論源頭,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德經的說法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五行之上存在著一的。 在這里,物質也好,能量也好,不分家的,不糾結具體的概念,不糾結于本源。 五行,如果以能量來定義,更加妥當,可以理解為一種能量的表現形式。分別是少陰、少陽,老陰、老陽,這樣就與八卦對應上了,兩個理論可以打通。分別是金木水火。 但是這里沒有土,土實際上就是地球。 以河圖洛書為例,有先天數,加上五之后,表示后天數,也都有自己分別對應的陰陽和五行,那么先天數講的就是能量的原始狀態,后天數,指的就是地球吸收后的狀態,所謂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就是能量態入水,到達地球后,變成六的能量。 有生有成,這就是陰陽。 具體到天文而言,我們知道,世界能量的源泉來自宇宙,由宇宙向地球發射能量,古人認為,地球之外皆是天。這是為陽,所謂天行健,就是指宇宙運轉之道,顯化而言是發生能量的規律,其狀態是始終的,保持延續性的。 拿到今天,我們知道這種能量的來源有很多,但是不離星系,例如七政四余等。但是其中影響最大的無疑是太陽,光的能量。 而地球通過公轉以及自轉的方式,對能量進行接受,由于自身也存在斜角,所以能量態便有了不同的狀態,所以坤卦為陰,為土,表示順與從天之能量。 這也是天為陽,地為陰的緣由,是為陰陽。 這種能量影響的是萬物生長,設問一下,人是如何從一個卵細胞,生長成人,吸收天地之精華,這些能量可能存在于宇宙很久了,只是在人重新組合而已。所以天地運行這種節律,自然也會影響人類本身,這是天人合一之究竟。 所以,同一種能量,因為這種關系,而有了陰陽,陰陽發生則有了四種不同的變化,就是四象,金木水火。這是在地球的視角看待,四時流轉,也是由此產生五行。也基于能量的性質,而產生象,產生定義。諸如仁義禮智信,諸如木主生發,都是因此而來。 因為,天發生,地生成,所以才有了十天干,從這個角度講,十天干是沒有旺衰的,就是表示發生的能量態,以及地球接受的能量態。只有具體到地球的具體狀態了,才會有旺衰,由此產生節律,二十四節氣,這個就是地支和月令的內容。 講這些的目的,在于說明,無極、太極陰陽,陰陽四象,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是有其內在的邏輯的,是成系統的。這就可以打通術數之間的壁壘,只要涉及到干支的,都可以一法通,萬法明。 同時,明確這種系統關系,也就為干支之間的作用打好基礎,包括具體某一個干的狀態,例如旺衰,因為是能量狀態的演化,知道一個狀態就知曉其他狀態。以月為例子,如寅月,此時十天干的所有狀態都已經明確了。甲木當令最強,同時對氣最弱。少陽旺,則不成陽。 同時,寅月也就明確了藏干的作用關系,甲戊丙,甲克土,甲生丙火為優先。那么所對應的沖合關系,也就知道具體的藏干作用了。 但是這一切的基礎,都要回歸到五行、陰陽的基礎上。不明白這些究竟,都在門外。分不清輕重,作用關系也不明確,旺衰對沖,藏干到底是怎么作用也是稀里糊涂的。 所以,倘若知曉節律,五行演化,大概也就能夠知道在天所垂之象,在地所呈之形。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明明德乎。 以術入道,大概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