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安門中學創辦時間為1902年4月17日,位于地安門東大街127號(明清兩代的兵將局舊址)。前身為順天高等學堂,是清末京師七所高等院校之一。 ![]() 建校初期,職員5人,教習14人(包括洋教習),學生233人。1914年改為京兆公立第一中學。1933年改名河北省立北平中學。1940年改名北京市立高級中學。1945年改名河北省立北平高級中學。1952年與河北北京師范學校初中部合并,遷至鼓樓東大街14號(原順天府舊址),改名河北北京中學。1972年改名北京市第一四四中學1982年與地安門中學合并,又遷回原址,更名為地安門中學。現在改稱北京市第五中學分校。 ![]() 建校初期(1902-1907)學制四年,1907年改為順天高等學堂后,學制為八年,五年中學,三年高等(即大學預科)。學生畢業后,品學優良者可進入專門學堂。前五年中、西兩學兼授,后三年只授西學,即外國文學、算學、博物(生物、礦物、理化)。教習都選聘學識造詣較深者,中外名流兼聘,西學多使用外文課本。教授主旨在于'開智',為專門學堂準備生源。(1902年成立的順天中學堂于1907年改為順天高等學堂后,1907年又重新成立了一個順天中學堂,這個于1907年成立的順天中學堂就是北京四中的前身。) 民國以后,學校由高等學堂改為中學。二十年代初,在辦學風格上,開始顯露出自己的特色。既注重'開智',又注重'育人',既強調傳授知識,又強調發展個性。在這個時期,對學校影響較大的王仲篪校長曾著力提倡'教授主旨,注意學生自動,籍以發展其各科本能,管訓方針,取感化主義,使學生養成健康身體,活潑精神,高尚人格及誠樸之習慣'。當時,教師在課內注重啟發學生思考,鉆研;課外倡導、支持學生開展課余活動。當時,英語、書法、美術、體育等研究會的活動開展得比較活躍,教師還和學生一起參加體育活動。 30年代初,該校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辦學風格,其辦學主旨是指導學生做人,為民族興旺、國家富強培育棟梁之材。1932年,校長張仁山從學校實際出發,提出了'坦白、活潑、勇敢、負責'的八字校訓。學校創辦了《十七中》周刊(當時校名為河北省立第十七中學),為宣傳抗日救國,激發愛國熱忱,推動學校工作,貫徹校訓精神,發揮了重大作用。由于該刊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北京圖書館收藏了《十七中》周刊的全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