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圍內,高血壓已經成為一大健康公害,據《全球高血壓報告》顯示,高達三分之一的成年人深受其害,總數高達13億人。 這一龐大的數字凸顯了高血壓在全球范圍內的普遍性和嚴重性,而在我國,根據《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的數據,高血壓患者已接近3億人。 而且發病年齡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這無疑給人們的健康敲響了警鐘。 高血壓這種疾病常常在早期沒有明顯癥狀,讓人難以察覺, 首先了解,高血壓的等級劃分 輕度高血壓是指收縮壓在140-159mmHg之間,舒張壓在90-99mmHg之間,這個階段的癥狀比較輕微,可能只有一些頭痛、頭暈、心悸等不適感。 中度高血壓是指收縮壓在160-179mmHg之間,舒張壓在100-109mmHg之間,這個階段的癥狀比較明顯,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心悸、胸悶等癥狀。 重度高血壓是指收縮壓超過180mmHg,舒張壓超過110mmHg,這個階段的癥狀非常嚴重,可能會出現頭痛、嘔吐、心悸、胸悶等癥狀,甚至會出現抽搐、昏迷等嚴重后果。 為什么高血壓患者越來越年輕化? 1.情緒波動明顯 高血壓和不良習慣有關,特別是情緒經常波動!很多人不知道為何情緒跟血壓高有關系,沒有了解常識。 經常遇到一點小的事情就情緒波動,不懂得良好心態保持的重要性,會在情緒波動的時候讓交感神經興奮程度增加,進而刺激身體影響血壓變化。 2.飲食不當 由于生活條件改善,年輕人的飲食護理一般較差,可能出現暴飲暴食、高脂高鹽飲食等情況。 容易導致血管內血糖、血脂沉積,損害到血管健康,可能會出現高血壓的癥狀。建議年輕人注意飲食規律,保持清淡飲食。 3.遺傳基因的影響 在臨床中發現如果父親或母親有一方是高血壓,孩子就很有可能得高血壓。一旦父母雙方都是高血壓,孩子有可能在年輕時就出現高血壓。 高血壓的“源頭”已揪出,和酒無關,醫生:忍住不吃才算贏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酒精的過度消費是高血壓的主要原因之一。盡管一些研究發現酒精可能對高血壓有一定影響。 但最新的研究證實,高血壓的根本原因可能不在于酒,而在于我們的飲食習慣。研究人員發現,高鹽、高糖和高脂肪的飲食習慣對高血壓的發病風險有更大的影響。 鹽分過多會導致體內水分潴留,增加血管內的壓力,從而提高血壓。同時,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可能導致體重增加,引發肥胖,也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之一。 醫生:這些食物能少吃一口就少吃一口 1.動物內臟 豬肝、雞心、雞胗、豬肺等,屬于可以食用的動物內臟,很多人對于此類食物甚是喜愛,但此類食物中,膽固醇含量較高。 無論是健康人群,還是血壓過高的人,都不適合過多食用。過多的膽固醇,會導致血管變得越來越硬,影響血液循環,從而升高血壓。 3.紅燒肉 有很多老人特別喜歡自己在家做紅燒肉,紅燒肉雖然選擇的食材是五花肉,但是將五花肉通過炒糖色之后,不僅看上去非常有食欲,吃起來的確非常美味。 不過大家需要注意,紅燒肉本來就是比較油膩的,肥肉含量比較多,再加上加入了大量的糖,這樣熱量也非常高,如果經常吃不僅會誘發肥胖,也容易導致脂質沉積誘發高血脂。 3.辛辣食物 辛辣食物對高血壓患者是大忌,因為高血壓患者吃了辛辣刺激食物后,會導致大便變得干燥,或是導致便秘現象,這樣在排便時就會引起腹壓升高。 從而也可造成血壓數值升高,另外吃了辛辣食物后會讓患者精神變得興奮,這樣的情緒變動也可導致血壓升高。 4.腌制咸菜 老一輩的人對于腌制咸菜,而不是說不得不承認,蔬菜經過腌制之后,的確能夠起到下飯的效果,也能夠滿足人們的食欲。 但是腌制咸菜當中的鹽分含量相對比較高,而且腌制過程中也可能會產生亞硝酸鹽,所以高血壓患者經常出現這些現象,很容易導致血壓失控。 醫生:想降血壓,多吃這3物 1.火龍果 火龍果又被人們稱作吉祥果,火龍果可以讓血管的彈性特別好,而且火龍果還富含花青素,可以增強我們血管的彈性,還可以有效的保護動脈血管的內壁。 降低血壓的效果,而且火龍果還可以增進我們皮膚的光滑度,有美顏肌膚的效果以及抑制炎癥和過敏的作用,而且可以使關節的柔韌性得到改善。 2.香蕉 香蕉是自然界中少有的高鉀低鈉水果,據營養學分析,100g可食用香蕉中大概含有300mg左右的鉀元素,在眾多食材中名列前茅。 而人體出現高血壓,很多情況下都是因為體內鈉鹽濃度過高,從而引發了水鈉失衡,這對肌肉和血管健康的危害都不小。 而患者若是能通過增加鉀離子的攝取,來加快鈉元素的代謝進程,對于控制血壓平穩而言,其實是有很多好處的。 除此之外,香蕉本身的膳食纖維與維生素含量也不低,每日吃1-2根香蕉,還能夠促進消化、幫助排便,這對有便秘困擾的老年朋友而言,也是一劑“良藥”。 3.黑巧克力 黑巧克力是一種富含可可的食物,具有一定的降壓作用。黑巧克力中的可可含有豐富的類黃酮和多酚類物質。 這些物質能夠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含量,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降低血壓。此外,黑巧克力中的鎂元素和鉀元素也能夠幫助降低血壓。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黑巧克力的熱量較高,所以在食用時應該適量,避免過量攝入導致體重增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