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馨勻 新年伊始,2024年1月4號,在新聯國際影城觀看了期盼己久的電影巜戰歌行》,提前二十分鐘到場。這不僅是一部久違了的兒童抗戰片,更因是尊敬的益師益友的老鄉平度人張書林出品并出演的影片。觀后被影片震撼和感動。 水調歌頭。觀電影巜戰歌行》 詞/張馨勻 狼煙連城起,警報數聲鳴。 蘆溝橋上,倭寇摧破月華明。 衛我中華一脈,眾志同仇奮戰,舉囯反侵凌。 浴血捐軀者,多少未留名。 劇做槍,歌當劍,曲隨聲。 催軍擊鼓,頻現抗日小明星。 無悔崢嶸歲月,何懼艱辛道路,年少亦豪英。 赤膽兒童事,一路戰歌行。 電影是一個生命體,是目光和思緒常常打量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人類遙遠的精神故鄉,電影的深度是血的顏色,心的溫度,也是作品的藝術高度。 《戰歌行》是根據膠東半島“孩子劇團”真實歷史故事為原型,以抗日戰爭為背景改編的一部很有特色的兒童題材影片。 臨海的小漁村,一群9歲至15歲少年組成的孩子劇團,在戰火紛飛的山海之間,加于風的行列,用稚嫩的歌喉扯開夜的黑。 “六月的風吹到那里,那里就有美好的風景”“巍巍華夏,泱泱大大國。日冠侵犯,民不聊生。紅色的孩子劇團,我們用歌聲進行戰斗!我們是革命宣傳員!”一句句臺詞,喚醒了遠山,草屋和船只,喚醒解放區的黎明和黎明前挺進的背影。 劇中的李一鳴,小胖張從一開始的不滿,打架,到后來的并肩戰斗。戰場上的拼殺是英雄,生活中有時候耍點小性子,扯點蠻,是本色。這是可以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的事情,藝術就是要完整地表現這個人,表現這個人的“英雄本色”。 小巷里,“小畫家”犧牲了,他向往美好生活畫的的畫作,定格在雨中。 夕陽下,有”眼鏡兒“的憧憬和希冀:“明天我們會過什么樣的生活?我們住在一所大房子里,騎著嶄新的自行車。學校里開滿了花兒,孩子們想學什么就學什么。我們的衣服是暖和干凈的,早上吃雞蛋,中午是打鹵面,飯后再吃個水果,那是最好不過……” 山那邊,有"老煙鍋"的血跡滴滴,在一次躲避敵人掃蕩的大撤退中,劇團與鬼子遭遇。"老煙鍋"為了保護孩子們,故意拉著胡琴,一瘸一拐地將鬼子引開。更是赤手空拳和端著刺刀的敵人展開搏斗,最后和敵人同歸于盡,壯烈犧牲。 戰場上,彈雨瀉,土熾焦,染碧血,有”小百靈“爸爸壯烈犧牲。 演出中有被敵人殺害的美麗的”賀團長“和”老村長“。 荒村劫火照頹垣,有八爺的悲痛欲絕,后悔莫及! 一寸山河一寸血! 《戰歌行》這部電影在劇情感人的同時,部分情節也不失幽默風趣,他不僅刻畫了那個烽火年代幾個少年兒童艱難的成長史,并用它獨有的筆墨勾勒了民族不屈的脊梁和各色人等在特定歷史境遇中的心路歷程。還讓我們了解了那個時代背景所帶給普通家庭的痛苦和不幸。也細致刻畫出了膠東地區軍民魚水一家親,抗日團結一心的民族主義色彩。 如今,硝煙散去,和平安寧,然而曾經那段血淚寫就的過去不能忘,那場不屈不撓的抗爭不敢忘。 那些前赴后繼的身影絕不能遺忘,那些感天動地的故事絕不該劇終……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紀念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日。 1945年9月3日: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紀念日(中國國恥日)。 1949年10月1日:國慶節(1949)1949年10月1日下午三點,中華人民共和國舉行開國大典。 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紀念日(國家公祭日)。 這次觀影之旅,跟隨著膠東劇團這群孩子們隊伍,不僅見證了黎明前孩子們已豐滿的羽翼,感受那段不朽的歷史。更是一次心靈的升華,是對歷史的敬意,對英雄的追思。 更提醒你我:勿忘歷史 ,緬懷先烈,珍惜和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