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新#鄧州記憶 1952年2月,出生于河南鄧縣周莊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1967年,參加一支赴韶山的長征串聯隊,步行兩三千公里,與同學們終于到達毛澤東的故鄉。 1970年12月下旬,去山東肥城當炮兵。 1973年,在炮兵團指揮連做文書。 1976年,創作電影劇本《古榆》,但未投拍,劇本于1995年發表。 1978年,寫關于臺灣老兵生活的小說——《思念》。 1979年2月,《前方來信》發表。 1982年,短篇小說《第四等父親》發表。 1983年,在濟南軍區的考點中,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被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錄取。 1985年7月,在解放軍西安政治學院畢業。冬季,接到通知與軍區報社記者到老山前線采訪。 1986年,在北京參加由《解放軍文藝》舉辦的“大紅門筆會”。 1987年4月,短篇小說《小診所》發表。 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1989年,中篇小說《舊道》發表。 1990年,第一部長篇小說《走出盆地》發表。 1991年,發表中篇小說《左朱雀右白虎》(《長城》第1期) 1992年,中篇小說《步出密林》改編為電影《人猴大裂變》,由西安電影制片廠拍攝,潘培導演。 1993年,1月,中國文學出版社出版《香魂女》法文版。 1994年1月,在《十月》第1期發表中篇小說《向上的臺階》,并獲得《十月》優秀作品獎、《中篇小說選刊》優秀作品獎、第六屆《小說月報》“百花獎”(一九九四年)等獎項。 1995年,調往北京,在總后勤部創作室從事專業創作;同年,在《大家》第4期發表中篇小說《瓦解》。 1996年4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說《格子網》 1997年3月,長篇小說《消失的場景》發表于《十月》第2期,后更名為《第二十幕》(下卷) 1998年7月,歷時近十年的《第二十幕》(上、中、下)三卷完成,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同年秋,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出訪羅馬尼亞。 2001年7月,長篇小說《21大廈》發表于《鐘山》第4期。11月,周大新參加中國軍事文學作家代表團出訪俄羅斯,執行對外文化交流任務;12月18日至22日,作為代表參加中國作家協會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會上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2002年4月6日,獲第三屆“馮牧文學獎”;9月18日至28日,參加中國作家代表團,出席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的“國際作家節”,發表演講《道教文化對中國文學的影響》。 2003年,在《大家》第6期發表長篇小說《戰爭傳說》,小說描寫五百年前的一場戰爭,并且從平民的視角對那場戰爭有了新的評說,突出了對人性的刻畫。2004年,回到故鄉丹江水庫沿岸做調查,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湖光山色》。 2006年4月,長篇小說《湖光山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以曾進城打工的鄉村女青年楚暖暖為主人公,講述她回到家鄉楚王莊之后自立自強,不斷開拓進取,通過鄉村旅游帶領全村脫貧并堅持不受權錢腐蝕的故事。 2008年夏天,29歲的獨子周寧因腦瘤告別人世,兒子的去世令周大新十分悲痛,他決定為兒子,也為自己、為其他失去兒女的父母寫一本書,開始創作小說《安魂》;10月27日,《湖光山色》獲第七屆茅盾文學獎。 2009年7月,長篇小說《預警》發表于《中國作家》第13期,這部小說讓周大新重新回到軍事領域的創作,小說所切入的是當代軍人所置身的這個熱鬧繁榮、祥和安寧的世界,但它同時又是個危機四伏、處處陷阱的詭異世界。 2010年10月,參加“感知中國·土耳其行”,在土耳其海峽大學作題為《全球化背景下的作家寫作》的發言。2011年3月,中國作家協會第七屆全國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在京召開,作為全委會委員作題為《中國軍隊的新變化和軍隊作家的新機遇》的發言。 2012年8月,完成了懷念兒子的長篇小說《安魂》,發表于《當代》第4期。《安魂》以兒子死亡為界,分為兩個部分,前部分以父子對話的形式,回憶兒子二十九年的生命歷程,尤其是兒子患病后的經歷和父親的心理;后半部分虛構兒子靈魂來自天堂的來信。小說獲2012年《當代》最佳長篇小說獎、2014年《人民文學》長篇小說雙年獎。 2013年8月,周大新和夫人在家鄉鄧州捐資一百萬元設立“周寧助學基金”,用于鼓勵和幫助鄧州市每年升入大學的學生。 2014年,《安魂》阿拉伯語版正式向阿拉伯國家輸出。2015年,以官場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曲終人在》發表于《人民文學》第4期。 2018年1月,《天黑得很慢》發表于《人民文學》第1期,9月,小說獲首屆“南丁文學獎”。 2019年9月23日,《湖光山色》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2021年1月,出版從長篇小說《洛城洛書》 2022年3月25日,改編自《安魂》的同名電影上映。 2023年11月26日,周大新研究中心在河南省文學院成立。 2024年1月,散文集《站在人生長河的下游》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