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少陽膽經郁熱而導致的氣逆影響了胃、心及胸中氣機,產生了一系列癥狀。 很多人對小柴胡湯功效停留在退燒的印象中,在《傷寒論》里一共有21條原文涉及到小柴胡湯,小柴胡湯的臨床運用范圍是非常廣的。 不是治具體哪種病,而是治很多病發展的一個共同的階段。有以上這些表現的疾病,可以是感冒,可以是扁桃體炎,可以是胃炎,可以是肝炎等等。 只要出現這些癥狀就可以用小柴胡湯,很多時候效果非常好。 在小柴胡湯里,沒有一味藥的功效是止咳,但是恰當的運用,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止咳功效,見到咳嗽,上一堆止咳藥,這是一般醫生的做法,只有經方才真正做到了辨證施治。 《內經》云:五臟六腑皆有咳嗽,而無不聚于胃關于肺,上條分肺胃治已詳。茲有一方,可以統治肺胃者,則莫如小柴胡湯。肺火盛加麥冬;心火盛加黃連、當歸;肝火盛加當歸、胡黃連;黃昏咳嗽為火浮于肺,加五倍子、五味子以斂之;五更咳嗽,為食積之火,至寅時流入肺經,加萊菔子;痰凝氣滯者,加瓜蔞霜、旋覆花、杏仁、桔梗、射干、川貝母;水飲上沖者,加葶藶子、桑白皮、細辛、五味子;有寒加干姜、云茯苓;若兼外感,發熱惡寒,鼻塞頭痛而咳嗽者,宜小柴胡湯加荊芥、紫蘇、杏仁、薄荷。蓋小柴胡能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濁,左宜右有,加減合法,則曲盡其妙。 本段論述是基于“虛勞失血之咳嗽”,著眼于通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濁,可謂深識小柴胡湯者。 那么,由于水津不布、夾有郁火所致之咳嗽,就可以考慮用小柴胡湯治療。 倘若沒有明顯正虛,小柴胡湯中溫補之品可少用或不用。 小柴胡湯同時亦具疏利三焦之能,《傷寒論》明言:“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張令韶注釋說:“不大便者,下焦不通,津液不得下也;嘔者,中焦不治,胃氣不和也;舌上白苔者,上焦不通,火郁于上也,可與小柴胡湯,調和三焦之氣,上焦得通而白苔去,津液得下而大便利,胃氣因和而嘔止,三焦通暢,氣機旋轉,汗出而解也。”可見小柴胡湯具有疏利三焦之功。 正由于小柴胡湯既能和解又兼疏利,以此治療咳嗽切合外感久咳、邪入少陽之病機,因此諸如胡希恕、陳瑞春等傷寒醫家皆有應用小柴胡湯治療咳嗽的治驗。 清代醫家陳修園在《醫學實在易》中指出:“余臨證以來,每見咳嗽百藥不效者,迸去雜書之條緒紛繁,而覓出一條生路,止于《傷寒論》得之治法。 《傷寒論》云:'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三句,是金針之度……《傷寒論》小柴胡湯謂:'咳者去人參、生姜,加干姜、五味子。’此為傷寒言,而不盡為傷寒言也。余取'上焦得通’三句,借治勞傷咳嗽,往往獲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