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意志脆弱迷途知返的劉仁靜、包惠僧 劉仁靜是年齡最小的“一大”代表,當年只有19歲,也是最后去世的一位“一大”代表。 劉仁靜1902年出生于湖北應城一個小資產階級家庭,自幼聰明伶俐。他不僅是“一大”代表中的最小年齡,而且在學業上一直是“學霸”,各個階段都占了“最小”:三歲開始接受啟蒙教育,成為私塾中年齡最小的學生:16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預科,是新生年齡中最小的。 早在考入北大之前武漢讀書時,劉仁靜就認識了惲代英,開始由一個閉門讀書的書呆子,成為了一名新思想的追隨者;進入北大后,積極參加各類活動,成為班級的佼佼者;“五四”運動爆發后,劉仁靜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其中,在一次街頭演講時,被警方逮捕,判刑一個月。17歲的劉仁靜面對鐵窗生活,毫不畏懼,李大釗夸他:“小小年紀肯奮斗!” 1920年10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劉仁靜是首批黨員。1921年7月中共在上海召開“一大”,劉仁靜又被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推舉為“一大”代表。推舉劉仁靜為代表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他當時被譽為黨內“北大三杰”之一。 1926年9月,劉仁靜遠赴蘇聯莫斯科國際黨校列寧學院學習,這是他蛻變的開始。在這里,他成為托洛茨基的追隨者。1929年,他回到上海,黨中央立即派惲代英找他談話,劉仁靜不但不接受意見,而且還鼓吹托派理論。因為他的頑固不聽勸,后來被開除了黨籍。從此他成為游離于各派組織的孤家寡人,而且沒有工作,只能靠微薄的薪水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此后,他輾轉來到北平、上海各地 ,當過教官,判過刑。抗戰勝利后,又在國民黨出版的報紙上當主筆,完全投向國民黨,走向了人民的對立面。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劉仁靜如夢方醒。 不久,劉仁靜來到北京,他向中共中央組織部寫了一份悔過材料,認識自己的錯誤,悔恨交加,決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并求組織給他安排一份工作,讓他能養家糊口。1951年后,他一直在人民出版社從事翻譯工作,翻譯了十幾部重要的文獻資料和著作。 1987年8月5日,劉仁靜晨練時因車禍去世,終年85歲。他是最后去世的中共“一大”代表。 包惠僧,原名包德芬,1895年1月15日生,湖北黃岡人。6歲入讀私塾,1912年考入湖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17年畢業后在武昌教書。后任《漢口新聞報》、《大漢報》、《公論日報》、《中西日報》記者。 1919年北京大學文學系肄業,同年參加“五四”運動,奔走于北京、上海、廣州等地。1920年秋在武昌參與組織共產黨早期組織,任支部書記。1921年7月在去廣州向陳獨秀匯報工作期間,作為陳獨秀的指派代表參加中共“一大”。 “一大”會議之后,他先后在上海、北京參加編輯《勞動周刊》,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長江支部主任、中共北京區委委員兼秘書、中共武漢區委委員長。 國共合作期間,包惠僧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大革命失敗后,他與中共組織脫離關系。歷任國民黨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議、國民黨軍委會秘書兼中央軍校政治教官、國民黨內政部人口局局長等職。1948年后舉家遷往澳門。 1949年10月1日,收音機里傳來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講話的聲音,包惠僧百感交集,徹夜難眠。于是就給毛澤東寫了封信,又分別給周恩來、董必武各發一份電報,大意是祝賀他們建立了新中國,同時也為自己的過去懺悔。經過一個星期的等待之后,包惠僧收到了中共中央的復電。1949年11月,包惠僧到了北京。 后來,包惠僧入華北人民革命大學政治研究院學習,同年12月畢業后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研究員、參事。1957年4月起,任國務院參事。 1979年7月2日,包惠僧病逝于北京,終年84歲。 六、背棄信仰叛黨投敵的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 陳公博參加“一大”會議,占了三個“唯一”:唯一一個帶夫人赴會的,唯一一個住旅館的,唯一一個提前離會的。 中共“一大”之后,他又是第一個脫黨的。 陳公博,廣東廣州人,1892年出生于官宦之家,其父陳志美曾任廣西提督(廣西全省最高軍事長官,從一品),而且是60歲晚來得子,為此陳公博屬于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官二代”。 陳公博從小酷愛學習,1914年考入廣州法政專門學校,三年后考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在校期間與陳獨秀相識,也因此接觸到了主義馬克思。畢業后回到母校廣州法政專門學校當教授,并于1920年12月陳獨秀赴廣州組建共產黨組織之時加入了共產黨。 中共“一大”之后,陳公博回到廣州。此時是國共合作的前期階段,中共的方針是聯合孫中山,反對廣東軍閥陳烔明。但陳公博卻在陳炯明1922年6月炮轟總統府之后,反而寫文章支持陳炯明。在遭到中央批評后,竟公開聲明與中央決裂,并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留學,成為最早脫黨的中共“一大”成員。 1925年留學歸國后,經廖仲愷介紹,加入國民黨,重返政治舞臺。在國民黨內,與汪精衛一見如故,并經其屢屢提拔任中央農民部長兼中山大學校長。 陳公博一直認為汪精衛對其有知遇之恩,到后來也屢屢因此而下錯人生之棋。1938年,汪精衛潛逃越南,并發表電報,公開投降日本。陳公博雖然一開始劃清了界限,但后來還是追隨了他的“恩公”,從此由原來的中共“一大”代表成為了一個為人所不齒的“漢奸”。 1944年,汪精衛死后,陳公博繼任偽國民政府主席。1946年,日本戰敗后陳公博被執行槍決,結束了他54歲可恥的一生。 周佛海的出身與陳公博不同,1897年出生于湖南省沅陵縣涼水井鎮窩溪村,從小家庭條件較為窮困,后來念書經常需要同鄉的資助。雖然家貧,但周佛海從小就表露出了要出人頭地的野心。 1917年,20歲的周佛海在好友的推薦下,到日本鹿兒島第七高等學校進行勤工儉學。正是在日本學習期間,周佛海接觸到了社會主義思想,認為找到了一種可以在中國有一番大作為的理論武器和道路選擇。在學校暑假回國期間,他在上海的一些雜志上陸續發表了介紹社會主義的文章,并由此接觸到了剛好在上海重新創辦《新青年》雜志的陳獨秀。1920年,周佛海協助陳獨秀組建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并在日本組織了旅日共產主義小組。 1921年,周佛海作為唯一海外代表參加了中共“一大”會議。此后,考入東京京都帝國大學繼續深造。 回國后,周佛海看到共產黨險惡的生存條件,很快與國民黨右派分子沆瀣一氣,投入國民黨的懷抱尋求生官發財之路。1924年9月,周佛海給中共廣州執委寫信要求脫黨。為此,周恩來還專門做了周佛海的思想工作,但其去意已定,最終未能挽留。 周佛海一脫黨,便馬上踏上反共道路,成為蔣介石翼下一得力謀士。然而,蔣介石的重用未能滿足周佛海對權力的追求和欲望。 “九·一八”事變后,周佛海與汪精衛一見如故,共謀“和平”。1938年12月15日,周佛海隨汪精衛一起叛逃到越南,并利于自己會講日語的優勢,全程參與了與日方的談判,成為偽政權的起事人和“開國元勛”。 汪偽政府成立后,周佛海任財政部長兼警政部長、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央稅警總團總團長、中央儲備銀行總裁等核心要職,可謂春風得意。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周佛海又像老鼠一般敏銳地意識到日本這艘大船終要沉沒,于是又再次暗通重慶政府,成為戴笠的間諜,繼續“效命中央”,并協助殺死了汪偽政權特務頭子李士群。 1945年8月16日,在南京汪偽國民政府宣布解散的當天晚上,周佛海立即給蔣介石發電,利用他擔任上海市長一職表示將滬完整交給中央。蔣介石收電后,任命周佛海為行動總隊司令。1946年3月,蔣介石迫于全國壓力,把周佛海押往南京。周以“迫謀敵國、圖謀反叛本國”之罪被判處死刑。 周佛海的婚外情人楊淑慧以公布蔣周往來密電為由,要挾蔣介石特赦周佛海。1947年3月26日,國民政府下達主席令,特赦周為無期徒刑。 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口鼻流血死于南京老虎橋監獄一囚室之中,這個一生鉆營求榮的可恥漢奸在51歲劃上了句號。 這里有一段周佛海對參加中共的“懺悔講話”,可以更清楚地看出這個“變臉虎”的骯臟賊臉:“……現在回顧起來,真和做夢一樣。當時萬萬想不到我們幾個年青的學生,會鬧出這樣的大亂。二十年來,流了多少血,死了多少人,燒了多少鄉村,破壞多少城市,損傷國家多少元氣,都是我們幾個青年學生,種下的禍根。我現在想起來,真對不住國家,對不住人民……” 張國燾,1987年出生于江西萍鄉的官紳家庭,父親曾任浙江象山縣知事(類似如今縣長),并經營錢莊,家庭富足,不缺錢花。 1916年,19歲的張國燾考入北京大學理學院預科。在此期間,陳獨秀在北大出版的《新青年》雜志徹底叩開了他的心扉,受新思潮的啟蒙和北大開明教授的熏陶,年輕的張國燾開始積極思考和關注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在風起云涌的“五四”運動中,張國燾積極參加示威游行,因為在北大法科禮堂進行慷慨演講所表現出的才能,被推舉為北京學聯主席,成為“學生領袖”。 正是因為對新思潮的認可和積極參與,張國燾作為學生代表與李大釗、陳獨秀形成了亦師亦友的關系,并開始投身到革命工作中。 在黨的“一大”會議上,在陳獨秀、李大釗缺席的情況下,張國燾成了會議的主角,被推選主持會議的主席。 張國燾同時也是中國早期工人運動的領袖之一。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后,為了發展全國工人運動,于1921年8月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張國燾受命此任,并與同仁一道發表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宣言》,揭開了中共正式成立后領導全國工人運動的序幕。 1924年5月21日,張國燾及夫人楊子烈被捕,由于大量文件落入敵手,張國燾被迫投降自首。出獄后,張國燾隱瞞變節行為,參與中共駐國際代表團留在蘇聯。客居蘇聯三年的張國燾一回國,立即撰文擁護王明。不久,張國燾以中央代表身份被派往鄂豫皖蘇區主持工作。 應當說,張國燾在創建卾豫皖根據地的過程中,是有成績的,他的政治煽動性很強,隊伍逐漸擴大,到后來開辟的川陜根據地時,隊伍己到達八萬余人,幾乎與井岡山根據地長征前的隊伍人數相當。但是,張國燾把這支序列為“紅四方面軍”的隊伍,當成自己的獨立王國,打擊迫害不同政見者,殺害了諸如徐繼慎、曾中生等四方面軍的創始人,手段殘忍。 1935年夏,長征途中的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在川西會師,張國燾自恃人多槍好馬壯,先是奪取了紅軍總政委一職,繼而發展到對抗中央路線,直至最后非法成立第二中央。 1938年初,張國燾利用離開延安到陜西中部黃帝陵祭祖的機會,只身投靠國民黨,跪見蔣介石,決意叛黨,并立即投奔到戴笠門下,從事反共活動,幫軍統培訓反共培訓班,還在上海辦過宣傳反共的《創進》報。 1949年,大陸解放前夕,張國燾逃往香港,同第三勢力一起辦起《中國之聲》雜志。在此期間,他曾給毛澤東和中央寫信,請求經濟援助。毛澤東提出,只要他不與美國敵對勢力勾結,可考慮給他經濟支持。但張國燾死不悔改,堅持錯誤道路。 1966年,張國燾匆匆離開香港,移居加拿大。十幾年后,凍死在多倫多養老院,在饑寒中結束了他不齒的人生。 這里值得介紹的是,強國燾有個弟弟張國庶,是一名堅定的共產黨員。張國庶在江西省委書記任上被捕,國民黨對這個“大官”高官厚祿、軟硬兼施,張國庶毫不動搖、堅貞不屈,被時任南昌衛戍司令、后被井岡山紅軍俘虜處決的張輝瓚,裝入麻袋沉入了江西贛江,壯烈犧牲。張國庶英勇堅強的精神與哥哥張國燾屈膝投敵的丑行,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弟兄兩人也分別走上了迥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發布于 2021-06-12 07: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