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方劑學特點歸納整理一、獨一無二 01.調和營衛——桂枝湯 桂枝+白芍 生姜+大棗 02.分經論治——九味羌活湯 外有風寒濕 內有蘊熱 03.溫病初起——銀翹散 辛涼平劑 草根梗翹+薄荷 04.風溫初起——桑菊飲 辛涼輕劑 草根梗翹+薄荷 05.辛涼重劑——麻杏石甘湯 06.目痛、鼻干眼眶痛——柴葛解肌湯 外有風寒、內有郁熱 07.逆流挽舟——敗毒散 08.峻下劑——大承氣湯——痞滿燥實 釜底抽薪、急下存陰 09.輕下劑——小承氣湯——痞滿實 燥證未具而痞滿較輕者 10.緩下劑——調胃承氣湯——燥實 11.攻下冷積——溫脾湯 四逆湯+調胃承氣湯+人參、當歸 大黃“去性存用” 12.脾約證——麻子仁丸 大便干、小便頻數 13.寒熱平調——半夏瀉心湯 寒熱并用、辛開苦降 14.透熱轉氣——清營湯 銀花、連翹、竹葉 15.苦寒直折——黃連解毒湯 三黃+梔子(一味清三焦) 16.以瀉代清——涼膈散 (上中二焦)-清上泄下 17.大頭瘟——普濟消毒飲 火郁發之 升麻、柴胡 18.瘡癰之圣藥,外科之首方——仙方活命飲 陽疽 19.陰疽——陽和湯 20.肝火犯胃——左金丸 連:萸=6:1 21.陽伏陰分——青蒿鱉甲湯——夜熱早涼、熱退無汗 丹皮:無汗骨蒸 22.回陽救逆——四逆湯 生附子 23.協熱下利——葛根芩連湯——解表清里 24.表里俱實——防風通圣散 25.升陽舉陷、氣虛發熱——補中益氣湯 26.補—潤—斂——生脈散 止汗 27.以補為固——玉屏風散 自汗 防風:入脾而走表 28.自汗、盜汗并見——牡蠣散 小麥:入心經 29.陰虛火旺——當歸六黃湯 盜汗 30.血虛發熱——當歸補血湯(25)黃芪:當歸=5:1 補氣生血 31.脾不統血——歸脾湯 32.心動悸、脈結代——炙甘草湯 復脈 虛勞肺痿 咳吐濁唾涎沫 33.虛熱肺痿——麥門冬湯 34.陽中求陰——左歸丸 純補無瀉 35.陰中求陽——右歸丸 純補無瀉 命門火衰證 36.滋陰降火——大補陰丸 37.喑痱——地黃飲子 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 引火歸元 陰陽同補 菖蒲遠志:開竅化痰 38.上實下虛——蘇子降氣湯 實:痰涎雍肺 氣逆不降 虛:腎陽不足 腎不納氣 39.胃虛痰阻氣逆證——旋覆代赭湯 40.下焦蓄血證——桃核承氣湯 瘀熱互結下焦 41.下焦蓄水證——五苓散 桂枝:溫陽化氣 42.緩消癥塊——桂枝茯苓丸 43.肝火犯肺——咳血方 44.腸風臟毒——槐花散 風熱濕毒便血 45.甘苦合用-、剛柔并濟--黃土湯 脾不統血便血 46.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消風散 風疹 濕疹 47.腦部熱痛,面色如醉——鎮肝熄風湯 類中風 48.陰虛風動——大定風珠 生龜板、生鱉甲、生牡蠣 49.增液舒筋——羚角鉤藤湯 肝熱生風證 高熱不退 50.溫燥——桑杏湯 涼燥——杏蘇散 51.溫燥重證——清燥救肺湯 52.表里同治、散收并用——小青龍湯 溫化寒飲固定配伍:姜辛五味法 53.桂枝湯特點:發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祛邪扶正、陰陽并調 54.水熱互結證——豬苓湯 55.血熱妄行之上部出血證——十灰散 56.六郁——越鞠丸 氣血痰火濕食 五郁消而痰自消 57.梅核氣——半夏厚樸湯 58.臟寒蛔厥證——烏梅丸 59.憎寒壯熱1)敗毒散+無力 60.憎寒壯熱2)防風通圣散+熱結便秘 二、咳嗽方 01.麻黃湯:外感風寒表實證(無汗而喘) 02.小青龍湯:外感風寒,內有水飲之寒痰喘咳 03.麻杏石甘湯:外感風邪,邪熱壅肺 肺熱咳喘重證 04.瀉白散:肺有伏火郁熱之肺熱喘咳輕證 05.蘇子降氣湯:上實下虛喘咳證 06.定喘湯:風寒外束,痰熱內蘊證 07.止嗽散:風邪犯肺證 咳嗽咽癢 08.三子養親湯:痰雍氣逆食滯證 咳嗽喘逆、痰多胸痞 09.百合固金湯:肺腎陰虧,虛火上炎證 咽燥痛,午后潮熱,咳痰帶血 10.二陳湯:濕痰咳嗽 烏梅:斂肺,散中有收,祛痰不傷正 11.清氣化痰湯:熱痰咳嗽 12.貝母瓜蔞散:燥痰咳嗽 13.苓甘五味姜辛湯:寒飲咳嗽 14.半夏白術天麻湯:風痰上擾證 眩暈 15.止嗽散:外風咳嗽 16.桑菊飲:風溫咳嗽 17.麻杏石甘湯:肺熱咳嗽 18.杏蘇散:涼燥咳嗽 19.桑杏湯:溫燥咳嗽 三、泄瀉方 01.大承氣湯:陽明腑實 痞滿燥實 02.痛瀉藥方:肝郁脾虛泄瀉 03.葛根芩連湯:表證協熱下利 04.理中丸:中焦虛寒 05.參苓白術散:脾虛濕盛 06.藿香正氣散:外感風寒,內傷濕滯 07.四神丸:脾腎陽虛之腎泄證 五更泄瀉 08.真人養臟湯:久瀉久利,脾腎虛寒 泄利無度 09.保和丸:食積泄瀉 四、小便異常 01.導赤散:心經火熱證 小便赤色刺痛 02.小薊飲子:血淋、尿血 03.五苓散:下焦氣化不利蓄水證——小便不利 04.豬苓湯:水熱互結證——小便不利 05.真武湯 陽虛水泛證——小便不利 脾腎陽虛以腎虛為主 五、痢疾方 01.芍藥湯:濕熱痢疾 赤白相間 木香、檳榔-調氣 02.白頭翁湯:熱毒痢疾 赤多白少 六、便秘 01.便秘+痞滿燥實:大承氣湯(陽明腑實證) 02.便秘+手足不溫:溫脾丸(陰虛寒積) 03.便秘+小便頻數:麻子仁(脾約證) 04.便秘+小便清長、腰膝酸軟:濟川煎(腎陽虛弱) 七、特征性脈象描述對應方 01.鎮肝熄?湯:脈弦?有? 02.清燥救肺湯:脈虛??數 03.??湯:脈洪?有? 04.當歸補?湯:脈洪??虛 05.?補陰丸:尺脈數?有? 06.蒿芩清膽湯:脈數?右滑左弦(右滑痰濕,左弦膽?。?o:p> 07.痛瀉要?:脈兩關不調,左弦?右緩(左弦肝臟,右緩脾虛) 08.桑杏湯:脈浮數?右脈?者 八、治汗方 01.當歸六黃湯:陰虛火旺之盜汗 02.玉屏風散:表虛自汗 03.牡蠣散:體虛自汗盜汗 心悸驚惕 九、失眠方 01.朱砂安神丸:心火亢盛,陰火不足證 實多虛少 02.天王補心丹:陰虛血少,神志不安證 虛多實少 虛煩少寐 03.酸棗仁湯:肝血不足,虛熱內擾證 從肝治心 頭昏目眩 十、溫中補脾方 01.小建中湯:溫中補虛,和里緩急 芍:桂=2:1 腹中拘急疼痛 02.吳茱萸湯:溫中補虛,降逆止嘔 參姜棗:固護脾胃,培補正氣 03.大建中湯:溫中補虛,降逆止痛 陰寒內生之脘腹劇痛 十一、甘溫除熱方 01.小建中湯:陰虛發熱 手足心熱 02.補中益氣湯:氣虛發熱 身熱自汗 03.當歸補血湯:血虛發熱 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 十二、治內風方 01.羚角鉤藤湯:肝熱生風證高熱不退 增液舒筋 02.鎮肝熄風湯:類中風 腦部熱痛,面色如醉 肝腎陰虛,肝陽化風 懷牛膝 六生 03.天麻鉤藤飲:肝陽偏亢,肝風上擾證 頭痛眩暈 04.大定風珠:陰虛風動 手足瘛疭 雞子黃 阿膠 三生 十三、崩漏方 01.溫經湯:沖任虛寒,瘀血阻滯證 漏下不止或血色暗有塊 02.固沖湯:脾腎虧虛,沖脈不固證 脾腎虛崩漏 色淡質稀 03.固經丸:陰虛血熱之崩漏 色深紅或紫黑 黏稠 04.歸脾湯:脾不統血之崩漏 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 十四、厥證方 01.大承氣湯:熱厥 02.四逆方:寒厥 03.四逆散:陽郁厥逆證 04.當歸四逆湯:血虛寒厥 05.烏梅丸:蛔厥 十五、四逆方 01.四逆湯:心腎陽衰寒厥證 回陽救逆 生附子干姜甘草 少陰寒化證或治太陽病誤汗亡陽 02.四逆散:陽郁厥逆證,肝脾氣郁證 透邪解郁,疏肝理脾 柴芍枳草 枳實 03.當歸四逆湯:血虛寒厥證 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通草 十六、大小方 01.大青龍湯:外感風寒,兼有郁熱證 煩躁 小青龍湯 :外寒里飲證 02.大承氣湯:峻下熱結 痞滿燥實 小承氣湯:輕下熱結 03.大柴胡湯:少陽陽明合病 蒿芩清膽湯 少陽濕熱證 小柴胡湯:傷寒少陽證 熱入血室證 黃疸、瘧疾 04.大建中湯:中陽衰弱,陰寒內盛之脘腹劇痛證 嘔不能食 小建中湯:中焦虛寒,肝脾不和 飴糖:君 溫補中焦,緩急止痛 05.大陷胸湯:水熱互結之結胸證 心下至少腹硬滿疼痛 小陷胸湯:痰熱互結之結胸證 心下硬滿疼痛 十七、“熱”方 01.瀉白散:肺熱喘咳 皮膚蒸熱,日晡尤甚 02.桑菊飲:風溫初起 但咳,身熱不甚 03.清營湯:熱入營分 身熱夜甚 04.青蒿鱉甲湯:邪伏陰分 夜熱早涼 05.三仁湯:濕重于熱 身熱不揚 06.白虎湯:氣分熱盛 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 07.當歸補血湯:血虛發熱 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 08.補中益氣湯:氣虛發熱 發熱 脈虛大無力 十八、生甘草方 01.銀翹散 02.桑菊飲 03.六一散 04.導赤散 05.陽和湯 06.羚角鉤藤湯 07.養陰清肺湯 08.龍膽瀉肝湯 09.百合固金湯 十九、共有藥物 01.銀翹散、桑菊飲:草根梗翹薄荷 02.小柴胡湯、半夏瀉心湯、旋覆代赭湯:姜夏參棗草 03.四逆湯、四逆散、當歸四逆湯:炙甘草 04.五苓散、豬苓湯:豬苓、茯苓、澤瀉 05.芍藥湯、白頭翁湯:黃連 06.大、小柴胡湯:小柴胡湯去人參甘草加大黃芍藥枳實是大柴胡湯 07.四神丸、真人養臟湯:肉豆蔻 08.大、小建中湯:飴糖 09.大、小青龍湯:麻黃、桂枝、甘草 二十、特殊藥 01.西洋參:清暑益氣湯 02.沙參:一貫煎 03.地骨皮:瀉白散 04.青皮:天臺烏藥散、木香檳榔丸 05.梨皮、梔皮、沙參:桑杏湯 06.姜汁:參蘇飲、咳血方、清氣化痰丸 07.燒生姜:逍遙散 08.炮干姜:生化湯 09.生附子:四逆湯 10.清酒:炙甘草湯 11.豬脊髓:大補陰煎 12.干地黃:腎氣丸、大定風珠 13.鮮地黃:羚角鉤藤湯 14.當歸尾、生黃芪:補陽還五湯 15.棕櫚炭:十灰散 16.清茶:川芎茶調散 17.熱酒:牽正散 二十一、特殊組成類 01.三參——天王補心丹:人參、丹參、元參 02.三仁——三仁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千金葦莖湯:薏苡仁、冬瓜仁、桃仁 03.三子——三子養親湯:白芥子、紫蘇子、萊菔子 04.三甲——大定風珠:龜板、牡蠣、鱉甲 05.二地——百合固金湯、當歸六黃湯、大秦艽湯 06.二活——敗毒散、大秦艽湯、羌活勝濕湯 07.二術——完帶湯、當歸拈痛湯 08.二薊——十灰散 09.二烏——小活絡丹 10.二冬——天王補心丹:天冬、麥冬 11.二胡 ——敗毒散:前胡、柴胡 12.二苓——豬苓湯、五苓散:豬苓、茯苓 13.蘇子、蘇葉——蘇子降氣湯 14.木通——八正散、龍膽瀉肝湯、導赤散 15.通草——當歸四逆湯 16.炮姜炭——陽和湯 17.高良姜——天臺烏藥散 二十二、特殊比例
二十三、方中方 01.含小承氣:麻子仁丸 02.含調胃承氣湯:溫脾湯、涼膈散、桃核承氣湯、防風通圣散 03.含六一散、碧玉散:蒿芩清膽湯 二十四、??季?/span> 01.金銀花:仙方活命飲 02.罌粟殼:真人養臟湯、九仙散 03.大黃:枳實導滯丸 04.干地:六味地黃湯 05.飴糖:小建中湯 06.生地、炙甘草:炙甘草湯 07.補骨脂:四神丸 08.香附:越鞠丸 09.澤瀉:五苓散 10.山茱萸:固沖湯 二十五、??妓幬锱湮橐饬x整理
|
|
來自: 新用戶96916878 > 《康康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