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抗美援朝影視劇,志愿軍的操槍動作已經千篇一律穿越成了這樣: 不管是行軍、原地待機、還是搜索前進,雙手持槍時槍口一律向下,也不管是栓動步槍還是輕機槍,無論槍身多長,都是這么一副姿勢,煞有介事,別扭透了。 之所以說是穿越,因為這是 現在的槍短了,志愿軍那時是什么槍,剛入朝時,裝備最多的是三八大蓋、七九步槍等等雜械步槍,后來統一換裝蘇式裝備,換成莫辛納甘步騎槍,以及槍長身重的德普式輕機槍,最早入朝的十三兵團各軍。為了統一武器口徑利于彈藥保障,三八大蓋統一調配給38軍,日本的三八大蓋,即使不上刺刀,這樣端著就要戳地,上了刺刀一米七,還怎么往下抵。可編導們不管,于是就保持著這副怪相,還整齊一致,所以說是煞有介事。 至于為什么說別扭透了,因為和經典的抗美援朝電影差異太大,《上甘嶺》《打擊侵略者》《奇襲》這些優秀作品,包括《飛虎》《激戰文登川》等軍教片,情節囊括了幾乎所有的步兵戰斗場景,就沒見一個志愿軍戰士這樣持槍的。1956年《上甘嶺》拍攝時,劇組曾奔赴朝鮮上甘嶺,實地深入部隊體驗生活,可以說遍地都是軍事顧問,而且都是經過實戰的老兵,如果把我們的志愿軍戰士拍成這樣,部隊能干么?當年集中軍地資源全力拍攝的抗美援朝巨作,在表現歷史真實方面不如現在的商業片?反正我是不信。 美軍當年這樣持槍嗎?也沒那一說。 如果說電影畢竟是藝術作品,不能作為歷史細節的證據,那就換紀實片。看看美軍在二戰和朝鮮戰爭期間,是怎么持槍的,網上有大量美國拍攝的戰地錄像,我找了一個諾曼底登陸“霸王行動”的視頻,截了些圖,不很清晰: 卡賓槍 BAR是美軍步兵班主要支援火力, 加蘭德 交火狀態 墻角休息 英軍的斯登,搜索前進中 單手持槍 整個錄像,就沒有一處槍口向下持槍的,全是槍口向上或平端。很清楚,美軍當年也沒有這種持槍法。 即使是美國電影,比如《豬排山》,有美國軍方參與攝制,請的還是大明星格里高利·派克,也壓根就見不到這一景。 我們可倒好,被美國將軍稱為“中國軍隊對手中武器掌握嫻熟”的志愿軍,在影視里全是這副模樣: 喂喂喂,對面的美軍抬著槍口過來了,能不能不裝了! 不僅槍身長的步槍不可能有這個動作,就是槍身短的,也不是這么個持槍姿勢。1951年春季以后,蘇制武器到貨,加上國產武器開始供應前線,志愿軍步兵大量裝備波波沙和50式沖鋒槍,可不是每個步兵班正副班長、戰斗小組長才有沖鋒槍,而是步兵班里沖鋒槍幾乎占到一半,具體可見上甘嶺戰役守備連隊的記載,一個連的波波沙一天就打壞五六十支。朝鮮戰場留下了大量志愿軍戰士的持槍照,誰見過一張槍口向下的? 后勤女戰士,一支國產50式兩支美制卡賓: 再看看”接軌“教條主義者們的執著,看左邊那挺DP-28了吧,將近10公斤重的家伙,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我軍有機槍手用彈盤砸死過印軍錫克兵,槍長和38大蓋不上刺刀差不多,比38大蓋重一倍半,也必須這么把架勢擺著: 左三拿蓋德式沖鋒槍這位,據說是出身”名門“,前國民黨新六軍的“偵察班長“,既然是美式訓練出來的”精英“,在志愿軍偵察連里”破格提拔“為一班長的,怎么不按美式教范,糾正一下全班的基本持槍動作,莫非諾曼底登陸的美軍和印緬戰場的美軍不是同一支軍隊? 連持槍動作都要搞穿越,對自己的歷史都不尊重,怎么可能拍出抗美援朝的好片來。以后遇上這動作的劇,我勸諸位趕快劃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