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燦爛的文化藝術寶庫中,唐詩宋詞猶如璀璨的明珠,其中名篇眾多,至今仍傳唱不衰。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最霸氣的七首古詩詞,每一首都充滿了力量與激情,讓人熱血沸騰! ![]() 滿江紅·寫懷 宋·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闌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宋朝的一名勇將,面對外敵的侵略,他怒發沖冠,誓要保衛家國。在風雨交加的時刻,他憑闌遠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他三十年的功名,如同塵土一般微不足道;他八千里的路程,伴隨著云和月。 他莫等閑,他知道,少年時的青春歲月,轉瞬即逝,若不珍惜,只會空悲切。靖康之恥,尚未雪洗;臣子的恨,何時才能平息? 他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凌云,決心驅逐外敵。他饑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對待敵人,他決不手軟。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岳飛的心中,只有家國情懷,只有對國家的忠誠與熱愛。他的詩詞,激勵著后人,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奮斗。 ![]() 從軍行 唐·王昌齡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是一首充滿豪情壯志的邊塞詩,描繪了邊疆將士奮勇殺敵、誓死保衛家園的場景。詩中的“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等景象,展現了邊疆的荒涼和艱苦,而“黃沙百戰穿金甲”則表現了將士們的頑強和堅韌。最后一句“不破樓蘭終不還”,更是表達了將士們誓死保衛家園的決心和信念。 這首詩不僅是一首描繪邊疆景象的詩,更是一首表現人性光輝、弘揚民族精神的詩。它激勵著人們勇往直前、不屈不撓地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目標,同時也表達了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和忠誠。 ![]() 江城子·密州出獵 宋·蘇軾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是一幅豪邁而充滿激情的畫卷,蘇軾以“老夫聊發少年狂”的豪情,展現出一位英勇威武的將軍形象。他左牽黃犬,右擎蒼鷹,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展現出一種威武雄壯的場面。 為了回報全城百姓的厚愛,他親自射虎,以展示自己的英勇。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他以豪情壯志展示出自己的威武和豪邁。 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他以馮唐自喻,表達出自己渴望為國家建功立業的決心。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他以滿月般的弓箭,向西北方的天狼星射去,表達出自己為國家安定而戰的決心。 這是一首充滿豪情壯志的詩篇,蘇軾以生動的筆觸和深刻的思考,展現出一位英勇威武、為國家建功立業的將軍形象。 ![]() 俠客行 唐·李白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李白筆下的俠客,身懷絕技,英勇無畏。他們身著胡纓,手持霜雪明亮的吳鉤,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他們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在這片江湖中,俠客們行走在江湖之間,他們不為名利所動,只為正義而戰。他們用自己的勇氣和智慧,維護著世間的和平與正義。 讓我們一起走進李白的《俠客行》,感受那份英勇無畏的精神,領略那份江湖豪情。 ![]() 不第后賦菊 唐·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秋天的九月八日,黃巢的菊花盛開了。這朵花不同于其他花朵,它盛開的時候,所有的花都凋謝了。黃巢的菊花沖天而起,香陣透過了整個長安城,讓整個城市都充滿了黃金甲的色彩。 這朵菊花,就像黃巢一樣,不屈不撓,勇往直前。它不需要和其他花朵爭艷,只需要在秋天的時候,靜靜地開放,散發出獨特的香氣。 黃巢的菊花,是秋天的代表,是堅韌和毅力的象征。它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我們堅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夠成功。 ![]() 獻錢尚父 唐·貫休 貴逼人來不自由,龍驤鳳翥勢難收。 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 鼓角揭天嘉氣冷,風濤動地海山秋。 東南永作金天柱,誰羨當時萬戶侯。 貴逼人來,龍驤鳳翥,滿堂花醉三千客,一劍霜寒十四州。這是唐代詩人貫休筆下的錢尚父,一個威震四方的英雄。他的氣勢如虹,如狂風驟雨般席卷而來,令人敬畏三分。 鼓角揭天,嘉氣冷然,風濤動地,海山秋寂。這是錢尚父所處的時代,一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時代。他以一己之力,引領著東南地區,成為金天柱般的存在,令人敬仰。 誰羨當時萬戶侯,他并不追求權勢和富貴,而是以自己的實力和智慧,為國家、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的英勇和智慧,將永遠被后人銘記。 讓我們向錢尚父致敬,向那些為國家、為人民做出貢獻的英雄致敬! ![]()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唐·杜甫 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于百僚上,猥誦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這首詩是杜甫寫給韋左丞丈的贈詩,表達了他對自己才華橫溢卻不得志的境遇,以及對社會現實的深刻不滿。 在詩中,杜甫以“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為開篇,表達了對社會不公的憤慨。接著,他回顧了自己少年時的經歷,才華橫溢,志向遠大。然而,現實卻讓他深感失望,生活困頓,郁郁不得志。 然而,杜甫并沒有放棄自己的追求。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盡管他感到“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但他依然堅守著自己的信念。 在這首詩中,杜甫以自己的經歷為背景,深刻地揭示了社會現實的殘酷和不合理。他的詩歌充滿了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思考,讓人不禁為之動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