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億 楊絳曾說:“人雖然渺小,人生雖然短促,但是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貴在人自身。” 人這一生,就是一場雕琢自己的過程。 生活太過變幻莫測,我們時常會難以避免地陷入一些意料之外的境況。 讓自己在一場場人生洪流中變得更好,是我們一生的課題。 只有懂得審視自己,向內探尋,才能知道從何處改變,優化自身。 一個真正有質感的人生,是通過“加減乘除”算出來的。 ![]()
《欲念心理學》中,提到過“欲望-幸福”曲線。 人的欲望越小,幸福就越多,欲望越多,反而容易跌入深淵。 電視劇《人生之路》中,男主高加林就因欲望膨脹,打爛了一手好牌。 起初,他因為工作不順而頹廢,女友巧珍一直陪伴在旁,幫助他重燃對生活的熱情。 后來,在叔叔的幫助下,他通過一些不合規的運作,進城當了通訊干事。 在城里工作期間,高加林遇到了家境好又有背景的老同學黃亞萍。 他一心想改變農民的身份,就開始嫌棄巧珍文化水平低,無法幫助自己的事業。 于是他便拋棄了巧珍,偷偷和兄弟的女友黃亞萍在一起了。 高加林希望能借此擁有一個好的前程,但他背叛的行為激起了眾怒,不久便被人舉報,丟掉了工作。 黃亞萍知道后,果斷放棄了他,同父母一起去了大城市。 一無所有的高加林這時又想起了巧珍的好,卻發現人家早已遇到知心人,結婚生子了。 有句話說:“人控制欲望,是喜劇;欲望控制人,是悲劇。” 生活中,有些人明明已經擁有了很多,但總是覺得不夠。得到了這個,還想要那個。 合理的欲望,可以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引導我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但若是一味放縱自己的欲望,凡事貪多求滿,到頭來只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成年人最大的自律,就是學會給欲望做減法。 與其一直追名逐利,為欲望所累,不如放下執念,珍惜現有的生活。 當你開始放慢腳步,感受當下,就會發現路途中的風景曼妙,自己的生活亦足夠幸福。
人生如下棋。 有的人,走一步看一步,常被棋局所困,直到滿盤皆輸時才恍然大悟; 有的人,走一步看三步,總能準確預判未來的局勢,讓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曾兩度“跳槽”的張泉靈,便是后者。 大學畢業后,張泉靈被分配到一家國企,一畢業就端上了“鐵飯碗”。 但她并不喜歡那個崗位,她想做一名記者,想去更多地方,見更多人。 因此,在得知電視臺招聘后,她立刻辭掉了工作,準備考試。 最終,她如愿成為一名記者。 在央視期間,張泉靈非常拼,不管條件多么艱苦,她總會沖在前面。 憑借著多年的努力與積累,她一步步成為央視的核心記者。 功成名就的張泉靈本可以在舒適區里安穩度日,可她卻敏銳地察覺到了時代的變化。 之后,她果斷辭掉央視的工作,開始轉向互聯網這個全新的領域。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被兒子平板上的一款漫畫吸引。 她覺得這個漫畫未來會很有前景,就馬上找到了漫畫作者,為其投資。 最后,漫畫大獲成功。 張泉靈憑此賺到了1.2億,實現了從主持人到投資人的轉變。 米開朗基羅說:“你的成就,是由你的眼界決定的。” 大多數人都習慣性地囿于眼前的方寸之地,故而在機會來臨時也無法識別,只能空留惋惜。 而眼光長遠的人,往往對事物有更敏銳的理解和洞察。 正是這種視野的差異,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決定了每個人不同的人生上限。 若想跳出閉塞的思維,那就要學會給眼界做加法,多讀書,多思考,多看世界。 唯有不斷從外界汲取知識,轉化為自己的養料,方能察覺到更多的機遇,為自己的人生開拓新局面。 ![]()
我有一個畫漫畫的朋友小昕。 她經常在繪畫群里發自己的計劃,可很少真正做到。 以前有出版社聯系小昕出書,她立刻把這個好消息發到了群里。 后來有人問她出書的進度,小昕卻說自己對接之后,感覺太麻煩就放棄了。 還有一次,她說想嘗試給雜志畫插畫,想多一份收入來源。 小昕和大家討論了好幾天,結果她既沒有看書,也沒有報課,也沒有開始畫。 由于小昕總是只說不做,可想而知,至今她也沒做出什么成績。 歐洲有句諺語說:“空有語言而無行動的人,猶如雜草叢生的花園。” 再好再完美的想法,不實際去做,結局也不會自動成功; 再遠大再不可能的志向,只要開始行動,自會在未來看到獎勵。 綜藝《開門大吉》中,來過一位叫姜淑梅的奶奶。 她年輕時沒怎么上過學,直到60多歲也不認識幾個字。 然而,姜奶奶卻在75歲時對大家說,她要學寫字,還要把自己的故事寫成書。 周圍人都覺得姜奶奶在“做夢”,可她并不在意。 她每天凌晨三四點就起床,除了吃飯睡覺,其余時間都在學習和寫作。 終于在2013年,有一位編輯看到了姜奶奶的故事。 反復溝通之后,姜奶奶出版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本書。 而且截至2019年,姜奶奶已經出了5本書。 她說自己的座右銘是:“不怕起步晚,就怕壽命短,千萬不要懶。” 當你總是下意識地告訴自己“明天一定”“下次再說”,好的機會就在這一次次的借口拖延中和你擦肩而過。 投資人孫正義說:“三流的點子加一流的執行力,永遠比一流的點子加三流的執行力更好。” 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有想法的人,缺的是能立刻行動的人。 只有先著手做起來,才能避免事事不了了之的結局,將未來掌控在自己手中。 無論外界是何種眼光和態度,懂得給行動做乘法的人永遠擁有更多“夢想成真”的可能性。 ![]()
生活中,你有沒有過這種時刻: 別人的表情稍有異樣,就會反復想是不是自己說錯了話; 事情還沒開始做,就開始焦慮會不會失敗; 一天下來沒做什么,但整個人卻感覺筋疲力盡…… 一個人若是太過敏感,萬事掛心頭,只會讓自己飽受折磨。 前段時間,看到一位博主寫了一篇文章。 他說自己有幾天狀態特別差,很多事情堆在一起,經常會控制不住地陷入焦慮。 自己給客戶寫方案,沒等到截止日期,心里就開始慌張。不停地想:若是到時間做不完怎么辦?做完后客戶會不會不滿意? 明明有能力可以做得更好,但著急之下反而沒有發揮好。 他參加線上的讀書會,每天看到別人按時打卡,可自己卻沒有完成,挫敗感十足。 但即便很多事都讓他焦慮,他還是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開始積極調整心態。 他說:“事情太多時,我們越想就越煩躁,狀態就越不好。這時候最需要做的就是:不要想,一件一件去解決。” 有些人總是習慣在做事之前考慮太多,臆想出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 但事實上,那些我們想象中的問題,大多是庸人自擾,杞人憂天。 《反內耗》一書中說:“生活里時刻都有挑戰,但挑戰本身不會帶來痛苦,自我戰斗引發的內耗才是痛苦的根源。” 適度思考有助于我們解決問題,但過度思慮只會消磨我們的心力,增加做事的成本和難度,讓我們看不清事情的本質。 遇事學會把心放寬,不苛求自己,能做到的事做好,做不到的事也無需糾結。 只有學會給內耗做除法,克制提前焦慮,停止預設困難,才能解開內心的束縛,活得輕松自在。 ![]()
稻盛和夫說:“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 只有懂得在生活中不斷修煉自身,我們才能一步步走向理想的人生。 給欲望做減法,才能不被物欲綁架,守得清歡; 給眼界做加法,自會不被思維束縛,占得先機; 給行動做乘法,方可不被惰性掌控,獲得圓滿; 給內耗做除法,才可不被情緒奴役,活得輕松。 點個【在看】,愿我們都能做好人生的運算法則,擁有自在灑脫又精彩豐盈的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