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兮 1.寫作,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松弛
有人說,每天看書寫作,我覺得好累,為什么要這么逼自己呢?
但我并不感覺累,于別人,談天說地是一種休閑,于我,看書寫作也是一種放松的方式。
在讀書的時候,我完全沉浸,看人生百態,悲歡離合,這不比聊天有趣?
寫作時,任思想馳騁,天馬行空,記錄光陰,獨立思考,這難道不很有意義?
和別人漫無邊際閑聊或者社交,腦子不停轉動,想著怎么回應更合適,會不會讓人反感……總之要一直消耗能量。像陷入一種巨大的漩渦,很快掏空自己,感覺非常疲憊。
但安靜下來,寫作時就不會,所有的不順和匱乏,經過整理之后,都會消散,無比舒暢。
2.增加了氣質
從前,間或有人說我“有一種安靜的氣質。”因為我比較內向,也可能真有那么一點內向人的氣質,但更多的是別人把特質放大而已,用夸贊拉近彼此的距離。
但我愿意當真,去好好修煉自己。 這幾年,生活像大浪淘沙,幫我篩選掉無效的社交,無意義的人和事。我的世界很清凈,這種寧靜,給了我一個沉淀自己的環境。
我集中發力,專注設計技能提升,寫作水平提升,見效明顯。 時間在哪,成績就在哪。
3.邏輯思維更清晰,比以前聰明
我們每天都要吃飯,以維持生命的運轉,保存能量和體力。其實讀書也一樣,只不過,一個是物質,一個是精神。
不讀書,精神就會饑渴,容易看不清事物的本質,做事沒有清晰的目標和方向,無所事事,陷入混沌迷茫。
每讀一本書,就像和一位優秀的導師聊天,多多少少都會受益。生活中,遇到優秀導師的機會又有多少呢?
所以,讀書寫作,是提升自己最好的方式,最低的門檻。
因為經常寫作,在開口表達時,腦子里會浮現思維導圖,主題以及大概內容,一條主線清晰可辨,講出來時,就有條理,不會語無倫次。
遇到突發事件,不知如何處理,腦子里也會自動搜尋答案。
此時,那些讀過的書,寫過的文章,所有的閱讀積累,都會跳出來幫你解決。
4.發表文章,出版書籍,加入作協,身份認同,自我價值體現 把生活所見所聞,以文字形式,呈現哲理,本身就是一種能力。
而加入作協,我們寫字人的身份得到認同,雖然別人不承認咱,但國家認可了就行。
這也是文字水平的體現。
5.經濟上的補給
寫作,多少能賺點錢,雖然不多,但零花錢有了。生活中,花掉一兩千很容易,但普通上班族靠兼職賺千元,真的不容易。
但好好寫文章,就能。而且寫作靠常年積累,文章越多,變現越多。
一篇文章發表后,可以再出書,書賣完了,可以再印。這是恒久的財富。 有人說,寫了也不出名。試想,互聯網時代,一切皆有可能,有作品,還怕賣不掉嗎?我們的文章就像產品,一個產品,不管好壞,都有人買單,只是賣的多少,時間長短而已。
作品越多,出爆款的機率越大。量變造成質變。比如某作家的書出版好多年,一直沉寂,
突然有天,被人直播帶貨火了,瞬間銷售一空。可能連作家本人都沒想到。 但如果不寫呢,也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而且寫文章很慢,要一點一點磨。
就算當時開始寫,沒個三五年,也寫不出不、來不及呀。
寫作,沒有一定的毅力,不是骨子里的熱愛,根本堅持不下來。 因為寫作前期,找不到感覺,沒有積累,經常會被退稿,幾番敗陣,就容易失去信心。 而且寫作要一直看書,想寫一千字,就要讀一萬字,還要獨立思考,不然詞不達意不感人。
長此以往,才能結出甜蜜的果實。 所以,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寫作。
哪些人不適合寫作呢?
1.吃不了苦的人不適合寫作
寫作要反復改稿,苦思冥想,有時為了表達精準一句話,琢磨半天。如果性急,估計堅持不住。
2.好高騖遠的人不適合
剛開始寫就要上稿大刊,出書,出名。這都不太現實。
3.無法安靜的人不適合。
寫作需要安靜的環境,坐立難安,好動好熱鬧的人不適合。
3.想暴富的人不適合
有的人剛開始寫作就賺得盆滿缽滿,這種情況確實有。
但前提是,他一直在相關領域,或者有深厚的積累以及運營方式。 這些都隱藏在背后,都是別人看不到的因素,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做到。 以上情況,天賦異稟的人除外。
看到一段話:“寫作者的文字會留下生命活動的痕跡,記錄人的生存,無形中增加了生命的密度,寫作者的自我開放而透明,他的內心及生活在文字中并無保留……”。
寫作,是記錄光陰的一種方式。無意中翻到初二時寫的一首詩,有些人有些事本已淡忘,此刻卻在文字里鮮活起來,便覺得不可思議。
幾十年的光陰,于我而言是那么漫長,于時間的長河里,卻是那么渺如煙塵,彈指一瞬間。 普通人的一生,留不下什么,唯有文字長存……
總之,上天不會虧待任何一個認真生活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