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印度河流域北部多高大山地,中部和印度洋沿岸地區為海拔較低的平原地區。科考隊員考察發現,印度河流域的中游平原地區風成黃土廣泛分布(下圖)。黃土質地均一、疏松多孔、易耕又宜耕,且適合穴居。考古發現印度河流域的黃土分布區與古文明分布區高度一致,該區域成為推動古印度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 (1)推測印度河流域中游平原風成黃土的主要來源區,并說明理由。 (2)說明印度河中游平原黃土層堆積和保存的有利自然條件。 (3)從黃土的特性分析印度河流域黃土分布區成為古印度文明源地的主要原因。 【答案】 (1)來源一:西北(北)高原、高山區域。該區氣候干旱,荒漠廣布,沙源豐富;冬季西北風搬運風沙至黃土區堆積(黃土區堆積區位于冬季西北風的下風向); 來源二:上中游裸露河灘沙地。印度河流量季節變化大,冬季河流枯水期,河灘裸露,冬季風勢力較強,揚沙搬運堆積。 來源三:塔爾沙漠地區。該區域夏季盛行西南風,將塔爾沙漠的表層的黃土搬運至該區堆積(黃土區堆積區位于夏季西南風的下風向)。 (2)中游平原區地形平坦開闊,提供足夠沉積空間;西南季風帶來降水少,流水侵蝕作用弱;植被較稀疏,不易被改造成其他土壤;沉積物質來源充裕(范圍廣),沉積時間長,厚度較大。 (3)黃土疏松多孔,質地松軟,有利植物根系的呼吸作用,利于作物生長,便于古人簡陋農具開墾,宜早期人類開鑿洞穴定居生活;黃土分布廣泛,有利古人較大面積開墾(提供較充足的土地資源)。 【解析】 【分析】本題以印度河流域示意圖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土壤形成的因素、黃土與印度古文明源地的關系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相關知識點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等學科素養。 【小問1詳解】 印度河下游平原風成黃土的物質來源可以分為本地沙源和外來沙源。外來沙源:該地北部多高大山地,氣候干旱,地表荒漠廣布,冬季盛行的西北風將流域北部高原的粉塵搬運至流域南部平原,由于風力減弱,大量的粉塵顆粒堆積;本地沙源:印度河流域氣候干旱,河流流量季節變化大,中上游多裸露的河灘沙地;冬季河流水量少,水位低,大量河灘裸露,冬季風風力強勁,搬運能力強;下游平原東南側分布著塔爾沙漠,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將塔爾山的表層黃土搬運到黃土堆積區等。 【小問2詳解】 印度河中游為海拔較低的平原地形,地勢平坦開闊,沉積空間廣闊;受西南季風影響小,降水稀少,流水侵蝕作用弱;地表多荒漠,植被較稀疏,土壤發育程度差;周圍地區地表多疏松沉積物質,沉積物來源范圍廣,沉積物質充足;經過長時間沉積,厚度較大,保存較好。 【小問3詳解】 據材料“黃土質地均一、疏松多孔、易耕又宜耕,且適合穴居”可知,黃土質地均勻,疏松多孔,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長,利于耕作;土質疏松,便于古人用簡陋農具開墾,開墾歷史悠久;黃土土層深厚,利于早期人類開鑿洞穴定居生活;黃土分布面積較大,提供較充足的土地資源,滿足古人大面積開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