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二十二) 圖文/晨 陽 我從漢口下車來到武漢,到武漢就到了湖北,因為武漢不僅僅是湖北省的省會,也是湖北省第一大城市和內(nèi)陸最大的水陸空交通樞紐,自古就有“九州島通衢”之稱。 長江和其支流漢江穿城而過,把武漢分割成三個獨立的區(qū)域,位于長江南岸的武昌是高等學府聚集的文化區(qū),位于江北的漢陽和漢口分別是重點開發(fā)的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和繁華熱鬧的商業(yè)區(qū),呈三足鼎立之勢。武漢又是國家歷史名城,漢江和長江流域文明在此交匯融合,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荊楚文化博大精深。武漢也是一座典型的山水園林城市。我此行的第一站:被譽為“天下江山第一樓”——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煙雨莽莽蒼蒼,龜蛇鎖大江。”說到黃鶴樓,就能使我想起毛澤東主席所作的這首《黃鶴樓》。黃鶴樓是最富有詩意和神話色彩的歷史文化名樓,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萬里長江,沿江而立、居高臨下的黃鶴樓,自古以來就是游覽登臨的勝地,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江南三大名樓”之一,自古就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志性建筑,與晴川閣、古琴臺并稱武漢三大名勝。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代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近1800年的歷史里,三國時期該樓只是下口城一角瞭望首戌的“軍事樓”,期間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晉滅東吳以后,該樓已失去軍事價值,隨著江夏城的發(fā)展,逐漸演變成“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觀賞樓。現(xiàn)在的黃鶴樓是1981年按清代的樣子重建的,1985年完工建成。 黃鶴樓坐落在海拔高度61.7米蛇山頂,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高5層,總高度51.4米,建筑面積3219平方米。72根圓柱拔地而起,雄渾穩(wěn)健,60個翹角凌空舒展,恰似黃鶴騰飛。樓的屋面用10多萬塊黃色琉璃瓦覆蓋。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黃鶴樓色彩絢麗,雄奇多姿。 黃鶴樓四處被蔥郁的樹林包圍著,透露出一副特有的古典氣息。黃鶴樓主樓為四邊套八邊形體,鋼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結(jié)構(gòu),從一層開始,整體建筑以向上收縮為主,增強了建筑牢固穩(wěn)定性。 步入黃鶴樓的一樓大廳,最引人注意的要數(shù)《白云黃鶴圖》了,它取材于賀鶴登仙的古神話,兼取唐詩“昔人已乘黃鶴去”之意。后人們在重建的黃鶴樓的第一層建筑中,專門以仙鶴的故事為主題,制作了一幅高9米,寬6米的大型彩色瓷壁畫《白云黃鶴圖》。這幅壁畫由756塊彩陶板鑲嵌而成。畫面上黃鶴樓居中矗立,上有黃鶴飛舞,下有郁郁山林和滾滾波濤,悠悠白云,在水天之間,產(chǎn)生了一種“水從天上降,云從腳下升”的意境。有一位仙人駕著黃鶴騰空而起,他口吹玉笛,俯視人間,似有戀戀不舍之情。底下是黃鶴樓前聚集的百姓們,他們或把酒吟詩,或載歌載舞。整個畫面表現(xiàn)出一派黃鶴歸來的歡樂景象,洋溢著神奇而浪漫的氣氛。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lián):“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據(jù)說“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首詩就是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所作,詩中表達了詩人與孟浩然無邊的深厚情誼。 來到二樓,這里空間十分廣闊,在燈光的襯托下更具歷史神秘感。二樓展廳其實是黃鶴樓歷史的小縮影,通過壁畫和模型,再現(xiàn)了它的千年興衰史。展廳中《周瑜設宴》《孫權(quán)筑城》兩幅大型壁畫分列左右兩側(cè),組成了“黃鶴樓史話”,中間則是《黃鶴樓記》。該壁畫取材于元人雜劇《劉玄德醉酒黃鶴樓》,內(nèi)容是東吳大都督周瑜設計請劉備過江議事,于黃鶴樓中設宴,企圖乘機扣劉備為人質(zhì),逼迫劉備把久借不還的荊州交還給東吳。劉備軍師諸葛亮將計就計,派大將趙云陪同赴宴護駕,并授趙云在周瑜酒醉之后脫身妙計——讓趙云用周瑜當初授予諸葛亮在設祭壇、借東風時的一支護身令箭,騙過樓下東吳伏兵,護劉備脫身,最終與早在江邊等候的諸葛亮乘上一葉快舟,順利返航。該壁畫再現(xiàn)了三國時期孫權(quán)率軍在臨江負險的江夏山(今蛇山)上筑城建樓,以瞭望江面敵情的歷史場景。 壁畫從上到下分為五層:第一層描寫孫吳兵騎占領江夏的情景;第二層是孫權(quán)在審定修建黃鶴樓的計劃;第三、四層是工匠建設黃鶴樓的場面;第五層是士兵執(zhí)矛揮鞭監(jiān)督工匠的勞動。整幅壁畫反映了黃鶴樓最初作為重要軍事設施而建的整個過程。 《黃鶴樓記》是作者閻伯理于唐永泰元年(公元756年)受鄂州刺史穆寧之命撰寫的。文中一記仙人傳說;二記黃鶴樓樣貌;三記穆公登樓之狀。文章開篇便提到黃鶴樓的地理位置在城的西南角,隨后寫到黃鶴樓“因仙”得名的傳說故事。這段傳說記載于《神仙傳》《述異記》等典籍中,點明黃鶴樓是“因仙”而得名。文章接著寫道:“觀其聳構(gòu)巍峨,高標巃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闥霞敞,坐窺井邑,俯拍云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描寫了黃鶴樓高標巃嵸的雄偉氣勢和白云繚繞、云仙霧罩的優(yōu)美生態(tài)環(huán)境,是當時荊吳形勝最佳的游覽勝地。整幅壁畫正下方長卷上則記錄著“黃鶴樓歷史概述”“黃鶴樓古風地圖”“黃鶴樓簡介”,簡單明了。三樓大廳的壁畫名為《人文薈萃》,是少見的“繡像畫”。它用中國傳統(tǒng)的工筆寫意的繪畫方式,向我們描繪了唐宋時期十三位文化名人登臨黃鶴樓,陶醉于“峨峨楚山,浩浩漢水”,留下一篇篇膾炙人口的傳世佳作。其實,登臨黃鶴樓寫詩的詩人不僅僅只有崔顥、李白、王維、孟浩然、賈島、顧況、宋之問、白居易、劉禹錫、杜牧、岳飛、陸游、范成大這十三位唐宋詩人,還有李商隱、辛棄疾、黃庭堅等眾多大家登臨賦詩。黃鶴樓因為他們的絕妙詩篇而變得更為精彩,他們就像黃鶴樓的一張張名片,為人們打開了黃鶴樓詩歌藝術的殿堂。 步入四樓大廳,這里用屏風分割成了幾個小廳,里面放置了當代名人字畫。正中的墻面上懸掛著一幅羊毛掛毯,描繪了古代三鎮(zhèn)的旖旎風光及清代古黃鶴樓形制。廳前的匾額上是書法家曹立庵書寫的李白詩句“長江萬里情”五字。黃鶴樓上的游人很多,人山人海,穿行其中,聞到的都是游人的汗味。 登頂五樓,俯瞰整個長江景色,猶如江風陣陣吹來,沁人心脾,一座長江大橋使天塹變通途,甚是雄偉壯觀。我們看到了長江奔騰之豪邁,看到了武漢市的大小建筑與景象之繁華。 細觀黃鶴樓,樓外鑄銅黃鶴造型、勝像寶塔、牌坊、軒廊、亭閣等一批輔助建筑,將主樓烘托得更加壯麗。主樓周圍還建有白云閣、寶塔、碑廊、山門等建筑。整個建筑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與蛇山腳下的武漢長江大橋交相輝映。 我來到黃鶴樓以西50余米的“黃鶴歸來”銅雕前轉(zhuǎn)了轉(zhuǎn),“黃鶴歸來”銅雕的正面臺階前裸露的巖石之上,由龜、蛇、鶴三種吉祥動物組成,龜、蛇正馱著雙鶴奮力向上,而兩只亭亭玉立的黃鶴則腳踏龜、蛇俯瞰人間。該銅雕以其深刻的含義和精湛的雕刻工藝受到游人青睞。據(jù)說,“黃鶴歸來”引于世傳神話。相傳古時大禹治水,感動玉帝,玉帝派龜、蛇二將協(xié)助,為鎮(zhèn)江患,龜、蛇隔江對峙變?yōu)閮勺笊剑纬伞褒斏哝i大江”之勢,從此水患平息,民安樂業(yè)。兩只仙鶴俯瞰人間,非常感動,便脫胎下凡,以昭普天同慶。除傳說之外,“龜鶴遐齡”是民間常說的頌詞,“神龜壽鶴齡延年”亦被老百姓視為吉祥之兆,蛇則代表長久或長壽。 黃鶴樓是古典與現(xiàn)代熔鑄、詩畫于美意構(gòu)筑的精品。登黃鶴樓,能使心靈與宇宙意象互滲互融,這就是黃鶴樓的魅力經(jīng)風雨而不衰、與日月共長存的原因。真乃“雄睨荊楚第一樓,黃鶴昔年在此留,迎送古今多少客,風流絕冠傲神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