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間一直有句諺語“3歲看大,7歲看老”。 這句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長和生活中,確實被驗證了無數次。 然而這是經驗主義得出來的結論,當時代環境發生巨大的改變,這句話是否依然適用呢? 我們又該如何根據孩子童年時的表現來影響TA的一生呢? 對此,一群研究精神病的英國人給出了科學的依據。 ![]() 倫敦國王學院 - 01 - ![]() 1980 年,倫敦精神病院研究所的卡斯比教授連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專家對1000名3歲幼兒的性格進行了分析。 他們將這些孩子的性格總結為5種類型:充滿自信型、沉默寡言型、坐立不安型、自我約束型和良好適應型。 時間一晃來到了2003 年,當年那些3歲的孩子都已經 長到26 歲了,于是卡斯比教授再次找到了他們進行了面談,并且對他們的親戚朋友進行了走訪,調查結果發現: 這些人在3歲左右的言行,準確的預示了他們成年后的性格,并且在行為表現和思考方式上,幾乎和3歲時的狀態沒有差別。 ![]() 比如那些“充滿自信型”的孩子小時候就活潑、熱心,性格外向,成年后的他們也依然開朗,更難得的是,他們中的大多數還堅強、果斷,成為了某個小群體的“領導人”。 反觀“沉默寡言型”的孩子或膽小,或害羞,或不善表達,成年后,他們仍然不愿向別人敞開心扉,他們或多或少在人際交往中存在一定的困難,輕易不敢嘗試那些有挑戰性的事情,屬于地地道道的“默默無聞類”人群。 “坐立不安型”的孩子注意力特別容易分散,而且行為消極,長大后,他們極易發火或煩躁。周圍人對他們的評價多是:心胸狹窄、脾氣暴躁、不好相處,做事易走極端。 ![]() ![]() - 02 - ![]() 由此卡斯比教授更加堅信了對“3歲看老”這一結論的認同,他在研究報告中指出,別以為3歲之前的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事實上,他們的大腦像海綿一樣從周圍環境中吸收著成長的營養。 這一階段的孩子處在什么樣的成長環境中,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性格。周圍人是暴躁的、愁眉苦臉的,他就會是抓狂的、悲觀的;周圍人是開心的、積極向上的,他就會是樂觀的、進取的。 卡斯比教授的結論在當時的英國受到了廣泛認可,還由此誕生了一句諺語:人就如同瓷器一樣,小時候就形成了他一生的雛形。 然而其他國家對此卻有不同看法,根據他們的研究表明,“3歲看老”還是不夠嚴謹,7歲以前才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 在心理學上,3—6歲這個階段,被稱之為“潮濕的水泥期”,意思是這個階段孩子的性格,就像“潮濕的水泥”一樣,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 ![]() 而許多研究結果也證明了,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會在這一時期形成。 看到這里或許有人會有疑惑,性格不都是天生的嗎? ![]() ![]() 性格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后天形成的? - 03 - ![]() 基因確實對性格有一定的影響。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研究表明,基因可以影響人的行為、情緒、智力等多個方面。 然而,基因并不是決定性格的唯一因素,家庭、社會、文化、教育等環境因素都會影響一個人的性格。 比如一個在家庭中受到虐待的孩子可能會表現出攻擊性或抑郁的性格特點;而一個在積極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則可能會表現出更多的積極性格特點。 此外,個人的經驗和經歷也會影響性格的形成,比如經歷過戰爭的人可能會表現出更多的焦慮和抑郁等性格特點等等。 基因注定了我們有些特質是無法被徹底改變的,也因此讓我們每個人都顯得如此獨一無二,但后天的種種影響也讓我們的行為邏輯變得有跡可循,就好像殊途同歸一般引導我們走向特定的結局。 那么擁有怎樣性格的孩子,才能在長大后有出息呢? ![]() - 04 - ![]() 同樣在2003年的時候,哈佛大學針對30歲以上、年薪20萬美金、家庭幸福、性格健全的1000名成功人士,進行過一項調查。 結果顯示,這些人在7歲前身上都有明顯的3個“特點”: ![]() 1、善于思考,有獨立思考能力 這恰恰是中國孩子最缺乏的特點之一,想想看有多少父母習慣在孩子的生活中大包大攬,替孩子做決定? 今天穿什么衣服,明天上什么興趣班,很少有父母會過問孩子的想法,總認為按我們說得做準沒錯。 當孩子習慣了被迫接受別人的想法,就會慢慢喪失獨立自主的思考能力,慢慢變得人云亦云,成為社交群體中那個總把“隨便”掛在嘴邊的“隱形人”。 而那些在7歲前就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往往遇到事情更會透徹的分析事物的邏輯,具備辨別是非、判斷利害關系的能力,長大后更能以此作為統籌全局的基本素質。 這樣的孩子也往往是社交群體中的孩子王,他們善于把自己的想法傳達給他人,并獲得他人的認可。 ![]() 2、能夠欣賞別人,看到其他人優點的能力 人最難有兩件事,一是看到自己的缺點,二是承認他人的優點。 一個能夠欣賞別人優點的孩子,通常有著很強的包容心,并且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總能保持在穩定的狀態。 這樣的孩子不但遇事不驚,還很善于觀察別人,樂于學習別人身上的優點,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從而不斷的完善自身不足,讓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 3、自律、專注力強 這是育兒圈兩個老生常談的詞語了,卻也是通向成功大門必不可少的鑰匙。 因為成功往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緩慢積累的過程,大多數人都無法在這條道路上持之以恒。 但反觀那些自律和專注力強的孩子,他們無論做任何事,都能抵御住外界環境的干擾和誘惑,他們有著明確的價值觀導向,知道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這類孩子一般目標明確,對自己也有著清晰的認知,從數據來看,自律性、專注力強的孩子,在長大后成功的概率也要遠高于沒有這類特征的孩子。 斯坦福大學曾對父母們說過:注重孩子早期的教育和陪伴,是父母一生中最劃算的投資。 所以在3歲和7歲這兩個成長的關鍵階段,多給孩子正向陪伴和養育,多為他們帶來良好的榜樣效應,或許才是讓孩子真正贏在了起跑線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