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用藥雙法(左升右降) userphoto 黃元御用藥雙法(左升右降) userphoto 空谷幽蘭80 >《左升右降》 2023.12.05 廣東關注 升左路的藥略談: 附子,川烏草烏【通常配合使用】,細辛、生姜、桂枝、麻黃、柴胡、川芎。 附子作用于最深層次,相當于圓運動的最低點,對應于腎,少陰系統,骨頭內,深寒,陳寒。久病入里,或者大量輸液導致急慢性腎功能問題,骨髓病【白血病、造血功能病】。 生附子力道峻猛,用于救急,熟【泡或者叫制】附子用于緩和期的助陽散寒。生附子的鉆透力也較熟附子好,所以用于刺痛鉆痛的效果比熟附子好; 川烏草烏擅長于筋骨關節層面,這些部位的病痛,用川烏草烏效果最好;川烏草烏是特種大隊的話,細辛就相當于特種小分隊,骨節隙縫的穿透性非常好,穿破陳寒的屏障,打開通道效果非常好。細辛單獨力量不夠強大,通常都是配合附子川烏草烏來發揮功效。 生姜就是基層部隊,但是是最重要的基礎部隊,所有作戰都是在基層部隊的基礎上發揮功效。基層部隊的特性就是量大,無所不至,無處不有。所有溫陽藥在加上相對最大量的生姜基礎上,功效都能發揮到最佳狀態。附子無姜不熱,就是說附子的熱性相當于大將軍,氣勢強大,但是必須有兵力配合調用,才可以顯示出來,光頭司令是作用不大的。 將軍駕到,前面還需要有小兵開路,走起來就順暢了。這就是大量生姜搭配附子使用就不會有劇烈排病反應的緣故。火神理論推廣最大問題就是排病反應的劇烈。加入一味生姜就可以很好的解決了,這是澄空先生的智慧。 桂枝作用面在皮下,肌肉之間。麻黃作用面在皮膚。所以,肌肉酸痛多用桂枝【解肌】,皮膚痛用麻黃【解表】。 柴胡是由內臟一路通到肌表的,上述的藥可以理解為走外圍,柴胡可以理解為走內路。更準確的說,是打通上下。柴胡用藥的部位是根部為主,連帶手指長的細枝。枝上行,根下潛。所以,柴胡的特性,說升或者說降都不太合適,說調升降,上下通行是最合適的。 川芎主要就是走血液血管內。也應該理解為通行,而不需要定性上或者下。肝主藏血,血管有升有降,走肝的藥,大多都可以這樣定性。厥陰肝木少陽膽木的特征就是寒熱并存,上下通行。 降右路的藥略談: 龍骨、牡蠣、黃芩、石膏、知母、百合【兼論五味子】、杏仁、川貝、厚樸、枳實、大黃、芒硝。白芍。 龍骨、牡蠣沉重手感冰涼【生用,煅的收斂為主,降性減弱】,決定了性質就是下潛重鎮的作用。用于神志上亢不清不明太過的狀態。 黃芩和石膏都是從上往下降的,但是黃芩類似于干冷,涼而干燥,石膏類似于濕冷,涼而帶潤。黃芩小量取用即可,一般20克內,石膏需要大量,一般10克到上百克都有。黃芩的作用迅速,但不持久;石膏的作用較慢,但綿長。知母涼降之性次于石膏,潤性強于石膏,用于兼燥的病。 百合,合陽明,汁肉肥厚,可以歸屬于養陰物質基礎方,但因為其聚斂下降的作用也很突出,所以,列入降氣類。質感清而不膩,收斂而又不會過于滋膩,可以大量使用。五味子收斂之性強,但是本性溫,降性不足,所以不宜列入此列。收斂是由外向里收,下降是由上而下。相類似而不同。五味子收斂而不降,就像網一樣把木氣金氣束縛住,所以不宜多用,一般20克內為宜,組合比例中從屬為宜。 杏仁有甜杏仁苦杏仁之分,甜杏仁因其甘偏于潤肺的作用,苦杏仁因其苦偏于降逆下泄肺氣。杏仁帶有油脂,潤降止咳,對比其它止咳藥如紫菀、百部,功效比較溫和。川貝也降逆止咳,但是補益的作用就大于杏仁,降氣之性稍遜杏仁。貝母也有類似于杏仁的甘苦之分。浙貝帶苦,降逆止咳之效更強,性涼偏寒。川貝甘為主,潤肺之效更佳。性涼。 附:圓運動藥性表 中氣類 中氣唯用炙甘草,和表養津生姜棗, 寒則干姜虛則參,粳豉飴糖功效小。 炙草:溫補中宮,運輸四家,功可回生,性極壅滯。 干姜:溫中燥土,降胃升脾,里寒最宜,津虧忌用。 大棗:補中養津,調和營衛,性極橫滯,脹滿不宜。 生姜:溫降肺胃,衛閉最宜,大棗同用,補散適中。 人參:大補中氣,化生津液,最宜虛家,有滯忌用。 粳米:養中清肺,虛燥相宜,煮成清湯,極利小便。 香豉:補中不熱,平和之品,肝肺滯澀,亦不可用。 飴糖:養中潤燥,極補土液,炒焦合用,不炒濕脾。 白蜜:潤燥澤枯,熟用補中,腸胃滑者,煉老可用。 營衛類 芍藥麻黃桂枝因,芍營麻衛桂不分, 柴胡妙用能和解,不表不里少陽經。 芍藥:專調營郁,極斂疏泄,善收相火,卻能寒中。 麻黃:專泄衛郁,極開閉斂,發汗利水,耗氣傷津。 杏仁:溫泄肺氣,兼解衛郁,降逆平喘,平和之品。 桂枝:調和營衛,最益表陽,疏泄偏升,津傷忌用。 蔥白:極助衛陽,達郁通表。如有實熱,便不可用。 生姜:散寒開閉,怕冷相宜。利水耗津,陰虛慎用。 凡用營衛藥,不可離中氣藥,中氣為營衛之根本。如舍中氣單治營 衛,營衛之藥皆傷中氣,中氣愈傷,營衛愈壞矣! 柴胡:性寒氣散,專解少陽,氣虛服之亦能出汗。此藥附于營衛者。 因營衛為入臟、入腑之門,少陽亦入臟人腑之路。少陽忌發汗,而少陽解時亦自然出汗也。 下藥類 芒硝大黃陽腑熱,巴遂決水不嘗得, 膏芩大寒桔夏攻,以類相推屬下則。 芒硝:寒滑第一.潤燥破堅,虛寒誤服,脾陽絕死。 大黃:攻下積結,猛烈非常,敗脾寒中,用須審慎。 枳實:寒泄積氣,敗脾寒中。 厚樸:善降胃氣,由降而升。性熱不寒,陰虛忌用。用于大黃枳實芒硝之中,妙在以溫運寒。 以上四味合用,專攻胃腑實熱燥結。 巴豆:大熱大泄,最傷津液,停痰積水,掃蕩無余。平人以一粒破四分,服一分,即大瀉。 甘遂:專瀉積水,猛烈非常。性熱傷津,誤用則死!平人吞服南瓜子仁大半塊,即吐瀉不堪。 芫花、大戟:專攻積水。 葶藶:專下痰水。 以上五味極破元氣,乃萬不得已而用之品,非常用之品也。 桃仁:善破瘀血,性熱而滑。 水蛭、虻蟲:專破瘀血。 桔梗:排膿破滯,極泄肺氣。載藥上行之說,誤人不淺! 貝母:善消熱痰,亦能寒中。 瓜蔞:滌泄熱瘀,清潤肺燥。上無熱燥,誤用寒中。 以上三味時醫不論有無瘀熱,動則用之,誤事不小。 半夏:降胃燥濕,除痰破結。中虛、陰虛均須慎用。 赭石:重墜非常,降逆第一,不寒不燥,惟易傷中。 旋覆花:善降肺胃,立除噫氣,行血下痰,其力不小。 以上六味,本非下藥,因其下降力大,易傷中氣,故附于下藥之后。 海藻:泄痰開結,滑竅去滯。 商陸根:泄水消腫。 以上二味性往下行,泄水消痰,力量亦大,故亦附入下藥。 蜀漆:掃蕩濁瘀,善吐痰涎。 瓜蒂:大寒之性,善吐痰涎。 以上二味,本是吐藥,因其作用是掃除上脘,故亦附入下藥之后。上行,下行各有不同,傷損中氣則—也。 石膏:大寒之品,極清肺燥,中下虛寒。切不可服。研碎生用,熟用殺人! 葛根:善清胃熱,降濁升清,涼潤肺氣,因亦清表。 竹葉:清降肺胃,最解煩郁。 知母:肺腎燥熱,最能清潤,中下虛者,甚不相宜。 麥冬:最潤心肺,能生陰液,中下虛者,聚水敗脾。 天冬:潤噪生津,排膿滑竅,土濕中虛,切不可服。 葳蕤:即玉竹,清金潤燥,益腎滋肝。土不燥者,亦不可服。 滑石:清熱滑竅,利水生津,中氣虛寒,切不可服。 黃苓:專清木熱,最平風燥,惟易寒中,用須審慎。 生地:極潤風燥,極清血熱,濕脾寒中,不可誤用。 黃連:清火第一,敗脾第一。 梔子:清除瘀熱,極寒中氣。 黃柏:極清下熱,極敗相火,右尺虛者,敗土寒中。 白頭翁:專清木熱,性亦寒中。 黃柏皮:專清木熱,性亦寒中。 生梓白皮:專清木熱,性亦寒中。 茵陳:專清濕熱。 連翹:專清濕熱。 豬膽汁:寒潤第一,極降相火。 人尿:概清心火。 以上皆是寒涼藥,井非下藥,凡涼藥均往下行,服之得宜,均能寬利腸 胃,去滯消瘀。過服、誤服皆能下利,故附于下藥之后,皆實者去之之類也。 補藥類 附子干姜陰臟寒,三陰惟怕火土殘, 補潤泄濕收斂兮,無非補藥一類連。 附子:專補腎陽,兼溫肝脾,最增木熱,用須審慎。 干姜:見中氣類。 炙草:見中氣類。傷寒證之下證,火土實也。傷寒證之補證,火土虛也。蓋火土旺,而后中氣旋轉,經氣升降。火土者,人生之根本也。古下法以大承氣湯為主腦,補法以四逆湯為主腦。 白術:大補土氣,除濕生津,固脫補虛,傷陰滯木。 雞子黃:極補脾精,最滯木氣,生調相宜,煮熟膩胃。陰虛之人木氣必滯,陰虛液枯,故木滯也。 雞子白:清養肺液,不傷陽氣。養陰藥多傷陽氣,敗土氣,雞子白不然。 當歸:峻補肝血,性溫而潤,滑腸濕脾,惟動傷陰。 阿膠:養血清風,專平疏泄,不寒不燥,惟易濕脾。 豬膚:清肺除煩,潤而不濕,性本不寒,便溏忌用。 麻仁:極滑腸胃,滋潤經脈,性平不寒,便溏忌用。 蜀椒:最溫肝腎,兼善殺蟲。木氣燥熱,便不可用。 吳茱萸:溫暖脾胃,潤而不燥,沉重下行,肝寒亦宜。 細辛:降諸寒沖,專下水氣,最利二便。陰虛忌用。肺家有寒,水上沖者,此藥神效,否則極傷肺氣。 茯苓:泄水利濕,下達迅速,陰虛便利不可輕用。 豬苓:泄水利濕,兼達汗孔,陰虛便利,務須慎用。 澤瀉:泄水利濕,下達迅速,功倍二苓,不可多用。 赤小豆:清利濕熱,不傷津液,偏補土氣,陰虛慎用。 通草:泄水通經,便利少用。 五味子:功專斂肺,能生津液。 龍骨:鎮斂精神,澀滑固脫,善寬脅肋,不滯木氣。 牡蠣:善降膽熱,軟堅消痞,木氣枯者不相宜。 赤石臘:專澀腸滑,性平不寒。 禹余糧:功同石脂。 鉛丹:沉重降斂,善止驚狂。 鉛粉:燥濕醫瘡,止泄殺蟲。 附子白術以下為補藥,阿膠以下為潤藥,蜀椒以下為溫寒藥,茯苓以下為燥濕藥,五味子以下為收斂藥。潤藥乃滋養之品,溫藥乃益火之品, 燥濕藥乃扶土之品,收斂藥乃固本之品,故皆附于補藥之下。 中土藥補品 炙甘草,溫補中氣;干姜,溫運中氣;人參,補中生津;大棗,補中養血;冰糖,補中;白糖,養中;豆豉,平補中氣,兼養陰液;白術,平補土氣,除濕生津;薏苡,除濕補土,陰虛忌用;飴糖,炒焦用,養中去瘀;神曲,調中去滯;粳米,養中生津。 中土藥瀉品 大黃,下熱攻積;厚樸,溫瀉積氣;草果,溫運結滯;玄明粉,滑瀉積熱;蒼術,除濕發汗,性燥傷津;雞內金,消食最良,過用傷胃。 中土藥升降品 茯苓,升脾去濕;澤瀉,去濕升脾;扁豆皮,利濕升脾;干姜,升脾降胃,陰虛忌用;半夏,降胃燥痰,陰虛忌用;南星,降胃潤痰,不傷陰液;藿香,降胃溫胃;扁豆,降胃補土,陰虛最宜;吳萸,溫降胃膽。 金氣藥補品 山藥,補降肺胃;沙參,補肺生津;蘇條參,補肺生津;百合,瘟降肺氣,胃寒忌用;麥冬,涼補肺液,胃虛忌用;西洋參,補肺生津,收降力大;糯米,補肺生津,陰虛最宜;白及,專補肺損,陰虛最宜;黃精,潤補肺胃,陰虛妙品。 金氣藥瀉品 牛蒡子,瀉肺,傷津;貝母,瀉肺清熱,專化燥痰;麻黃,瀉肺發汗,力猛慎用;薄荷,瀉肺發汗,虛家少用;黃芩,清熱瀉肺,極能寒中;石膏,涼瀉肺燥,最能寒中;白芥子,瀉肺化痰,陰虛忌用;蘇子,大瀉肺氣;葶藶,大瀉肺水,力猛非常。 金氣藥升降品 黃芪,升補衛氣,陰虛忌用;升麻,專升大腸,陰虛忌用;葛根,專升大腸,涼潤解表;杏仁,降肺化痰,陰虛慎用;桔梗,降肺排膿,陰虛忌用;橘皮,溫降肺胃;枇杷葉,疏降肺胃;竹葉,專降肺氣,清涼不寒;枳實,降氣通滯,氣虛忌用。 木氣藥補品 當歸,和血潤燥,濕脾滑腸;羊肉,溫補木氣,滋養非常;阿膠,潤木息風,脾濕忌用;烏梅,大補木氣,收斂生津;棗皮,收斂陽氣,補木生津;棗仁,滋補膽經;艾葉,溫補肝陽;地黃,養血息風,木燥妙品;羊肝,溫養木氣,補助肝陽。 木氣藥瀉品 苦楝子,專破結氣,并止熱痛;桃仁,性熱破血;紅花,專去瘀血,去瘀生新;青皮,大瀉木氣;香附,專瀉肝經;郁金,瀉肝解郁;五靈脂,去瘀散結;赤芍,最散木氣;胡索,專攻木氣,去結散血。 木氣藥升降品 桂枝,升達肝陽,陰虛慎用;川芎,溫升肝經,竄性最大;蒺藜,溫升肝經,兼能滋補;木香,溫升肝經,木燥忌用;白芍,專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