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延續與交融:北魏墓葬舞蹈圖像研究

     新用戶5761CeW4 2024-02-07 發布于遼寧

    【內容摘要】北魏是漢唐之間樂舞文化轉型的重要階段。北魏墓葬舞蹈圖像作為對當時舞蹈相對直觀的反映,一方面延續了漢代以來中原周邊地區所保存的中原藝術傳統;另一方面又對北方游牧民族、漢族和西域諸民族的藝術因素進行了重組和融合。在以平城為都城的北魏時期,墓葬舞蹈圖像沒有體現出統一的規范,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型、漢族文化型和西域諸民族文化型三類圖像并存,處于一種“雜而不融”的狀態。在北魏遷都洛陽以后,三種文化型的舞蹈圖像進入了深度融合的階段,產生了一些新的藝術形式,這對后來藝術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北魏;墓葬;舞蹈;圖像

    【中圖分類號】J7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084(2023)01—0055—12

    【DOI】10.20070/j.cnki.cdr.2023.01.005

    北魏是漢唐之間樂舞文化轉型的重要階段:一方面,作為游牧民族的鮮卑族統治者以多種途徑吸收和延續了漢代以來的樂舞傳統;另一方面,隨著“夷夏融合”的不斷加深,漢族、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諸民族的樂舞被組入一個整體性的框架之中,并對之后的東魏、西魏、北齊、北周,乃至隋唐的樂舞藝術的形式和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相比于其他朝代,北魏的漢文化表達尚且不多,傳世文獻中對其舞蹈的記載不夠充分。而且,在北魏這樣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舞蹈(尤其是少數民族舞蹈)作為一種“非語言文字文化”,在古代官方正史的記錄中也可能存在被“遮蔽”的成分。因此,墓葬舞蹈圖像作為對當時舞蹈相對直觀的描繪,為北魏舞蹈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材料,如英國歷史學家彼得·伯克(Peter Burke)所言,圖像“讓我們這些后代人共享未經用語言表達出來的過去文化的經歷和知識”,它“是認識過去文化中的宗教和政治生活視覺表象之力量的最佳向導”。

    過去舞蹈史學界對北魏墓葬舞蹈圖像已有一些零星的討論。如王克芬指出,呼和浩特北魏墓出土的舞俑“展臂欲飛的姿態”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審美趣味。彭松認為,大同出土的北魏女舞俑與和林格爾出土的北魏壁畫墓中的舞蹈形象,均代表了“鮮卑族拓跋部女樂歌舞的特色”。王寧寧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清商樂舞形象中女子服裝袖子長、寬度的變化,使“上肢及手的動作會更豐富”;胡舞的形象大多有“出胯擰身、頭頸歪斜、旋轉跳躍、揚眉動目等特點”。從這些論述中可以看到,目前舞蹈學界對北魏墓葬舞蹈圖像的研究偏重動作特征方面的歸納,而對圖像本身的來源及其與整個社會文化系統之關聯的討論甚少。近些年來,隨著新的考古成果不斷出現,以及整個人文學科領域內“圖像熱”的興起——考古學、音樂學、美術學等相關學科也部分介入了樂舞圖像的討論,對北魏墓葬舞蹈圖像的研究提供了更為開闊的探索空間。

    一、北魏墓葬舞蹈圖像概述

    在目前已公布發掘報告(包括簡報)的北魏墓葬中,有舞蹈文物(圖像)出土的共20余座?。如表1、表2所示,這些墓葬的下葬時間均為公元398年北魏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遷都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以后,而且墓葬的地理分布表現出一定的聚集性——盛樂和平城的墓葬下葬時間大多是在北魏以平城為都城的時期(398—494年,以下簡稱“平城時代”),洛陽及其周圍地區的墓葬下葬時間大多是在以洛陽為都城的時期(494—534年,以下簡稱“洛陽時代”)。就舞蹈圖像的載體而言,平城時代的墓葬形態比較多元,涉及陶俑、墓室壁畫、棺板畫、浮雕、圓雕等各種類型,而洛陽時代的墓葬形態相對單一,以陶俑為主。北魏墓葬舞蹈文物在出土時間和空間分布上的變化,以及圖像載體類型的演進,從側面反映出鮮卑族統治者對漢文化的不斷吸收?,并逐漸形成新的相對統一的藝術形式和制度的過程。

    圖片
    圖片

    根據舞蹈圖像所屬的北魏墓葬圖像整體的主題,可將其大致劃分為宴樂圖、出行圖和裝飾性舞蹈圖像三類?。宴樂圖中的舞蹈是宴饗活動中的表演內容,多與器樂和百戲相配合;出行圖中的舞蹈是車馬出行儀仗隊伍的一部分;裝飾性舞蹈圖像多與西域(或佛教)文化有關,與前兩類不是一個體系。需要特別說明的是,不同載體類型的圖像,在功能上具有“互通性”——例如一些墓葬中由若干舞俑和奏樂俑?(有時也包含百戲俑)構成的樂舞俑組合,可被視作墓室壁畫或石棺板浮雕中宴樂圖的替代模式——這種“互通性”?也是將不同載體的圖像合在一起,按主題分類進行討論的前提。在平城時代的墓葬中,宴樂圖主要有和林格爾北魏磚室墓壁畫、破多羅太夫人墓墓室南壁壁畫、梁拔胡墓壁畫等,出行圖有大同智家堡北魏墓中的棺板畫和破多羅太夫人墓墓室北壁壁畫等。相比較之下,出行圖中舞蹈的“表演性”要弱一些,例如破多羅太夫人墓出行圖壁畫,發掘簡報中僅記載“頭戴長纓兜鍪的兵士在手舞足蹈”?。在洛陽時代的墓葬中,舞蹈圖像主要見于一些樂舞俑組合,即一種“立體形態”的宴樂圖。裝飾性舞蹈圖像在平城時代的墓葬中居多,例如司馬金龍墓中的石棺床和石柱礎上雕刻的舞蹈童子(或天人)、大同二電廠北魏墓M37和大同湖東北魏一號墓的棺板畫上的連珠紋舞蹈童子、賈寶墓石燈柱上雕刻的舞人圖案等。當然,這里所謂的“裝飾性”也只是相對的,其意義表達雖不如宴樂圖和出行圖明顯,但仍有一定所指。?

    北魏墓葬舞蹈圖像主題主要來源于對魏晉十六國以來中原周邊地區所保存的漢代藝術傳統的吸收,以及胡漢文化交融的過程中不同類型的藝術因素的重組。以宴樂圖為例,在平城時代的墓葬中,宴樂圖中的伎樂組合一般包含舞蹈、百戲?和器樂這三部分。如梁拔胡墓壁畫中的宴樂圖,是由四名舞者、一名頂橦者和若干奏樂者構成?;大同御昌佳園北魏墓M113中的樂舞俑,包含了兩件舞俑、一件頂橦俑、六件坐奏樂俑和七件立奏樂俑?。從目前已有的考古發掘資料來看,這種“舞蹈+百戲+器樂”的組合模式源于東漢墓壁畫或畫像石中的題材,并經魏晉十六國以來的河西、東北?、關中?或“陜北、內蒙古和林格爾一帶”?傳遞到北魏。但若單看這些宴樂圖中的舞蹈,會發現北魏的舞蹈圖像,無論是在動作、調度還是在服飾、道具等方面,均與前一時期有很大不同。例如梁拔胡墓壁畫中有四位舞者列隊齊舞(見圖1),這應當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舞蹈,而非漢魏晉以來傳統的宴樂舞蹈;再如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52中出土的一對雙人女舞俑(見圖2),盡管舞者的動作造型有一定的漢代遺跡,但其典型的鮮卑族服裝,以及“女子雙人齊舞”的形式,在北魏以前的墓葬中幾乎從未出現過。也就是說,北魏墓葬中的宴樂圖雖然延續了東漢以來的傳統伎樂組合模式,但具體到其中的舞蹈形態,卻并沒有完全采用前代繪畫或雕塑藝術的“格套”,而是在胡漢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的特色。

    圖片

    圖1 梁拔胡墓壁畫舞人線描圖?

    圖片

    圖2 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女舞俑(M52:25)?

    二、北魏墓葬舞蹈圖像的形態與文化因素分析

    北魏墓葬舞蹈圖像可以公元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為界,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在遷洛之前(平城時代),舞蹈圖像的載體、主題和動作形態均未形成統一的規范,所謂“胡風國俗,雜相揉亂”?;遷洛之后(洛陽時代),隨著孝文帝“漢化改革”的推進,以及胡漢文化融合的進一步加深,墓葬舞蹈圖像在前一時期的基礎上又形成了一些新的特點。

    (一)平城時代的墓葬舞蹈圖像

    根據舞蹈的動作造型、服飾、道具、文物出土地點、墓葬的下葬時間、墓主人的身份信息等,可以將平城時代的墓葬舞蹈圖像按照民族(或地域)文化屬性,劃分為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型、漢族文化型和西域諸民族文化型三類。

    代表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型的首先是一類模擬鳥態的舞蹈圖像。例如呼和浩特北魏墓?中出土的舞俑,舞者頭戴典型的鮮卑族風帽,著窄袖曳地長袍,兩腿直立,雙臂向兩側伸展,肘和腕彎曲,似鳥在振翅飛翔(見圖3)。在和林格爾北魏磚室壁畫墓?中繪有兩名舞者,其中一名也是雙臂向兩側伸展,與呼和浩特北魏墓中的舞俑有相通之處。這兩座墓葬的位置都在內蒙古自治區,而且舞蹈動作姿態也與今天的蒙古族、哈薩克族的一些舞蹈有相似之處?。這類舞蹈或許與北方游牧民族的鳥圖騰崇拜有關。《魏書·官氏志》中記載北魏以“白鷺”“鳧鴨”等鳥名官職命名?,以及北朝墓葬壁畫中大量鳥的形象,也都間接印證了這一點。

    圖片

    圖3 呼和浩特北魏墓舞俑?

    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特色的另一種舞蹈是前文中已提到的梁拔胡墓墓室北壁壁畫中出現的四人舞:舞者們列成一排,皆頭戴尖帽,身著緊身衣褲,雙臂向兩側展開,手掌向上翹起,左腿直立,右小腿向后勾起,似在做跳躍類動作(見圖1)。破多羅太夫人墓?墓室南壁壁畫中的舞蹈也與之大致相同。這種重視下肢騰跳的齊舞形式,在歐亞草原上游牧民族的男子舞蹈中比較多見,在今天中國東北地區的鄂溫克族和鄂倫春族的民間舞蹈中也有與之類似的動作和調度。另外,在該舞蹈圖像附近,還繪有頭戴風帽的墓主人形象和游牧民族常用的氈帳,據有關學者考證,這兩座墓葬的主人也確為北方游牧民族?

    漢族文化型的舞蹈圖像主要出現在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及其附近的幾座墓葬中。其中較具特色的是宋紹祖墓?石槨壁畫上的舞蹈:三名男舞者皆穿斜領長袍,頭戴花瓣狀發飾,單手執響鈴一類的道具,列隊向前邁步(見圖4)。從舞者服飾(發掘報告中稱其“極富漢晉特征”)、墓主人的身份(敦煌公)以及相鄰壁畫中的樂器(琴和阮)來看,該舞蹈圖像及其原型應是來自河西地區的漢族。據《魏書》記載,太武帝拓跋燾太延五年(439)平北涼后,“徙涼州民三萬余家于京師”?,“得伶人、器服,并擇而存之”?。宋紹祖的家族及其石槨壁畫中所描繪的舞蹈由河西遷至平城,可能與這一段歷史有關?

    圖片

    圖4 宋紹祖墓石槨壁畫舞人線描圖?

    關于漢族文化型的舞蹈圖像,在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52:23、25;M2:12、16)?,以及大同御昌佳園北魏墓(M113:11、21)?中還出土了一類成對的女舞俑,舞者頭戴風帽,身著長襦,一臂在身側微舉,揚起衣袖,另一臂向側后方延伸,整個身體似在向側前方小步移動(見圖2)。盡管這類舞俑的服飾具有典型的鮮卑族特征,但其舞袖的動作,以及安徐、端莊的風格,更接近于漢族舞蹈(在漢代畫像石中也有類似的形式?)。像這類漢族風格的舞蹈被北魏鮮卑族吸收,具有一定的現實基礎——除了前文提到的拓跋燾從涼州獲得的漢族樂舞外,還有拓跋珪破后燕獲得的“伶官樂器”、拓跋燾破大夏獲得的“古雅樂”等?。大同御昌佳園北魏墓M113的下葬時間是在遷洛之前的太和年間(477—499),而且這類雙人女舞俑在多座墓葬中反復出現,說明到了平城時代晚期,這種漢族風格的舞蹈圖像已有成為主流并被定型的趨勢,這與孝文帝太和年間的漢化改革是相一致的。

    西域諸民族文化型的舞蹈圖像在墓葬中多為“裝飾性圖像”,而且常與佛教因素相關聯。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是賈寶墓?出土的石燈柱浮雕(M13:2)中的一幅舞人圖像(見圖5)。該舞者左腿直立,略微向旁側出胯,右膝微屈,雙手在頭頂相合。該舞蹈動作顯然來自西域(包括印度),而且是北魏石窟寺造型藝術中常見的形式。在平城的其他墓葬中,還出現了一些舞蹈天人(或童子)的形象,例如在司馬金龍墓的石棺床上,刻有一裸體舞者,抬膝扭頭,張臂持帛而舞;該墓出土的四件石柱礎上也有若干舞蹈童子的浮雕和圓雕?。在大同二電廠北魏墓M37中的棺板畫上,還繪有一類被連珠紋環繞的舞蹈童子:舞者左膝跪地,左手置于腰際,右臂和右腿向右側伸出?。這些舞人的形象與克孜爾石窟、莫高窟、云岡石窟中的一些壁畫和雕刻有相似之處。按史書記載,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疏勒》《安國》等西域樂舞就已傳入北魏宮廷?,而且“以悅般國鼓舞設于樂署”?,但從西域諸民族文化型的舞蹈圖像在墓葬中的功能和位置來看,其重要性遠不及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型和漢族文化型。

    圖片

    圖5 賈寶墓石燈柱浮雕拓片中的舞人形象(M13:2)?

    (二)洛陽時代的墓葬舞蹈圖像

    相比于平城時代,洛陽時代墓葬舞蹈圖像的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兩方面:一是西域諸民族文化型的舞蹈圖像在墓葬中的地位獲得提升;二是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形成了一些新的舞蹈動作形態。

    洛陽時代西域諸民族文化型的舞蹈圖像多以舞俑的形式出現。如薛懷吉墓?(M1TX1:13)和染華墓?(M7:46)中有一類舞俑圖片,舞者上穿“圓領寬袖衫,袖攏于肩”,下著縛褲,“右手卡腰,左腿直立”,“右腿邁出,作轉體狀”圖片(見圖6)。此外,還有一類男性胡人舞俑(薛懷吉墓M1:263、268,M1TX1:5;染華墓M7:12),舞者著“窄袖胡服,腰束帶,縛褲,長馬靴。左臂半側舉,右臂平伸”,“左腿直立,右腿抬起半屈”圖片,似在做騰躍狀(見圖7)。薛懷吉墓和染華墓中這兩類舞俑的動作在北魏以前的墓葬中從未出現過,就其“旋轉”和“騰躍”的典型動作特征,以及舞者的胡人身份而言,其或許與后世文獻中所記載的來自西域的“胡旋舞”和“胡騰舞”有關。相比于西域諸民族文化型的舞蹈圖像在平城時代還扮演著“裝飾性”的角色,洛陽時代的該類圖像已經進入具有禮制性質的樂舞俑組合中,這可能與宣武帝即位后整個國家流行西域樂舞有關。《通典》中記載:“宣武已后,始愛胡聲,洎于遷都······感其聲者,莫不奢淫躁競,舉止輕飆,或踴或躍,乍動乍息,蹺腳彈指,撼頭弄目,情發于中,不能自止。”圖片而且這一時期,西域胡人大量聚居于洛陽,正如《洛陽伽藍記》所載:“自蔥嶺已西,至于大秦,百國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販客,日奔塞下······附化之民,萬有余家。”圖片這為當時西域樂舞的盛行提供了客觀條件。

    圖片

    圖6 染華墓舞俑(M7:46)圖片

    圖7 染華墓胡人舞俑(M7:12)圖片

    在洛陽時代的舞俑中,還出現了一些新的舞蹈動作形態。這些動作形態在關于洛陽時代以前的中原及中原周邊區域的文獻記載和文物遺存中,幾乎都未出現過,但它們又與中原周邊的一些民族或地區的舞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兩類,在本文中分別簡稱為“A型舞姿”和“B型舞姿”。A型舞姿的舞者為女性,其核心動作特征為上肢相對固定,膝蓋微微抬起,似在向前踏步。A型舞姿又可分Aa、Ab、Ac三個亞型。Aa型舞姿的舞者雙手相疊撫于膝上,軀干微微前傾(見圖8),該舞姿主要見于染華墓(M7:5)、元邵墓圖片和洛陽衡山路北魏墓(HM621:7)圖片;Ab型舞姿的舞者僅以一手撫膝,另一手提裙或置于腰側(見圖9),該舞姿見于楊機墓(標本841)圖片,并在后來的東魏茹茹公主墓(CDZM1:393)圖片和北齊和紹隆墓(M1:163)圖片中也有出現;Ac型舞姿的舞者雙手攏袖于腹前,身體微微側傾,有轉體之勢(見圖10),該舞姿主要見于尹平墓(M1:22)圖片。B型舞姿的舞者也為女性,其動作特征為:一臂在身側下垂,另一臂曲肘,手置于腰腹之側,軀干向垂臂的一側微微傾斜(見圖11)。該舞姿主要見于呂仁墓(C9M279:26)圖片、王溫墓圖片、楊機墓(標本836)圖片和洛陽衡山路北魏墓(HM621: 8)圖片。從動作語匯上看,A型舞姿的舉膝邁步,以及傾身、回旋的動勢,與后來和西域有關的一些唐代舞蹈的動作有相通之處圖片。B型舞姿中兩臂一曲一直的配合方式,則有些類似于古代印度或西域舞蹈中的“象鼻式”動作圖片,該類動作在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畫中也多有出現。從審美風格上來看,這兩種舞姿與平城時代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2、M52中舞俑的那種安徐、端莊的風格相差甚遠,且更符合《通典·樂典》中所記載的西域審美之“尚危側,不重從容”圖片。由此推測,在北魏洛陽時代的墓葬中出現并廣泛流行的A型和B型這兩種舞姿,應當是受西域胡舞影響而產生的新的舞蹈形式。需要補充說明的是,關于這兩種舞姿舞者的服裝和發式,它們雖不是專為舞蹈而設計的圖片,但其中的一些細節因素也從側面透露出了來自西域或佛教文化的影響,例如染華墓中Aa型舞姿女舞俑(見圖8)的螺髻和披帛等圖片

    圖片

    圖8 染華墓Aa型舞姿女舞俑(M7:5)圖片

    圖片

    圖9 茹茹公主墓Ab型舞姿女舞俑(CDZM1:393)圖片

    圖片

    圖10 尹平墓Ac型舞姿女舞俑(M1:22)圖片

    圖片

    圖11 呂仁墓B型舞姿女舞俑(C9M279:26)圖片

    除了直接來源于西域或受西域影響而產生的舞蹈形式外,洛陽時代的墓葬舞蹈圖像中也保存了一些有北方游牧民族風格的舞蹈動作。如元祉墓圖片出土的一件舞俑(IM4034:162),雙腿直立,雙臂向兩側斜下方伸直,手腕內勾,五指并攏(見圖12)。這種向兩側張臂、強調手腕動作的舞蹈造型,應與平城時代的和林格爾北魏磚室壁畫墓和呼和浩特北魏墓中與鳥圖騰崇拜相關的舞蹈有一定的聯系。由此也可以推測,北魏雖然經歷了孝文帝的漢化改革,并受到西域文化的影響,但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作為拓跋鮮卑的文化底色,依然映射到了墓葬舞蹈圖像中,一直延續到了北魏后期,有著頑強的生命力。

    圖片

    圖12 元祉墓舞俑(IM4034:162)圖片

    另外,這一時期也有一些純漢族風格的舞蹈圖像,例如在孫龍石棺浮雕的宴樂圖中,有一名女舞者上下揮動長袖,踏足而舞圖片;再如王溫墓墓室東壁壁畫中,有三名女舞者,梳“Y”形高髻,著開領衫,裙帶曳地,雙臂下垂,將長袖擺向體側圖片。洛陽時代漢族文化型的墓葬舞蹈圖像一方面可能來自對平城時代的漢族舞蹈和墓葬藝術傳統的繼承;另一方面也可能與這一時期北魏從對南朝的征伐中獲得的清商樂舞有關,如《魏書·樂志》中記載:“高祖討淮、漢,世宗定壽春”,收獲了“江左所傳中原舊曲,《明君》《圣主》《公莫》《白鳩》之屬及江南吳歌、荊楚西聲”圖片

    結    論

    北魏墓葬舞蹈圖像歷經100多年的發展和演進,不僅延續了漢代以來的藝術傳統,而且在多元文化交融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藝術形式。就對傳統的延續而言,北魏墓葬舞蹈圖像主要吸收了河西、東北等地的藝術中的伎樂組合模式,而這一模式又是遠承自東漢而來。在北魏由平城遷都至洛陽以后,該模式獲得了進一步的規范和強化(例如百戲形象趨于消失)。這個過程也從側面反映出北魏統治者對漢族禮樂制度和觀念的接受乃至完善圖片。關于墓葬舞蹈圖像中的多元文化交融,可以分前后兩個階段來談。在前一階段(平城時代),墓葬舞蹈圖像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型、漢族文化型和西域諸民族文化型這三類圖像并存,而且這三者之間的區分度較高,整體上處于一種“雜而不融”的狀態。另外,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型和漢族文化型的舞蹈圖像多見于宴樂圖,而西域諸民族文化型的舞蹈圖像多與佛教因素相關,偏于裝飾性,與前兩類不屬于同一個體系。這表明,在這一時期,西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雖已進入中國,但其與中原本土文化之間尚存在巨大的鴻溝圖片。在后一階段(洛陽時代),三種文化型的舞蹈圖像進入了深度融合的階段。首先是一些西域諸民族文化型的舞蹈圖像剝離了前一時期的佛教意味,直接進入了具有禮制性質的樂舞俑組合中,例如染華墓和薛懷吉墓中類似于“胡騰舞”和“胡旋舞”的舞俑。其次是在外來文化影響下,形成了一些新的舞蹈形態,例如元邵墓、楊機墓、尹平墓等墓葬中A型和B型舞姿的舞俑,這類舞俑的原型為西域(包括印度)的舞蹈,但它們與原型之間并不是直接復刻或引用的關系,而是以一種“身體語言波”圖片的方式,在舞蹈的視覺意象或身體意象層面實現了模糊的、局部的關聯。另外,從宏觀上來看,相比于之前的東漢和魏晉,北魏時期的墓葬舞蹈圖像中還有一個大的變化趨勢,即徒手舞比重的增加。例如平城時代壁畫中的“四人舞”,以及洛陽時代各類舞俑的造型,均為徒手舞的形式,這與漢代流行的道具舞有很大不同圖片。毫無疑問,這種趨勢主要來自北方游牧民族和西域諸民族文化的影響。同時這種影響也帶來了審美風格上的變化。例如類似于“胡騰舞”或“胡旋舞”的舞俑的騰躍、旋轉的動作特征,A型舞姿傾身、回旋的動勢,B型舞姿上肢“對抗式”圖片的動作線條,等等,均反映了胡樂舞“尚危側”、追求“不平衡”、強調迅捷和變化的審美傾向,這與中原樂舞的主流審美傳統中,對“中平”“肅莊”圖片“從容”的追求形成了極大反差。

    最后,需要補充說明一個問題,即北魏墓葬舞蹈圖像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北魏舞蹈的真實歷史。以往不少學者對“以圖證史”的“信度”和“效度”持保留態度,其主要原因在于圖像自身的程式或風格對其寫實性的削弱圖片,然而,北魏墓葬舞蹈圖像的問題卻有其特殊性。首先,北魏的墓葬舞蹈圖像和前一時期相比,形式的差異性遠大于共性。這個差異性主要在于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和西域文化影響而產生的新型舞蹈形態。從歷史文獻的記載來看,制作北魏墓葬圖像的工匠大多是從前代漢族或受漢族文化影響較深的政權那里“繼承”而來的圖片。也就是說,北魏吸收了前代的工匠的藝術風格,但這些工匠并未受之前漢族墓葬藝術程式的制約,而是基于這一時代舞蹈的實際情況,創作出了新型的舞蹈圖像。其次,是關于北魏墓葬舞蹈圖像本身的寫實程度。從北魏墓葬中的情況來看,即使是在同一時期、鄰近區域的墓葬中同一種動作形態的舞蹈圖像,它們在細節上仍然會存在一些差異:如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52、M2和大同御昌佳園北魏墓M113中出土的雙人女舞俑,它們的服飾各不相同;再如薛懷吉和墓染華墓中出土的類似“胡旋舞”的舞俑,它們在面部特征和頭飾上也有很大差異。這些細節差異表明,北魏墓葬舞蹈圖像并不完全是按照統一的“粉本”來制作,而是可能有一定的現實參照。正如有學者在研究北朝胡人俑時也指出,盡管俑的制作方法會帶來“程式化和模式化特征,但其外貌及整體造型仍表現出明顯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特征”,因而會具有相對的“寫實”性和“具象”性圖片。再者,從前文中的分析也可以看到,北魏墓葬舞蹈圖像的形態特征及相關背景信息,與古代文獻中對北魏樂舞的記載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如宋紹祖墓壁畫中的樂舞,和北魏太武帝平北涼“得伶人、器服”這一事件的關聯;再如,從平城時代到洛陽時代墓葬舞蹈圖像的演進(圖像形制的統一和西域胡舞俑的組入)與孝文帝的禮樂制度改革、宣武帝喜好胡樂舞之間的關系;等等。總的來說,北魏這一時代的特殊性,決定了研究北魏墓葬舞蹈圖像與北魏舞蹈之間關系的重點不在于考察前者是否對后者構成鏡像式的映射,而在于探索兩者在歷史演進過程中的聯動關系。無論是從東漢到北魏還是從平城到洛陽,在比較的維度中獲得歷史的真相,要遠比關注圖像與舞蹈之間的細節差異更重要。以動態方式進行“以圖證史”甚至是“圖史互證”,正是北魏墓葬舞蹈圖像在揭示歷史真相方面能夠充分發揮其“信度”和“效度”的方向。

      向上滑動閱覽

    【作者簡介】元空,博士,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舞蹈史、中國美學。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國藝術研究院“2023年青年人才資助項目”(項目編號:XJ2023000703)、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傳統禮樂文明與當代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17ZD03)的研究成果之一。

    ①參見:元空.北魏樂舞的文化整合與制度化[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21(2):23—28.

    ②從郭茂倩編撰的《樂府詩集》、嚴可均編撰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馬國翰整理的《玉函山房輯佚書》、永瑢等人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文獻中記載的各朝詩歌、文章、書籍的總量來看,北魏的文獻相對匱乏。參見:郭茂倩.樂府詩集[M].北京:文學古籍刊行社,1955;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M].北京:中華書局,1958;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90;王云五,永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1923.

    ③參見: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2—7.

    ④羅新對北方游牧民族建立政權的歷史被“遮蔽”的問題討論得較多。例如關于北魏鮮卑族的西郊祭天儀式,他認為蕭子顯的《南齊書》中記載的“蹋壇”“繞天”更符合“內亞傳統”,而魏收的《魏書》中記載的“君臣禮拜”更貼近中原傳統。相比之下,“魏收所據的史料已經有所緣飾而去真相較遠”。參見:羅新.黑氈上的北魏皇帝[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12—17.

    ⑤本文中所說的“圖像”既包括壁畫、浮雕、棺板畫等平面形態的圖像,也包括俑、圓雕等立體形態的圖像。這里參照和沿用了“音樂考古學”或“音樂圖像學”中對“圖像”的定義。參見:王子初.中國音樂考古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35—36;李榮有.中國音樂圖像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9:135—139.

    ⑥伯克.圖像證史[M].楊豫,譯.北京:出版社北京大學,2018:10.

    ⑦參見: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155.

    ⑧劉青弋,彭松.中國舞蹈通史:魏晉南北朝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81.

    ⑨王寧寧.中國古代樂舞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9:405,409.

    ⑩相關研究成果包括:白曙璋.北魏樂舞百戲形象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4;劉曉偉.北朝墓葬音樂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22;林圣智.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表象[M].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等。

    ?筆者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搜索”、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中國知網、超星期刊等數據庫檢索,查詢到北魏墓葬發掘報告(包括簡報)數百份,其中,有舞蹈文物出土的墓葬共計23座(檢索的最后時間為2023年1月29日)。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關于山西榆社縣孫龍石棺的資料中,只有大致的出土位置信息,沒有對墓葬的詳細介紹。另外,還有一些藏于國內外博物館(美術館)或私人收藏的墓葬文物因為沒有明確的出土信息,故在本文中不作詳細討論。參見: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搜索[EB/OL].[2023—01—29].http://?nd.nlc.cn;全國圖書館參考咨詢聯盟[EB/OL].[2023—01—29].http://www.ucdrs.;中國知網[EB/OL].[2023—01—29].https://www.cnki.net;超星期刊[EB/OL].[2023—01—29].https://qikan.chaoxing.com.

    ?鮮卑族原初沒有“厚葬”的傳統,在墓葬中使用壁畫和陶俑,是北魏定都平城以后受漢文化影響的結果。洛陽時代俑葬的流行,與北魏統治者試圖恢復晉制有關。參見:倪潤安.北魏平城時代平城地區墓葬文化的來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26—34;倪潤安.北魏洛陽時代墓葬的發現與研究述評[J].許昌學院學報,2010(3):45—49.

    ?關于北魏墓葬圖像的分類,巫鴻認為,北魏晚期墓葬中形成了一種“三合一”的墓俑類型組合,包括鎮墓俑、禮儀行列、家居形象三類。本文中所說的出行圖和宴樂圖可分別歸到其后兩類。參見:巫鴻.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M].施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111.

    ?奏樂俑分立奏樂俑和坐奏樂俑。立奏樂俑的情況較復雜:有些是作為儀仗俑的一部分,有些可能是在為百戲伴奏。從奏樂者的服飾來看,為舞俑伴奏的應該是坐奏樂俑,立奏樂俑可能和舞俑的關系不太大。

    ?之前已有學者注意到這種“互通”的現象。如巫鴻認為,俑的“發展進而啟發了墓內壁畫的出現”,“從西漢早期開始,繪畫形象進入了墓葬藝術并開始'取代’雕刻的墓俑”。參見:巫鴻.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M].施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6:10—106.

    ?參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6(10):4—24.

    ?例如一些舞蹈童子可能與佛教的“化生”觀念有關;圍繞著舞蹈童子的連珠紋來自古代波斯巴列維語文獻bun-dahi?n中記載的創世神話中神鳥所銜的種子。關于“連珠紋”的信息來源于北京大學段晴教授2021年5月7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的演講,參見:中古史研究.段晴:從文本到名物[EB/OL].(2021—05—07)[2023—01—29].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h411m77w/?spmid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663b6d987229149542b30938b083fbc8.

    ?洛陽時代的墓葬中,“百戲”幾近消失,這可能與孝文帝在禮樂制度方面的改革有關。

    ?參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南郊仝家灣北魏墓(M7、M9)發掘簡報[J].文物,2015(12):4—22.

    ?參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御東新區御昌佳園北魏墓M113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21(4):42—48.

    ?這里的“東北”包括遼東和遼西。

    ?參見:韋正.關中十六國考古的新收獲:讀咸陽十六國墓葬簡報札記[J].考古與文物,2006(2):60—64.

    ?林圣智.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表象[M].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58.

    ?圖片來源:據《山西大同南郊仝家灣北魏墓(M7、M9)發掘簡報》中的“圖三三M9北壁壁畫摹本”的右上角部分。參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南郊仝家灣北魏墓(M7、M9)發掘簡報[J].文物,2015(12):18.

    ?圖片來源:據《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一書中“圖二六M52出土陶女舞俑”中的“2.標本M52:25”。參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7.

    ?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673.

    ?參見:郭素新.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J].文物,1977(5):38—41.

    ?佚名.和林發現北魏時期大型磚室壁畫墓[J].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3(6):61;劉青弋,劉恩伯.中國舞蹈通史:古代文物圖錄卷[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0:181.

    ?王克芬認為,呼和浩特北魏墓舞俑的姿態“至今仍保存在蒙古草原的民間舞蹈中”。羅雄巖認為,“草原文化型舞蹈中,男子舞蹈經常出現鴻雁高飛的舞姿;而女性的動態,則常模擬天鵝的形象。”參見: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155;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180.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1981.

    ?圖片來源:據《文物》雜志1977年第5期,圖版四“呼和浩特市郊北魏墓出土文物”中的“6.女舞樂俑”。參見:郭素新.內蒙古呼和浩特北魏墓[J].文物,1977(5):102.

    ?參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6(10):17—23.

    ?梁拔胡的梁氏一族應為西北“羌地貴族”;“破多羅”即“破多蘭”或“賀多羅”,為鮮卑部落名。參見:殷憲.賀多羅即破多羅考[J].學習與探索,2009(5):227—233;殷憲.妙筆傳神的北魏壁畫[EB/OL].(2022—05—15)[2023—01—29].https://www.sohu.com/a/547087422_614377;林圣智.圖像與裝飾:北朝墓葬的生死表象[M].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9:30.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29.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1492—1493.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1889.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63.

    ?圖片來源:據《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一書中的“圖一三三M5石槨西壁槨板內側壁畫摹本(南)”。參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129.

    ?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雁北師院北魏墓群[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37,48.

    ?參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御東新區御昌佳園北魏墓M113發掘簡報[J].考古與文物,2021(4):39—51.

    ?參見:吳曼英.中國樂舞史料大典:圖錄編[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118.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1888—1889.

    ?該石燈柱浮雕中還有另外兩名長袖舞人的形象,一男一女,發掘簡報中稱兩人的服飾均為“鮮卑裝”。參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北魏賈寶墓發掘簡報[J].文物,2021(6):30.

    ?參見:山西省大同市博物館,山西省文物工作委員會.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馬金龍墓[J].文物,1972(3):20—33.

    ?參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二電廠北魏墓群發掘簡報[J].文物,2019(8):15—37.

    ?魏徵.隋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254.

    ?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1889.

    ?圖片來源:據《山西大同北魏賈寶墓發掘簡報》中的“圖一二石燈(M13:2)燈柱部分拓片(約1/3)”下半部分的人物圖像,從左往右第四個人物。參見: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同北魏賈寶墓發掘簡報[J].文物,2021(6):30.

    ?參見: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萬榮縣文化和旅游局.山西萬榮西思雅北魏薛懷吉墓發掘簡報[J].文物,2023(1):4—32.

    ?參見: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J].考古,1993(5):414—425.

    圖片從發掘簡報中的圖像資料來看,薛懷吉墓中的該類舞俑明顯為男性胡人的形象。染華墓中的該類舞俑與薛懷吉墓中的相比,區別僅在于頭飾和面部特征,而發掘簡報中卻稱其為“女舞俑”,故筆者難以判定其性別和族屬。

    圖片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J].考古,1993(5):417.

    圖片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J].考古,1993(5):419.

    圖片杜佑.通典[M].長沙:岳麓書社,1995:1901.

    圖片楊衒之.《洛陽伽藍記》譯注[M].周振甫,譯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6:120.

    圖片圖片來源:據《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中“圖五出土陶俑”中的“6.I式舞俑”。參見: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J].考古,1993(5):418.

    圖片圖片來源:據《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中“圖五出土陶俑”中的“15.III式舞俑”。參見: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J].考古,1993(5):418.

    圖片參見:洛陽博物館.洛陽北魏元邵墓[J].考古,1973(4):218—224.

    圖片參見: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衡山路北魏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9(3):41—46.

    圖片參見:洛陽博物館.洛陽北魏楊機墓出土文物[J].文物,2007(11):56—69.

    圖片參見:磁縣文化館.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J].文物,1984(4):1—9.

    圖片參見: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安陽縣文管會.安陽北齊和紹隆夫婦合葬墓清理簡報[J].中原文物,1987(1):10—18.

    圖片參見: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滎陽市豫龍鎮北魏尹平墓發掘簡報[J].考古,2022(3):41—58.

    圖片參見: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洛陽市吉利區兩座北魏墓的發掘[J].考古,2011(9):44—57.

    圖片參見: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孟津北陳村北魏壁畫墓[J].文物,1995(8):26—35.

    圖片參見:洛陽博物館.洛陽北魏楊機墓出土文物[J].文物,2007(11):56—69.

    圖片參見: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洛陽衡山路北魏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9(3):41—46.

    圖片中國臺灣舞蹈家劉鳳學根據日本保存的唐樂舞譜重建的《春鶯囀》《蘇合香》等作品中有不少體態(如“踏步”“螺旋回擰”)與A型舞姿比較相似。參見:劉鳳學.唐宮廷讌樂舞研究[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4(1):4—11;李超.劉鳳學唐樂舞訓練與表演特征初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1(2):39—42.

    圖片“象鼻式”的梵文為karihasta,其最早載于古代印度的戲劇舞蹈理論專著《舞論》,其動作規格為“一手呈藤蔓式,舉起,向兩邊搖擺揮舞,另一手呈三旗式,舉起,靠近耳邊”。參見:BHARATA M.The Nā?ya?āstra[M].GHOSH M,trans.Calcutta:Asiatic Society of Bengal,1951:188;婆羅多.舞論[M].尹錫南,譯.成都:巴蜀書社,2021:161.

    圖片杜佑.通典[M].長沙:岳麓書社,1995:1901.

    圖片從發掘報告提供的信息來看,洛陽時代樂舞俑的服裝和發式一般與庖廚俑、侍俑等沒有太大的區別。

    圖片參見:宋丙玲.北朝世俗服飾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08:213—216.

    圖片圖片來源:據《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中“圖五出土陶俑”中的“7.II式舞俑”。參見:偃師商城博物館.河南偃師兩座北魏墓發掘簡報[J].考古,1993(5):418.

    圖片圖片來源:據《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中“圖四陶俑”中的“9.舞女俑”。參見:磁縣文化館.河北磁縣東魏茹茹公主墓發掘簡報[J].文物,1984(4):3.

    圖片圖片來源:據《河南滎陽市豫龍鎮北魏尹平墓發掘簡報》中的“圖五六陶女舞俑(M1:22)”。參見: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南滎陽市豫龍鎮北魏尹平墓發掘簡報[J].考古,2022(3):52.

    圖片圖片來源:據《河南洛陽市吉利區兩座北魏墓的發掘》中“圖一〇C9M279出土陶器”中的“3.侍女俑(C9M279:26)”。參見: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河南洛陽市吉利區兩座北魏墓的發掘[J].考古,2011(9):53.

    圖片參見: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北魏元祉墓發掘簡報[J].洛陽考古,2017(3):3—26.

    圖片圖片來源:據《洛陽北魏元祉墓發掘簡報》中“圖四九出土人物俑”中的“1.II式伎樂俑(IM4034:162)”。參見: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洛陽北魏元祉墓發掘簡報[J].洛陽考古,2017(3):19.

    圖片參見:王太明.榆社縣發現一批石棺[C]//山西省考古學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學會論文集.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119—123.

    圖片參見:洛陽市文物工作隊.洛陽孟津北陳村北魏壁畫墓[J].文物,1995(8):26—35.

    圖片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1899.

    圖片中國古代的“五禮制度”成熟于南北朝時期。對于北朝而言,五禮體系建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間。在五禮中,兇禮與喪葬有關,而且,吉禮、嘉禮、軍禮、賓禮、兇禮均與樂舞有一定關聯。參見:梁滿倉.魏晉南北朝五禮制度考論[M].北京: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2009:145.

    圖片巫鴻將中國本土墓葬藝術與外來佛教藝術并行發展的現象稱為“雙軌”的局面。參見:巫鴻.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125.

    圖片張素琴,劉建.舞蹈身體語言學[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3.

    圖片劉建指出,在漢畫舞蹈中,“徒手舞大大少于道具舞”,“徒手舞是鳳毛麟角,滿目可見的均為道具舞(包括服飾道具)”,漢畫舞蹈“主要的物理構形就是道具舞”。參見:劉建.漢畫舞蹈分類的雙向辨識[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22(4):1—14.

    圖片法國學者弗蘭西斯·德爾薩特(Francois Delsarte)把人體動作“基本分作對稱動作和不對稱動作。兩者又各分出對抗式和連續式動作”。對抗式動作“線條呈直角對抗,提示力量,向兩個方向移動”。B型舞姿的上肢動作線條有些類似于“不對稱動作”中的“對抗式”類型。參見:郭明達.現代舞蹈基訓和創作問題漫談[C]//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舞蹈藝術:第5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3:74—75.

    圖片《荀子·樂論》:“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參見:荀子[M].楊倞,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41.

    圖片繆哲指出,“以圖證史”存在正反兩面的“陷阱”問題,即圖像程式的保守性、“滯后”性,以及圖像意義的不穩定性、“飄忽”性;方建軍認為,音樂圖像“由于創作意圖、圖像主題、畫面布局和藝術手法的不同,以及制作材料、工具和技術的限制,圖像內容會有不同程度的省減,有些只是寫意而非寫實,有些則有所夸張,或具有象征性,甚至想象成分”;王寧寧認為,佛教造型藝術中“同一時期樂舞形象風格的類同”可能與“造像繪畫的風格或程式”有關,它們“是一個綜合了多種因素的形象表現,已不完全是所謂的舞蹈之美了”。參見:繆哲.以圖證史的陷阱[J].讀書,2005(2):140—145;方建軍.音樂考古學研究[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9:16;王寧寧.解讀形象聆聽理想:石窟樂舞形象與佛教思想精神[J].文藝研究,2003(5):104.

    圖片如《魏書·食貨志》記載:“既定中山,分徙吏民及徒何種人、工伎巧十萬余家以充京都”。《魏書·太祖紀》記載:“(天興元年正月)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萬,百工伎巧十萬余口,以充京師。”這些被遷徙到平城的“百工伎巧”中,應當有一部

    分是制作墓葬舞蹈圖像的工匠。參見: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21,1903.

    圖片參見:宋丙玲.北朝時期的胡人俑[C]//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東方考古:第9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522.

    原文刊登在《當代舞蹈藝術研究(中英文)》

    2021年第4期第23-31頁。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稚嫩高中生呻吟激情在线视频 | 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被遭强高潮免费一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亚洲人成色99999在线观看| 女高中生强奷系列在线播放| 高清国产MV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妻中文字幕一区| 久久久久波多野结衣高潮| 国产福利深夜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白丝乳交内射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网站| 国产爆乳无码一区二区麻豆|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兔费| 波多野结衣乳巨码无在线观看| 日本高清一区免费中文视频|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午夜A理论毛片| AV色欲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无码抽搐高潮喷水流白浆|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韩国午夜理论在线观看| 岛国岛国免费v片在线观看 | 成人福利国产午夜AV免费不卡在线| 成人小说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综合中文| JIZZJIZZ亚洲日本少妇| 毛片大全真人在线| 日韩av中文字幕有码| 大帝AV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成人无码免费看网站|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乱色伦区|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青草漫画|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亚洲 校园 欧美 国产 另类| 日本一道一区二区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蜜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