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虛,這一中醫術語,在現代社會中似乎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很多人覺得,脾虛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并不會真正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脾虛,實際上是一個涉及身體健康的深層次問題。它可能悄無聲息地影響著你的身體,導致各種疾病的入侵。 更為嚴重的是,脾虛還可能影響人體的陽氣,而陽氣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決定人體壽命的重要因素。 因此,脾虛不僅可能引發多種疾病,還可能間接導致壽命的縮短。 那么,如何判斷自己是否脾虛呢? 脾虛是什么呢 很多人對脾虛的了解還停留在非常淺顯的層面,甚至有些人連脾虛是什么都不知道。這種缺乏基本認知的狀態,使得我們在面對身體問題時,很難準確判斷自己是否存在脾虛。

脾虛的核心問題在于脾的運化功能失常,這直接導致了營養吸收出現障礙。營養物質的攝取和轉化是人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而脾虛使得這一過程受到阻礙,進而影響全身的健康。 脾虛還會導致水液代謝的失衡,使得體內濕氣滯留,形成痰濕體質。這種體質容易引發多種疾病,如體濕痰多,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發展為敗血癥等嚴重病癥。 在中醫的哲學體系中,腎被視為先天之本,而脾則被認為是后天之本,是氣血生化之源。這意味著脾的健康狀況直接關系到人體后天的成長和發育,以及氣血的生成和平衡。 在西醫的醫學體系中,脾臟被視為一個重要的免疫器官,其結構和功能在維護人體健康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脾臟占據了全身淋巴組織的四分之一,其中富含大量的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使其成為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一旦脾臟出現問題,如脾虛等狀況,可能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疾病 脾臟在西醫中被視為人體免疫的重要支柱。 脾虛與無脾的影響 1.脾虛會影響人體的運化能力,導致代謝率下降 這意味著食物中的能量難以被有效轉化和利用,從而大量積聚在體內,造成肥胖。肥胖不僅影響外貌,更重要的是,它與多種健康問題如心腦血管疾病、脂肪肝等密切相關。這些疾病可能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威脅,使人在未老先衰的狀態下早早離世。 
此外,脾虛還會導致肌肉松軟,失去緊致感。這種情況在腹部尤為明顯,很多人會突然發現自己的肚子上出現了“游泳圈”。 由于脾虛影響食物的運化,許多人會出現體弱乏力、精神不振的現象。長時間的脾虛還可能導致血虛,表現為面色蠟黃或蒼白,給人一種憔悴的感覺。 在中醫理論中,虛分為陽虛和陰虛,陽虛的人怕冷,而陰虛的人怕熱。脾虛會導致氣陰雙虛,這意味著患者既怕冷又怕熱。 這主要是因為脾陽虛所導致的,使得食物無法被有效運化,濕氣容易入侵體內,進而導致大便呈現溏稀的狀態。 脾作為氣血生化之源,一旦出現虛弱,其統血功能便會受到影響。這會導致血液無法正常地運行,從而引發慢性出血,表現為月經量過多等癥狀。 
脾臟是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之一,但其較為脆弱,容易受到損傷。 許多疾病和外傷都可能導致脾臟被割除。盡管有些人認為脾臟不是人體的主要臟器,不會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影響,但事實上,失去脾臟會導致免疫系統的功能大幅下降。 這意味著人們更容易生病,癌細胞也更容易入侵體內。因此,失去脾臟的人往往更容易早早衰亡 如何通過嘴觀察脾虛 在中醫理論中,脾主運化食谷水,開竅于口。所以脾臟虛不虛要多看看口和唇。 從口看脾虛 脾氣強健的人往往食欲旺盛,對食物有著濃厚的興趣。相反,如果發現自己食欲不振,或者對食物沒有太多的興趣,這可能是脾虛的一個信號。 根據中醫理論,脾虛可能導致口中無味,或者出現口膩、口苦等現象。如果發現自己長時間感覺口中無味,或者味覺出現異常,這可能是脾虛的表現。 
從唇部看脾虛 當唇部出現腫脹時,這很可能是脾胃出現問題的信號。根據《素問·五臟生成篇》的記載,唇部與脾有著密切的聯系。 口角生瘡 脾的健康狀況與人體的消化、吸收和代謝等功能緊密相關。當脾失去其運化功能時,不僅會導致食欲不佳,還可能引發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其中口角生瘡就是脾虛濕阻的一個典型表現。 唇炎 唇炎的發生與脾胃積熱和風邪侵襲密切相關。脾胃積熱可能是由于夏季遺留的暑熱,或者是因為日常飲食過于辛辣、油膩,導致脾胃功能失調,產生內熱。當這些內熱無法得到有效疏散時,就會上沖至嘴唇,引發干燥、脫皮等癥狀。 嘴唇無光 脾氣足則唇色紅潤有光澤,彈性好。而當口唇淡白無光則表示脾虛氣虧。 嘴周黑 嘴邊黑是脾虛濕盛的明顯跡象,它通常表明身體內部的濕氣過重,這是由于脾臟功能不足引起的。 調理脾虛,這些保健穴位你不能錯過 足三里:這一穴位位于小腿外側,是中醫養生的重要穴位之一。古人有云:“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意指化膿灸此穴位可以強壯脾胃,祛除脾胃的寒濕。 當你用艾條灸灼足三里穴,灸到該處皮膚起水皰,產生無菌性的化膿和結痂時,就能感受到其帶來的調理效果。 
關元穴:這個穴位位于人體腹部,有“玄關”之稱,就像腹部的一個閥門,有助于將元氣固于體內。 通過艾灸關元穴,艾條燃燒產生的溫陽之氣能夠深入小腹,為身體快速補充能量,恢復體力。 
氣海穴:對于先天不足、后天失養導致的體質虛弱,氣海穴是一個重要的調理點。 中醫經典《內經》中提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濕邪,作為一種常見的病因和病理產物,在疾病過程中常扮演重要角色。 氣海穴,作為人體陽氣蒸發陰液的關鍵部位,具有化濕理氣的功效,對于濕邪為患、氣機不暢導致的疾病,常能帶來顯著的療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