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在傳統文化中代表著尊貴至上、能力超凡、吉祥如意。宿遷市有四個以“龍”為名的鄉鎮,分別是宿城區龍河鎮、宿豫區來龍鎮、沭陽縣龍廟鎮、泗洪縣龍集鎮。他們的歷史人文各有特色,在經濟社會發展中體現了龍行天下的龍馬精神。 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創始人朱瑞將軍的故鄉,因境南之河形似游龍,遂以河名。位于宿遷市駐地南偏西25千米,地形略呈“V”形,寧宿徐高速、S249省道、S347省道過境。地處蘇皖兩省三市四縣結合部,其南與安徽省宿州市泗縣及泗洪縣相接,西與徐州市睢寧縣為鄰,故有“一步跨兩省,雞鳴聞四縣”之說。 
將軍里 明清時期,境內屬宿遷縣孝義鄉。中華民國成立(1912)后,境內分別屬于埠子市、洋河市。抗戰時期成立民主政府,屬于泗宿縣潘山區、閘塘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分別屬于宿遷縣埠子區、蘇圩區。1957年底至1958年1月先后成立羅圩鄉、龍河鄉,1958年9月成立龍河、羅圩人民公社。1983年5月,復稱龍河鄉、羅圩鄉。1996年12月,龍河鄉、羅圩鄉屬宿遷市宿豫縣。2000年2月20日龍河撤鄉建鎮。2004年3月,龍河鎮、羅圩鄉劃屬宿城區。2013年11月27日,宿遷市政府規劃建設九個“小城市”,成立龍河新城,含龍河鎮、羅圩鄉及龍河鎮代管的祠堂村、靳橋社區。2021年3月,撤銷龍河鎮、羅圩鄉,合并成立宿城區龍河鎮。總面積107平方千米。轄朱大興、羅圩、龍集、靳橋4個社區委員會,雙蔡、和平、戚圩、挑溝、董王、陳圩、夾河、大羅、沈橋、姚莊、橋莊、祠堂、平樓、秦祠、古路、古西、三胡、郭廟、武圩、長莊、塘圩、聯伍等22個行政村,共333 個村(居)民小組。總戶數7850戶,常住人口9.8萬人。龍河鎮是紅色革命發源地之一,土地革命時期為農民暴動中心區,戰爭時期曾作為蘇皖邊界泗宿縣民主政府所在地。境內有陳夾河黨支部、泗宿縣、潘山區、閘塘區民主政府所在地舊址及武家圩、蔡亂莊、雙蔡圩、侍衛圩、陳塘圩等革命戰斗紀念地。改革開放時期工業發展迅猛,現有各類企業300余家,建材、紡織、食品加工為主導產業。果蔬生產為農業特色產業,有羅圩香茄等多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被命名為江蘇省菜籃子工程蔬菜基地。為全國重點鎮、省級擴權強鎮試點鎮,曾獲“草編之鄉”“針織之鄉”“武術之鄉”等稱號。有朱瑞故居、雙蔡圩戰斗舊址等五處旅游景點,高蹺、花船、花鼓、武術等為地方特色文化品種,其中董王高蹺被列入省非遺項目,柳琴戲《血奶》入選全國百部優秀曲藝作品。歷史文化名人還有徐用錫、孫伯文、陳經刪、羅毅堂、戚法仁、武海峰、陸子龍、劉建廷、陳定一、陳耀東等教育、軍政、科技界人士。董王高蹺 曾是解放戰爭中宿北戰役主戰場。相傳明代中葉,鎮上古寺一僧人夢見一條巨龍懸于梁,遂名來龍庵,地以庵名。位于區境東北,距市區25千米。東接沭陽縣悅來鎮,北隔新沂河與新沂市邵店鎮相望。總面積201.03平方千米。宿新高速、268省道、老宿沭路過境。 來龍鎮風景 清屬宿遷北仁鄉。民國時期屬宿遷邵店市,1942年,宿遷縣抗日民主政府建來龍區。1957年撤區建來龍鄉,設侍嶺鄉。1958年改為來龍人民公社、侍嶺人民公社。1964年設保安人民公社。1983年恢復鄉村建制,稱來龍鄉、侍嶺鄉、保安鄉。1987年,來龍撤鄉建鎮。1996年,境內屬宿豫縣。1999年,侍嶺撤鄉設鎮。2004年,境內屬宿豫區。2013年,宿遷市設立來龍新城,含來龍鎮、侍嶺鎮。2021年3月,撤銷來龍鎮、保安鄉、侍嶺鎮,合并設立新的來龍鎮。轄龍西、侍嶺、保安、太平、豐莊、白鹿湖6個社區,高圩、光明、韓集、路墩、人和圩、雙和嶺、水莊、土樓、王莊、玉皇、相口城、張大莊、左莊等14個行政村。戶籍人口10.92萬。201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鎮,2018年為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五十年代在全縣率先實行“旱改水”,成功經驗在省內外推廣,被譽為淮海平原的“糧食大戶”。域內特色農產品有葡萄、藍莓、淺水藕等。工業有特種鋼材、特種玻璃、繭絲綢、糧食加工、精密鑄造等產業。名優產品有“龍嬌”掛面、“侍嶺”白廠絲、“江鵬”大米等。  1946年12月進行的宿北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戰略防御階段于宿遷縣以北地區組織的一次規模較大的殲滅戰,是陳毅、粟裕指揮的華中野戰軍和山東野戰會師后第一個戰役,是役第一次全殲敵人一個整編師三半旅,對于扭轉華東戰局和鼓舞全國人民的勝利信心都起了很大作用。境內有人和圩戰役遺址。位于白鹿湖社區的宿北大戰遺址公園為市級烈士陵園、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文保單位。其他文化遺址有西周時期的斗墩遺址、東周時期的黃莊遺址、漢時期的漢城遺址、邱墩遺址、徐宅子遺址、烏鴉墩墓葬群、洪武墩墓葬群等。文化景點有來龍庵、白鹿湖公園。歷史文化名人有清代為民請命的民間史學家張忭、物理學家侍茂崇、盛光昭、革命工作者侍鑫林等。當代商界名人有劉強東。是沭陽縣經濟大鎮,文化名鎮。因集鎮西南舊有龍王廟而得名。位于縣境中部,面積50平方千米,人口5.5萬。205國道、324省道過境,有縣級公路3條,南臨新沂河,老沭河、萬公河。轄龍廟、聯合2個社區,仲灣、朱莊、趙莊、葛巷、沙堰、花廳、興義、前岔、聶灣、莊塘、紅河等11個行政村,有111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龍廟社區。1912年(民國元年)設龍廟鄉,屬沭陽縣十區。1937年屬東海縣。1949年復歸沭陽縣,為龍廟區龍廟鄉。1957年撤龍廟區,直屬沭陽縣。1958年改為龍廟人民公社。1966年12月更名向陽人民公社。1981年復名龍廟人民公社。1983年10月復為龍廟鄉。1999年撤鄉置鎮。主要礦產資源是黃砂。特色農業項目有花木種植、大鵝、羅曼雞養殖等,農業特產有龍廟豆腐、野雞蛋等。機械制造、板材加工為主要工業產業。有工業企業123個,其中規模以上15個。新騰宇泵閥制造有限公司投資額一億多元,主產各種泵閥、攪拌器械等。立派木業吸收當地勞動力200余人,生產的高密度板全部出口日本。 龍廟鎮沂河淌(圖片來源:公眾號以方視覺) 淮海戲表演歷史久遠。1958年建淮海劇團,有演職員80余人,演員陣容及劇目質量為全縣業余劇團之冠。經常受邀到連云港、淮陰等地表演,年均演出300余場。其中《送花》一劇先后獲縣創作表演一等獎、淮陰市制作一等獎,省農村小戲調演創作二等獎,表演三等獎。現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13個,各類文化專業戶19戶,各類圖書室16個,藏書20萬冊。有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余創作者80多人。文化古跡有徐氏祠堂、崇孝苑、向陽橋等。歷史文化名人有清代著名山水畫家徐子容、革命工作者章維仁、李全英等。 淮海戲《皮秀英四告》劇照 “三部尚書”金純故里。以集鎮位于形如臥龍的崗嶺上得名。位于縣境東部,洪澤湖與成子湖交匯處。地形呈半島狀,三面環湖,一面臨河。面積292平方千米,陸地僅86平方千米,且90%的陸地面積被兩湖所環繞,素有“一肩挑兩湖”之稱。人口4.6萬。330省道、環湖公路過境,主要河道有徐洪河、安東河。轄龍集、河口、東嘴、龍南、濱湖、尚嘴、應山、楊邵、姚興9個社區,孫莊、金圩、侯嘴、勒東、田集5個村,有41個自然村。鎮政府駐龍集社區。1942年置龍集鄉(小鄉),1957年,重置龍集鄉(大鄉),1958年為龍集人民公社,1983年復為龍集鄉。2000年撤鄉置鎮,是年撤銷成河鄉,其原所轄的尚嘴、東嘴、臺光、肖河、勒東5個行政村劃屬龍集鎮。水產大鎮,江蘇省農業產業強鎮。有養殖水面2546公頃(不包括稻蝦共作面積),漁業村2個,漁業戶2256戶,從業人口16620人,其中傳統漁民7816人。有水上牧場5個,總面積2.4萬畝。稻蝦共作面積2.4萬畝,稻蝦基地被授予國家級綜合種養示范區、省級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先導區稱號;水產品年總產量7000余噸,水產品加工企業26家,加工水產品近4000噸。漁業經濟總產值年約4億元。特種水產品主要有荷葉茶、龍集蓮子、成河刀魚、龍集小龍蝦等。其中,龍集鎮(小龍蝦)被農業農村部公示為第十二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 龍集鎮 曾被評為江蘇省文明鄉鎮,應山村被評為省級文明村居。錢桿舞是傳統民間舞蹈,被列為市非遺項目。文化旅游景點有金純尚書墓、姚興賢良坊、應山朱莊井、應山烈士陵園等。其中金純為應山集人,先后歷經明代五朝(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任過三部(禮部、工部、刑部)尚書,以清廉、勤政、愛民著稱(左圖為金純墓)。應山烈士陵園始建于1944年,墓地有35座封土墓,安葬96位新四軍革命烈士。歷史文化名人還有明代左都御史蕭玉成,北京市魯迅研究會會長鄒青,中南財經大學教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金暢如,曾被表彰為安徽省治淮模范、江蘇省勞動模范的羅新成,全國優秀教師馮念鐸等。 錢桿舞 此外,宿遷市還有幾個以“龍”冠名的村居。如,泗陽縣龍門社區,原為龍門村,因清乾隆二十一年黃河決口,沖出“龍門”而得名。宿城陳集鎮龍潭村,曾為龍潭鄉(小鄉),以傳說青龍降水成潭而名。宿豫區皂河鎮龍崗村,以傳說天降瑞龍于此,崗嶺若龍形而名。劉成君 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宿遷市西楚文化研究會負責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會特約研究員。發表文學作品五十余萬字,出版中短篇小說集《十里羊場》。編著《宿遷飲食文化》《印象耿車》《宿遷市地名錄》《宿遷市地名志》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