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有人知道,這句“守四川必守漢中”話。它來源于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地理戰略思想,尤其在三國時期和宋朝時體現得尤為明顯。主要是漢中獨特的地理位置,讓它能夠成為四川地區的天然屏障。 漢中在秦嶺以南,他主要是連接關中平原與四川盆地。控制漢中,就能順利通過蜀道進入四川,直逼腹地。那如果要防守四川,守住漢中就十分必要。只要守住這里,就能阻擋來自北方的進攻。 三國的劉備在奪取漢中后,叫魏延鎮守。當時劉備也是看重漢中對鞏固蜀漢疆域、抵御曹魏進攻的價值。在南宋時期,四川作為南宋政權的重要經濟支柱和戰略后方,漢中更是成為了保衛四川乃至整個江南地區免受北方游牧民族威脅的戰略屏障。 雖然漢中是陜西的地級市,但他和四川淵源深厚。漢中在秦嶺南麓,與四川盆地相鄰。蜀道(包括子午道、褒斜道、儻駱道等)穿越秦嶺,中間通過漢中將中原與巴蜀相連,因此漢中對于四川是對外聯系和物資輸送重地。 歷史上,漢中多次發生爭奪戰。如劉備占領漢中穩固益州的統治,并威脅曹魏政權。在很多次行政區劃變遷中,漢中與四川也有較長時期的隸屬關系。如元代行省制度下,漢中地區的一部分曾被劃入四川行省,這促進了兩地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融合。 由于地理位置相近且長期相互影響,漢中與四川在方言、風俗習慣、飲食文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鎮巴縣直接與四川達州、巴中等相鄰。兩地自然環境相似,山水相連,氣候條件相近,生活空間和生態環境相互滲透。 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等人口遷移活動,導致大量湖北、湖南以及陜西等地的移民進入四川,同時也有四川人向周邊地區流動,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移促進了兩地文化的交融,包括方言、風俗習慣等。 漢中方言是西南官話川黔片,這一片方言區域與四川盆地內的大部分方言較為接近,形成了語言上的共通性。漢中與四川同屬亞熱帶濕潤氣候,農業發展有共同特點,例如都盛產水稻和竹子等作物,因此在飲食習慣、農耕文化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共通之處。 漢中劃歸到陜西是在元朝初年,當時元朝設立陜西行省時,將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與秦嶺以北的關中、陜北等地劃入陜西行省管轄。在此之前,漢中在不同歷史時期歸屬有所不同,但至元代正式成為陜西省的一部分。 根據歷史情況,先秦時代,漢中地區屬于不同諸侯國的領地,如早期的褒國等。秦朝統一六國后,設置郡縣制,漢中屬漢中郡,歸秦朝直接管轄。漢代時,劉邦曾被封為漢王,都南鄭之后漢中一直是漢王朝版圖的一部分。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仍屬于關中地區的延伸或獨立建制。 元朝初年,漢中正式劃歸陜西行省管轄。明清兩代及民國時期,漢中作為陜西省的一部分延續下來。元朝以前,特別是在三國時期,漢中是蜀漢的領土,并與四川地區關系密切。而在元代以前的某些歷史時期,漢中的部分地區可能也曾經隸屬于四川或與四川有著較為緊密的行政聯系。 現在漢中是陜西重要地級市,這里被稱為“西北小江南”,是西安、咸陽、寶雞人旅游的好去處。這里的典故非常多,如“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等,對中華文化發展有重要貢獻。 雖然相比于西安、榆林,漢中從規模到速度都不能比。但在農業、旅游、高新技術產業等都有自己的優勢。直到今日,漢中仍然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對于保障陜西及整個西北地區的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盡管在經濟規模或城市發展水平上,漢中在陜西省內的排名并非前列,但它憑借獨特的自然條件、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及重要的戰略地位,在陜西省的發展規劃中仍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