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第二十條》于2月10日大年初一全國上映。 該片片名取自刑法第20條規定,聚焦正當防衛這一熱議法條。據燈塔專業版,截至目前《第二十條》累計票房5.23億元。 2月11日和12日,最高檢連發兩篇文章點評這部電影;12日,羅翔也發視頻稱“這件事真的和每個人息息相關”。 影片參考多個熱點真實案例 11日晚,法治日報發文,采訪了電影主創團隊。 “影片講述掛職檢察官韓明人到中年,想在事業上最后拼一把,不料卷入一起分歧巨大的案件。他排除各方干擾,守住法律底線,準確適用法律,還當事人以公道。” 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制片人張婷婷參與影片策劃、制作的全過程,據她介紹,影片以鮮活的現實題材故事、小人物視角作為切口來展示刑法第二十條關于“正當防衛”法條背后的法理人情。 ![]() 圖片據@電影第二十條 “我們在創作之初就是想弘揚'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理念,激活沉睡的法條,制止不法侵害,弘揚正義和見義勇為精神。”張婷婷透露,影片中的案例參考了昆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等現實中真實案例。影片高度還原了現實中的辦案檢察官,他們也有工作壓力和生活中的日常瑣碎,人到中年升職的壓力、孩子升學的壓力,檢察官也有平常人的喜怒哀樂,這在電影中都以稍帶詼諧的方式真實地予以呈現。 最高檢連發兩篇影評 11日,最高檢發布影評《推卸與擔當》,署名為紀丙學(最高檢第一檢察廳)。文章稱,電影以檢察官韓明的角度,全面、系統地呈現了正當防衛制度的適用,從不敢適用、不愿適用到切實轉變司法理念依法適用正當防衛維護公平正義的過程。 ![]() 我國1979年刑法就規定了正當防衛制度,提出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正當防衛行為,不負刑事責任。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危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酌情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為了鼓勵公民積極與犯罪分子作斗爭,有效保護公民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有利于震懾犯罪分子,維護社會穩定,1997年,我國刑法對正當防衛制度進行了修改完善,放寬了防衛限度的條件,即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是防衛過當,規定了無限防衛,即針對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可以采取無限度的防衛,即使造成了不法侵害者傷亡后果的也不負刑事責任。 徒法不足以自行,雖然1997年刑法規定了較為完善的正當防衛制度,但相當一段時期卻是“沉睡條款”。除了法律本身規定較為原則外,涉及正當防衛的案件事實、證據也比較復雜,相當部分的案件缺少證據,影片中涉嫌故意傷害的王永強(潘斌龍飾)辯解對方揚言要弄死自己,并去車里拿刀,也看到了對方車里的刀,但因為刀遲遲未能查找到,導致案件認定出現較大爭議。 再如,受傳統的司法理念影響,司法人員也不敢適用,影片中韓明翻找了許多故意傷害案件,一一讀給呂玲玲聽,“以前的案件都是這么定的”。 加之,“死者為大”“誰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認識,客觀上也對正當防衛制度適用造成了影響,影片中死者一方拉橫幅、堵大門等一系列行為,對司法辦案造成了一定壓力。以上種種,雖然是藝術呈現,但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司法實踐中適用正當防衛所面臨的種種困難。 2018年,昆山反殺案喚醒了刑法關于正當防衛這樣一個“沉睡條款”以后,近年來,司法機關又依法辦理了趙宇見義勇為案、河北淶源反殺案、浙江盛春平案等一批社會高度關注的正當防衛案件。正當防衛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實際上反映出了人民群眾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更高的需求。檢察機關及時回應社會關切,積極弘揚社會正氣,“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逐漸深入人心,更成為檢察官辦理這類案件必須遵循的法治理念。影片中韓明、呂玲玲等檢察官就是新時代檢察官的一個縮影,展現了新時代檢察官察微析疑、敢于擔當,注重法理情的融合,依法維護公平正義的形象。 一個個案件是沉重的,似也頗具無奈。司法作為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失守,失去的可能就是民心。慶幸的是,正因為有韓明、呂玲玲等一批檢察官、警官堅守初心,最終使得正義得以伸張,惡行得到懲處,使得我們在沉重和無奈中感受到了希望。 ![]() 圖片據@電影第二十條 12日,最高檢又發布影評《法律不是冰冷的邏輯》,署名為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部副主任、三級高級檢察官劉哲。文章作者稱,看了《第二十條》,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它不僅是一部法律題材的電影,它更是一部屬于每個人的生活片。當然,第二十條指的就是刑法第二十條,也就是正當防衛的這個條款。這個條款是那么熟悉,又那么陌生。內容大致都是知道的,但是我們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的本質含義,以及那沉甸甸的分量。它砸在人頭上,就是一個人的命運,甚至是一個家庭的命運,以及名譽、尊嚴、自由這些最可寶貴的東西。它會影響一個人的是非觀和正義感。 ![]() “我們習慣性機械化地套用法條,法律就成了冰冷的邏輯。感覺形式上構成,有結果、有行為、有意圖,割裂開來在一個靜態的特定的畫面下,似乎就符合刑法的規定。但是,我們有沒有認真地思考一下犯罪的原因,一個老實巴交的人為什么要打人,要殺人?案子辦多了,我們還有沒有耐心去傾聽犯罪的理由,查清犯罪的原因,去體會當事人的不得意之處,存一份了解之同情。 “為什么說我們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因為它關系到是非、公道和人心。它不是一個任務,它不是一個活兒,它是別人的人生,我們必須將別人的人生放在自己的手里來掂量掂量,我們必須要十分慎重地使用我們的刑事追訴權。只有善意才能傳遞善意,而惡意只能換來惡意。 “尊重和理解都是雙向的,只有司法者發自內心尊重和信仰法律,依法辦案,不畏千難萬險秉公執法,才會讓公眾信仰法律,相信法律,相信法治的精神能夠確定性地實現。法律不是冰冷的邏輯,法律是公道自在人心。” 羅翔發視頻稱 “法律中沒有理性人” 12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發布視頻《電影第二十條觀后,正當防衛的“難題”與“破題”》,引發網友關注。羅翔在視頻中,就電影《第二十條》展開討論,介紹了正當防衛條款以及相關案例引發的爭議,分享了自己對于正當防衛的理解。 羅翔介紹,刑法第20條規定的正當防衛制度,爭議最大的就是時間條件的緊迫性和限度條件的適當性。“正當防衛必須發生在不法侵害正在進行過程中,但是什么叫做正在進行過程中?法律說的是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但是什么叫做必要限度?什么叫做重大損害?” 羅翔表示:“法律中沒有理性人,只有有血有肉的一般人。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因此要身臨其境帶入防衛人的立場,不要對防衛人過于苛責。” ![]() 202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指出,對于不法侵害是否已經開始或者結束,應當立足防衛人在防衛時所處的情境,按照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斷,不能苛求防衛人。 “法律沒有那么高深,它無非體現的就是一般人的常情常感。如果你是張三,看到妻子被性侵,看到性侵者揚長而去,你還會冷靜?看到對方去車里拿刀,你還要問一問人工智能,這時候可以拿剪刀嗎?” 南都社論: 激活“第二十條”,讓司法更有溫度 春節期間,多部影片熱映。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2月12日19時45分,2024年春節檔(2月10日—2月17日)檔期總票房(含預售)突破36億元。其中,由張藝謀執導,雷佳音、馬麗等主演的《第二十條》還引發了社交媒體的熱議。 片名取自刑法“第二十條”,講述的是關于“正當防衛”法條背后的公理人情。 按照刑法“第二十條”,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第二十條”同時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圍繞正當防衛議題,串起了《第二十條》的劇情。三個故事里,有想要為當年的正當防衛行為討說法的公交車司機,有因制止校園霸凌而打傷施暴者的中學生,也有對村霸忍無可忍怒而反抗的村民。角色不同,但都有著一個相似的疑惑:這個“第二十條”在老百姓的生活中究竟能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藝術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電影中人物的疑惑,也是包括法律界人士在內的公眾一直關注的議題。實際上,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第二十條”一度被輿論稱為“沉睡的條款”。 正當防衛是公民的權利,也是廣大人民群眾與違法犯罪作斗爭的重要手段,法律支持正當防衛。這就是“第二十條”立法的初衷。但是這一條款為什么一度陷入“沉睡”的境地? 法律界人士普遍認為,過去司法機關之所以較少適用正當防衛條款,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唯結果論,未充分考慮防衛行為的必要性。正當防衛的案件,一旦發生死傷,則“唯死傷者大”“殺人償命”的思維往往占據主動,防衛一方會落入“超越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防衛過當之中;二是過于強調力量對等,否則就是防衛過當;三是事后的理性視角,未能顧及防衛一方當時的境遇。 電影中的公交車司機正當防衛一案就典型地再現了這種尷尬。 公交車司機張貴生看到女乘客被騷擾欺負,挺身而出,但被圍毆,其反擊而致人顱骨骨折。若以司法慣性審視,張貴生的行為開始可以視為見義勇為,后來是互毆,最后則涉嫌故意傷害。但這種慣性審視經不住公交車司機女兒的一句直覺般的反問:如果判案的司法人員在那輛車上,怎么做才正確? 面對不法侵害,如果無法“完美”地進行正當防衛,那勢必只有逆來順受,甚至成為冷漠看客。就像電影中那個中學生一樣,之前由于見義勇為反倒被人告了要被拘留,迫使父母低三下四求人和解,等到再被小混混毒打時,他已經不敢還手了,因為他不能確定,如果他還了手會不會又給家里惹來麻煩…… “第二十條”沉睡,難以在生活中發生作用,必然如最高檢公號發表的關于《第二十條》的影評中所說,將導致“是非觀念被混淆,正義感發生動搖”。 “法不能向不法低頭”,這是電影里多次出現的臺詞,體現的是一種樸素的正義觀,也已經成為新的司法理念。 2020年,最高法、最高檢、公安部印發了關于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提出:要切實防止“誰能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的錯誤做法,堅決捍衛“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而在司法實踐中,以“昆山反殺案”為代表,一系列正當防衛案件的宣判,意味著“沉睡”的“第二十條”已激活,其抵御不法侵害、保障公民權益的功能日益彰顯。 好的電影讓人思考和共鳴。只要司法有力量、有溫度、明是非,就能推動社會形成尊法守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氛圍。 |
|
來自: mandy53wiuq5i6 > 《電影和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