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熱辣滾燙》票房已過十四億。賈玲帶著她的新片,和她瘦了一百斤的體重,席卷春節檔。 爭議隨之而來。有人贊美她是華語影史上做得最成功的女導演,有人贊嘆硬拉一百二十斤的絕對實力,有人痛斥減肥營銷低俗無趣、投機取巧,還有人列舉這部電影諸多毛病硬傷,質問:這樣也能成口碑佳作? 連帶賈玲自己,也因為“瘦下來”這件事,被輿論反復品評。 我去看了這部電影,想聊聊我對這些爭議的看法。 1 爭議一:還在用減肥表現個體成長,是不是身材歧視? 我在看前一小時電影的時候,其實挺難笑出來。與其說女主那些笨拙的表現是喜劇的笑點,我更傾向于認為是一種尷尬的、只能承受的處境。開頭的杜樂瑩鈍感、軟弱,有氣無力,她路過所有人群,被所有人拋棄,成為每一刻的配角,慌張、緩慢,不合時宜,沒有力氣拒絕,也沒有力氣真正面對自己。 在這里,肥胖顯然是一種虛弱的處境。如果說這有歧視,歧視不來自于創作者,而來自于受傷害的、虛弱的人時刻所感受到的世界。在現實里,它可能更隱蔽,可能更尖銳,但它一定會存在。 從始至終,電影講的是屬于一個人自己的故事。我不否認刻板和單薄的那些部分,但它的核心是相當清晰的。減肥、增肌、跑步、拳擊,都只是一種外在的表現,在影視化的過程里,這是必需的、具象的、女主一點點把自己從那層殼子里剝出來的方式, 全片我最喜歡的長鏡頭非常大眾,就是杜樂瑩在登臺前,穿過長長的走廊,回望著當年的自己,然后默默地與那個豎起大拇指的自己相視而笑。 非常平和、坦然,而堅定。減脂增肌在故事表達是必要的,肌肉線條一點點清晰,也伴隨著女主眼神的逐漸清明而確切,熱辣滾燙的生命力蘊藏于此。 預告片截圖。 這部電影當然不是在勸告觀眾,你看了這個片子,你就應該像女主一樣啪的一下減多少斤,你才是贏了一次。我們為什么要停留在形式?為什么不去想想其后到底意味著什么? 這個一百斤,是一個表征,一種態度的具象。它是可替換的,它是有參考的翻拍,所以承擔這個意象的是拳擊與肌肉,但它同樣可以是任何東西,只要內核所指往的是同一處。 重要的事情只是,當這場拳擊比賽結束,杜樂瑩說話的聲音依然很小,依然不會嚴詞拒絕,但她不再期待某個拯救者,也不需要某個回答。她擁有了她自己。 2 爭議二:這是不是小品式電影?只有情緒沒有技巧也是電影嗎? 從賈玲執導的處女作《你好,李煥英》開始,就有觀眾不滿電影以超載的情緒感染觀眾,似乎讓人涕泗橫流就是成功。這被視為一種灌興奮劑式的電影手段而為人所詬病。 《熱辣滾燙》的情緒結構和《你好,李煥英》有相似之處,前期以各種搞笑橋段為主,后期在主人公實現某種覺醒時達到情緒高潮——練了一年拳擊的樂瑩上場并被痛擊倒地,成為賺足觀眾眼淚的最主要場景。 但我覺得,情緒不是電影的原罪,關鍵是要看情緒的產生、發展和變化是否符合人物的行事邏輯。我覺得《熱辣滾燙》基本做到了這一點,但并非沒有缺點。 比如,影片中情緒的積累很多來自主人公周遭親朋好友的惡意對待,比如被親妹妹冷嘲熱諷、被閨蜜搶男友、被遠方表妹利用等。這些橋段的疊加加劇了主人公的悲慘境遇。但從劇本層面看,這是比較簡單的工具性重復,屬于故事發生前就存在的惡,和人物本身的行為邏輯沒有發生太多關聯。 圖源豆瓣。 這種處理方式在觀影體驗上是友好的,易為觀眾立刻接受,但在劇本層面技巧比較單一,由此造成的結果是犧牲了部分人物的復雜性,配角形象都比較單薄刻板,類似小品式人物,而非電影式人物。這或許是商業片和受眾特點帶來的妥協。 在主人公樂瑩身上,這種復雜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損耗。比如樂瑩自殺未成后決定學習拳擊,這一動機的形成,在我看來并不充分,對于“為什么贏一次必須是靠拳擊而不是別的?”這個問題,影片前期的解釋僅僅點到為止,導致后期只能用一張貼滿屏幕的拳擊廣告完成了最關鍵的過度,不得不依靠畫面蒙太奇完成轉場,本質上還是用情緒技巧補足敘事不足。 當然,瑕不掩瑜,總體上這是一部真誠的電影。在有著各種虛假故事和情緒的電影市場里,這種真誠本身就彌足珍貴。 3 爭議三:漫天蓋地的減肥營銷,是不是故意博噱頭? 有人說片方以“減重”作為營銷點,涉嫌過度營銷、饑餓營銷,借此誘導更多人進入影院。更有陰謀論者聳人聽聞:資本游戲已經在傷害電影。我是覺得,營銷無可厚非,在這件事上,不必苛責。 以減重作為營銷賣點,本身不是原罪。就我來說,看完電影沒有感到被欺騙或冒犯,不僅因為賈玲確實為這部電影實打實減了100斤,而且在電影中也符合角色塑造的需要。既然如此,吆喝有何不可? 放到中國電影市場里看,真正涉嫌過度營銷甚至接近詐騙宣傳的,大有人在。但因為那些電影質量不高根本沒什么人看,自然也不會有那么多討論度,更不會被扣上各種帽子。反倒是在其中顯出優秀的作品,爭議反而更大。所謂片紅是非多,這是現狀,卻也讓人無奈。 很多人揶揄,不如把這部片子叫賈玲減肥紀錄片。其實,看過電影的人會發現,減重在片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多,只有一段兩三分鐘的快剪鏡頭,呈現出樂瑩在一年四季里的體型變化,在影像層面表達得極為克制。這種克制,反而讓人覺得震撼、感動。 賈玲在接受采訪時也曾表示過,不希望電影沖上熱搜的是減重之類的詞條,而是電影的主旨愛自己。我相信,這是作為一個創作者的真誠態度,她一直強調的是“變強”而不是“變瘦”。所謂減重,只是為了凸顯人物變化所使用的一個手段,僅此而已,其意義更多在于吸引觀眾走進影院,看到的其實是一個人靈魂的蛻變。 采訪截圖。 和《你好,李煥英》一樣,《熱辣滾燙》也是作者式的電影,有非常濃厚的作者個人生命色彩在其中,觀眾在觀影和評價時,也難以完全脫離對賈玲本身的認知,更難以避免對演員本身的情感投射。這無可厚非,某種意義上,這恰恰是影片最真誠的所在。 4 爭議四:賈玲是不是變得不快樂了?她不討喜了? 講熱辣滾燙,話題最后總會回到賈玲本身。這很合理,這部電影一定是和賈玲個人的深刻的生命體驗相關聯的,和《你好,李煥英》幾乎一致的方式,她又一次把自己掏了出來。這就是她的表達方式。 所以,如果這次賈玲看起來沒那么快樂,看起來不再是那個聰明靈活的胖子,原因只可能是,她想要這樣做。 我們常常定義討喜的方式是,“能開得起玩笑”。你要能接受冒犯,要能對自己毫不在意,要勇于用嘲諷的方式對待自己。這么多年,賈玲一直盡職盡責地扮演著這樣一個形象。這似乎是喜劇演員的窠臼:人們不允許你哪怕有一刻表現出不快樂。 有娛評博主說,賈玲這樣做是舍棄了她天生的好觀眾緣,是模糊了自己本獨一無二的定位。但誰又規定了,她只有喜劇人賈玲這個身份呢?華語影史票房最高的女性導演,六十億票房演員,聽起來都非常不錯。在花絮里,她扎拳擊小辮,寫減肥日記,把自己成功回擊的片段鬼畜式剪輯十幾遍。 幽默和樂觀依然存在,她只是嘗試了新的可能性。 電影結尾的彩蛋,賈玲被問到的那句瘦下來以后要做什么,她的回答是:“穿個晚禮服,燙個大波浪。” 下一個鏡頭,真的瘦下來的她穿著和片中杜樂瑩同款的白色禮服,在海邊被海風吹起頭發。她輕松地寫,“發型師說大卷發海邊風吹不了,給我拉直了”。還是熟悉的接地氣和有趣。 寫這篇稿子的時候,《時尚芭莎》三月刊剛剛發了一組賈玲的照片。她在鏡頭里繼續大笑,也留下沉默的剪影,她現在還是很瘦,也可以在未來長胖,這都沒有關系。 圖源時尚芭莎官博。 和她要講的故事一樣,她在做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