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醫認識 便秘是臨床常見疾病。從病理學角度看,本病可由以下因素導致:情緒緊張、憂愁焦慮引起植物神經紊亂;腸道運動遲緩,內分泌失調;腸道運動亢進,副交感神經異常興奮,腸道痙攣性收縮;腸道受到的刺激不足,如飲食過少或食物中纖維和水分不足;排便動力缺乏,如年老體弱、久病、產后致使膈肌、腹肌、提肛肌收縮力減弱;腸壁應激性減弱,如腹瀉或久服瀉藥;鉛、砷、汞、磷中毒,如長期服用碳酸鈣、氫氧化鋁、阿托品、普魯本辛等;水電解質失調,如失血、發熱、嘔吐、下痢等。從形態學而言,本病多由直腸前突、直腸內套疊、會陰下降、盆底肌痙攣、恥骨直腸肌痙攣肥厚、孤立性直腸潰瘍導致。在治療上,藥物治療或手術治療效果均不理想,許多患者甚至因手術造成更加嚴重的便秘。 中醫學根據本病不同的病因病機將其分為5型:即胃腸燥熱型、氣機阻滯型、陰虧氣虛型、陽虛寒凝型與痰濕阻滯型,且有風秘、熱秘、氣秘、陰結、脾約等病名。但正如《景岳全書·秘結》篇析言:“此其立名太煩,又無確據,不得其要,而徒滋疑惑,不無為臨證之害也。” 田振國運用中醫臟腑、經絡、氣血辨證理論,揭示了臟腑不和、三焦氣澀、動力缺乏、氣機不暢是形成便秘的基本原因。依據“小便是清道屬氣,大便是濁道屬血”(《血證論》);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理脾以達健運,充盈水谷精微;腎主二陰司開合,強腎以助元氣,增加排泄原動力;肺與大腸相表里,補肺以助百脈,強壯大腸功能,調節排泄,以助通暢等,建立“調肝理脾,補肺強腎,通腑導滯”的治療法則,“秘而不通,通而不秘,扶本達標”的思想路線,提出“以補為通,以補治秘”的新立論。 依據該學術思想創制養榮潤腸舒合劑,以補通塞,以補治秘;自擬扶本潤腸舒,藥用:決明子30克,當歸20克,柴胡20克,桃仁15克,厚樸30克,枳殼20克,檳榔20克,萊菔子30克,肉蓯蓉30克,牛膝20克,杏仁15克,瓜葵30克,黃精30克。酌加大黃15~30克,或酒大黃20~30克。 扶本潤腸舒方中決明子入肝經,為足厥陰肝家正藥,清肝利水通便,主治習慣性便秘;柴胡入肝膽經,《本經》言“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有疏肝、和解表里之功,可治胸滿肋痛,下利脫肛;當歸入心、肝、脾經,補血和血,潤燥滑腸,治腸燥便難,赤痢后重,癥瘕結聚;桃仁入肝、大腸經,破血行瘀,潤燥滑腸,主治血燥、便秘,《醫學啟源》稱其“氣溫,味甘苦,治大便血結、血秘、血燥,通潤大便”。上四藥合用,強助肝氣,調肝助血以補陰。 厚樸入脾、胃、大腸經,溫中下氣,燥濕消痰,可治胸腹痞滿脹痛、宿食不消、寒濕瀉??;枳殼入脾、大腸經,可破氣消積,治脅脹食積;檳榔入脾、胃、大腸經,可破積下氣,治食積、脘腹脹痛、瀉痢后重;萊菔子入脾胃經,有下氣、消食之功,可治食積氣滯、胸悶腹脹、下痢后重,能利大小便,助肺治喘。上四藥合用,理脾行氣,助陽散結,強散精氣,助脾之運化水谷之功能。 肉蓯蓉入腎、大腸經,補腎、益精、潤燥、滑腸,治血枯便秘,《神農本草經疏》稱其“獨用數兩,浸去咸味,并去鱗甲及中心膜,淡白酒煮爛,頓食,治老人便燥閉結,有神”;牛膝入腎經,散瘀血,消癥瘕,助十二經氣,治心腹諸痛,療臍下堅結,《神農本草經疏》稱其“味厚氣薄,走而能補,性善下行,故入肝腎”。上二藥合用,強腎益氣,助元陽利二陰,以通二便。 黃精入肺經,潤心、肺,補宗氣,《本經逢原》稱其“為補中宮之勝品,寬中益氣,使五臟調和,肌肉充盛,骨髓堅強,皆是補陰之功”;杏仁入肺、大腸經,助肺潤腸,下氣溫便;瓜蔞仁入肺、大腸經,有潤肺、散結、滑腸之功,可治結胸、便秘、肺燥熱渴、大便秘。上三藥合用,潤肺助氣,調和百脈,下利大腸。 大黃入胃、大腸經,瀉熱毒,破積聚,行瘀血,治實熱便秘、譫語發狂、食積痞滿,可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調和化食,安和五臟。諸藥合用,共奏調肝理脾、補肺強腎、通腑潤腸之功效,以達扶本潤腸、以補治秘之目的。 驗案舉隅 ● 案例一 張某,女,時年73歲,2008年12月17日初診。以便秘6年為主訴。患者6年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出現便秘,腹脹難忍。自服蘆薈膠囊等通便藥后大便可下,后漸無效,需加用開塞露大便方可下。近2個月來癥狀又有加重,需自行灌腸大便方可緩下。伴見面色晦暗,四肢不溫,喜熱怕冷,腰脊酸冷,舌質淡,舌苔白,脈沉遲。診斷為便秘,證屬陽虛。治擬溫陽通便為法,方用自擬扶本潤腸舒加減。 處方:肉蓯蓉30克,決明子30克,瓜蔞仁30克,淫羊藿30克,萊菔子30克,黃精30克,吳茱萸15克,肉桂15克,桃仁15克,木香15克,枳實20克,檳榔片20克,黃芩20克,懷牛膝20克,枳殼20克。 二診:服藥7劑后,大便艱澀癥狀有所減輕,但仍排出困難,腹脹亦減輕。舌淡,舌苔白,脈沉遲。原方去枳殼、枳實,加當歸20克、柴胡20克、杏仁15克,繼服14劑,大便可自下。 ● 案例二 魏某,女,時年65歲,初診2005年l月9日。主訴排便困難4年?;颊咦允?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大便困難,6~7日一行,需服番瀉葉或肛注開塞露后大便方可排出,先干后成形,便條細,量少,無膿無血,伴腹脹,惡寒喜熱,食欲不振,睡眠差,舌淡胖,舌苔白,脈沉緩尺弱。西醫診斷為結腸慢傳輸型便秘。中醫診斷為便秘,證屬脾腎陽虛。治以溫補脾腎,潤腸通便。 處方:黃精30克,決明子20克,肉蓯蓉30克,白術20克,厚樸20克,滑石20克,吳茱萸15克,肉豆蔻15克,山楂20克,麥芽15克,萊菔子20克,瓜萎仁20克,棗仁15克,枳殼20克,榔片20克,肉桂15克。上方每劑水煎取15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劑 二診:15日后,患者自述服藥后有便意,大便3~4日一行,偶爾需用開塞露,先干后成形,便條增粗,便量增加,腹脹緩解,食欲增加,睡眠差,舌淡胖,舌苔白,脈沉緩尺弱。前方加枳實15克、郁李仁15克、桃仁15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珍珠母20克。 三診:15日后,患者自述大便2~3日一行,便意明顯,成形質軟,無明顯腹脹及惡寒,飲食、睡眠好轉,舌淡,舌苔白,脈沉。改用養榮潤腸舒合劑,每次100毫升,日3次,口服。15日后復診時患者無明顯不適,繼服1周以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復發。 ● 案例三 王某,男,時年76歲,2009年5月19日就診。主訴:排便困難十余年,加重1周。患者于十余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排便困難,大便3~4日一行,便質不干或稍干,排出困難。近1年來,病情加重,大便5~7日一行,間斷使用番瀉葉、開塞露等藥物輔助排便?,F癥見:大便5~7日一行,大便先硬后軟,便后腹中不適,伴汗出,肢倦懶言,咳嗽無力,氣短而喘,面色無華,口唇色淡,心悸氣短,失眠多夢,舌質淡,脈弦細。診斷為,證屬虛秘,氣血虧虛型,治以益氣養血,宣肺潤下。 方藥:黃精30克,當歸20克,桃仁10克,杏仁20克,枳殼10克,肉蓯蓉30克,甘草15克,柏子仁15克,郁李仁15克,瓜蔞仁20克,厚樸10克,川芎10克,火麻仁15克,黃芪20克。上方每劑水煎取150毫升,分2次口服,每日1劑。 二診:7日后,患者自述服藥后便質變軟,自覺排便較前通暢,腹脹緩解,氣力增加,但仍食欲不振,睡眠差,舌淡,脈虛。上方加炒麥芽15克、神曲15克、陳皮10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珍珠母20克。 三診:15日后,患者自述大便2~3日一行,便意明顯,成形質軟,無明顯腹脹,飲食,睡眠好轉,舌淡,舌苔白,脈平,原方不變,繼服2周后,復診時患者排便正常,無明顯不適,再服1周以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復發。 本文中醫方子,偏方等來源網絡,由 中翳說方 推薦發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版權聲明】本文來源網絡。我們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此文出于學習分享、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無商業用途。若涉及作品內容、版權或其他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系我們,立即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