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王陽明心學 作者 | 頌聲 心經中說: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心中掛礙諸多,自然有了負累;有負累,必然阻止前行的腳步。朝思暮想,寢食難安,夜不能寐。
世上幾人能獲圓滿,但人人心中都期許能有光明前程。
其實,人生中的幸與不幸,都在冥冥之中自有注定。
你在晚上睡覺,能夠感應到這3個跡象,這是老天在暗示你要開始走上破路了。
睡前無甚憂慮,心態豁達 人之所以會失眠,多半是因為心中有事,惦念的事情太多。
抑或是白天太累,夜里寂靜無人時,想要給自己煩悶不安的心留一些獨處的時間。
心中有憂慮,人是無法真正安穩入睡的。
換言之,睡前沒有憂慮,心中沒有煩惱,心態豁達,自然可以安穩入睡,沒有牽掛。
人的心態是改變命運的一把鑰匙。 很多人之所以長年累月郁郁不得志,并不是因為他能力不夠,而是因為他心態不夠好。
常言道,好事多磨。
心態不好的人很容易因為小事就輾轉反側,睡不著覺。外頭一點風雨,就在心里掀起驚濤駭浪。沒有一個闊達從容的心態,永遠戰戰兢兢,必然會與好運擦肩而過。
保持穩定的情緒,舒坦的心態,時刻對生活保持百分之一百二的熱情,在生活中發光發熱。這樣的人自然會被上天眷顧。
一夜好夢安睡,不見魑魅魍魎 古人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夢里總是被各種麻煩纏身,與妖魔鬼怪、小人纏斗。大多都是因為白天在人和事上消耗的精力太多,以至于睡夢中依舊無法脫離。
佛說,人生是一個醒過來的過程。
唯有真正能夠區分“夢境”和“現實”的,才能稱得上是有智慧的人。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都身處于夢境中而不自知。
仔細去想,浮生種種,是不是皆如大夢一場。
得失參半,凡事所遇,是劫是緣,都自有天定。
聰明的人早就看透這一切,因此,不會再去計較命運中的得失,不會再為了一點恩惠斤斤計較。
圣人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看透了世情的真相,站在更高的緯度,會生出對人、對事的慈悲。
內心的想法一改,便從局中人變成了局外人。
站在此岸看彼岸,不是局內人,就不會對局中的撲朔迷離,膽戰心驚。
《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能滋養萬物而不爭,居人所厭之地而為眾生所需要。
正在受老天恩惠,得命運偏愛的人早已脫離了“爭”的下層,走到了“不爭”的上層。
他們心中無所謂“利害”,夢中就不會生出青面獠牙的鬼怪。沒了世俗的糾纏,夢里也會變得清凈。
醒來身心舒暢,一切宛若新生 南懷瑾先生說:我一天只睡三個小時,但是醒來就覺得渾身有勁,身心都暢快。
可見,真正好的睡眠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醒來之后的狀態。
曾經聽過一個故事:
有人問馬祖禪師,人生應如何修行。
馬祖禪師答曰:饑來吃飯困來眠。
此人詫異說:可是好像很多人都是這么做的呀!
馬祖禪師回答說:非也,很多人是吃飯的時候想睡覺,睡覺的時候想吃飯。我吃飯的時候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就是睡覺。所以是不一樣的。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睡了很久還是覺得疲憊,就是因為我們把睡覺當成了逃避,將休息變成了壓力。讓原本輕松的事情變成了另一種消耗精力的事,因此得不償失。
會有這樣的困擾,便是因為執心太重,妄想太張揚。覺得所有的付出就應該有回報,沒有回報的付出太不公平。
執心一旦重了,連睡覺都變得不安分。
可見,睡覺也是一門休息。能在醒來之后宛若新生般快樂的,都是執念不重,不會被困于心中的人。
王陽明說:饑來吃飯倦來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說與世人渾不信,卻從身外覓神仙。
人生里,吃飯是學問,睡覺是修行。能將一食一臥都安頓好的人,必然是有福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