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爾愿爾貴,仍且壽命長。
這句詩出自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壽”久也,即生命長久之意,意思是祝福侄子阿宜日后能夠富貴,能夠平安長壽。
古往今來,慶祝壽辰一直是人們熱衷的事情。孩子、年輕人慶祝,叫過生日,而到了一定年紀后,則叫“過壽”。給家里老年人過壽,則是希望長輩能健康長壽,告誡后輩要孝親尊老。
但是,過壽是有很大講究的,是不能隨便過的,俗話說“壽有三不過,后代福氣多”,三不過到底指啥?
一、不到六十,年過九十,不過大壽
1、不到六十,不過大壽
《論語》中有云:“甲子乃壽之始”。
按照我國傳統的天干地支紀年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配合,六十年為一循環,也是民間所說的六十年一個甲子輪回,所以六十歲是第一輪花甲年。
因此,按照傳統規矩,只有過了六十歲才有資格過壽,低于六十歲是不能過壽的。
而且,在我國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九十耄耋、一百歲期頤之年之說,六十之前還不算年老階段,還要為家庭奮斗奔波,六十后的人生才進新的階段,可以頤養天年了。
其實,這個傳統觀念背后蘊含著對于長壽的敬重,也是對于老年人的尊重。過壽不僅僅是在慶祝一個人的生辰,更是表達對于過壽人的美好祝福和敬意。
2、年過九十,不過大壽
九十歲的人,已經屬于高壽了。
俗話說“月盈則虧,水滿則溢”,在我國講究物極必反,“九九”在老人眼里是極數了,這個時候要低調,所以不宜慶祝,不然容易折損壽命。
而且,人到九十,身體已經十分衰弱,行動遲緩,如果這個時候還要舉辦宴席,對老人反而是一種負擔,對身體也不友好。所以這個時候,還不如讓老人多點休養。
二、七十三和八十四歲不過壽
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
在我國民間,對七十三和八十四,是非常忌諱的,認為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是兩個非常不吉利的“坎”,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年紀,所以這兩個年紀也是十分忌諱過壽的。
為什么對這兩個歲數非常忌諱呢?我國素來深受傳統儒家文化影響,而據記載,孔子和孟子兩位圣人去世的年齡分別是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人們認為連圣人都無法過去的年齡坎,對普通人來說更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此,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歲數也成為了人生的兩道坎。
所以,人們到了七十三歲和八十四歲時,別人問及年齡時都要避諱,一般說七十四,八十五了,會直接跳過七十三、八十四。
三、父母健在,不過大壽
俗話說:“上有老人不做壽,下無子孫不賀喜”。
父母在世,無論你是多大年齡,你也是孩子。而且,孩子的生日就是母親的苦難日,父母還健在,自然不能大擺宴席慶祝。要慶祝,也只能像孩子一樣過生日。否則,就是不孝,會搶走父母的“福氣”。
在我國民間有種說法,父母健在,自己大擺壽宴就是在催著父母去世,這是大不孝。
所以說“壽有三不過,后代福氣多”,還是很有道理的。六十歲之前不過是因為那根本算不得大壽,九十歲之后不過也是因為老人不宜折騰。七十三、八十四不過大壽,是對圣賢的敬意。父母健在不過大壽,是對父母的孝心。
百善孝為先,我國歷來重視孝道。愿所有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