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沐心、江左梅娘 今年的春晚小品《開不了口》,百分百地還原了具有濃烈中國特色的父愛,那就是:哪怕孩子特別優秀,哪怕心里對他揣滿了愛意,但當父親的,就是開不了口夸獎孩子。 小品里,父親對著外人,把孩子夸成了花,滿意得不得了。可一旦孩子出現,立馬就變成了指責,不是指責孩子磨嘰,就是指責他亂花錢。 觀察我們身邊的父親們,對子女們的態度也如出一轍:平時相處那是沉默到底,只要一開口,那不是指責,就是批評。 在這樣的言傳身教下,孩子和父親之間仿佛有一道屏障,即使孩子想給父親送禮物,也是別別扭扭,開不了口。 為什么中國的父親們總是開不了口呢? 01看透了他們為何指責的真相,我們能做些什么呢?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曾經也很怪這樣的父親? 你希望你能和他好好地說會兒話,期待他對你的優秀表現能夠豎起大拇指,可是你似乎永遠都得不到想要的回應。 于是你會生氣,會試圖說服他,會努力想要改變他,想讓他跟上時代,可是你會徒勞無功的。 我們父輩一代因為生存難題,或許沒時間沒精力去關注感情;或許他們總擔心我們驕傲,希望我們學會低調做人;或許他們秉承著“打是親,罵是愛”的樸素的情感觀;或許他們覺得父親就該是這樣子的,他們要維持住他們的威嚴。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說:“中國家長往往在意孩子的失敗點,在意他不如別人的地方,卻沒有在意他在哪些地方做得比原來更好。” 說得很在理。 我曾經在成人之后,問過我的父親:“為什么我已經做得如此好了,卻還是換不來你的一句好?” 他嚴肅地對我說:“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好哪有頂點?你有一點好就知足了?” 我當時就語塞,不是我說不過他,而是明白了,說得再多也是無益。 因為他對我的打壓源于他的認知,而他的認知已經形成了,在他的認知里,唯有打壓式的教育,漠視我的進步與努力,才能夠讓我不自滿,不斷向前,我還和他理論什么呢? 他聽不進去的。 父親對待我們的方式,有著我們難以理解的歷史、文化和傳統、個性的根源,是這些根源構成了他堅不可摧的認知,這都是很難被撼動的,所以,不要試圖去救贖你的父親,去改變他們的認知,我們唯一能做的努力就是:努力改變我們自己。 小品中的父親在兒子出門前,終于把夸獎兒子優秀的話說出了口,是因為什么? 因為兒子的行動。 我們不傻,我們早就成年,我們已經感受到了他們藏在指責背后的愛,與其去講道理,不如采取行動。 當我們用我們嶄新的,直接的,屬于我們的方式向他們表達出了愛,他們也就變柔軟了。 他們看到了,也感受到了:原來直接表達愛,心情是那么的暢快,原來,不指責的親子之間的互動竟會這么的和諧美好,于是,他們就真的改變了!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我覺得,愛也是。 02作為想要得到愛的父親,他們又能做什么呢?看春晚的時候,父親也是和我一起看的,看到《開不了口》的時候,他竟然也淚眼婆娑。 我想,這個小品應該也戳中了他的心吧,讓他也有了很多的反思。 過年時候,是我們和父母的距離最近的時候,然而,闔家團圓并不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很開心。 對已經到了中年的我們來說,我們自己已經是為人父母,然而我們的父母還依然把我們當孩子。 尤其是我的父親,他總會讓我飽嘗到一種中國特色的父愛,那就是:不表揚,盡指責,他的愛,總是藏在說教和指責里。 就像我現在,好不容易過年休息幾天,前幾天我早起,他說我假積極,我晚起,他說我太懶了,我做了一道拿手菜,我的大寶二寶贊不絕口,我的父親卻只是一味地悶頭吃,我問他:“爸,這菜好吃嗎?”結果他說:“鹽大了!” 我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前也不是,后也不是。 我多么希望,我的父親能夠適度積極一點兒地待我,最好實事求是一點兒,如果夸我怕我驕傲,那至少也別貶我吧! 可是生活中,有多少父親,對待孩子的優秀,總是開不了口?我們只要和他在一起,總是如坐針氈? 到了我們這一代,物質生活已經得到滿足,對精神的需求驟增,我們需要來自父母的肯定與支持,這是非常重要的情緒價值。 當我們了解了父母那一代人這么做的根源,我呼吁更多的子女,努力主動表達愛,期待能夠得到父親的回應,然而,好的愛,都是雙向奔赴的,我也很想對父親們說: “當我們老了,社交圈子變窄,生活空虛,再沉默和指責下去,只會把獨立的成年孩子越推越遠,會讓自己更加孤獨。” 那迫于形勢,也迫于真的愛孩子,咱就只能想盡辦法,主動突破舒適區,去邁出那艱難卻又可貴的第一步吧。 人的可塑性很強,邁出第一步,那接下來的第二步和無數步,就容易得多。 心理學家叢飛從曾說:
我大膽做個猜測,如果孩子將來成為一名父親后,也會把和父親的相處模式,延續到與下一代的相處中。 這就是代際關系,一代一代重復著同樣的相處模式,很難改變。 如果我們想長長久久地擁有“父慈子孝”的和諧關系,那我們身為父親的改變就責無旁貸。 小品中,父親在確認孩子在給他禮物之后,終于也說出了夸贊,那接下來的父子關系升溫,指日可待。 希望看到這個小品的家人們都能有所感觸和行動,畢竟和諧而親密的家庭氛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夢寐以求的。 03梅娘說哲學家詹姆士說:
是的,被肯定會讓孩子覺得那就是被愛,而一個真正被真愛過的孩子,實在是具備了太多的自信與勇氣了。 我們進入成年應該也能夠明白:自信和勇氣,對一個人成長實在是太重要了! 所以,那些從小被正確肯定和贊美的孩子,往往并不會真的長成容易驕傲和自滿的孩子,相反他們自信、豁達、耐挫力極高,反彈力極強,他們往往能夠成為人生中的成功者。 想到一個男讀者的留言: 我兒子從小學一直到考研考博,經歷過的考試數不勝數。但是,在他失利的時候,我永遠只給予鼓勵,從不責備他;而他一路順風,飄飄然的時候,我一定會在他旁邊敲敲小木魚,給他撒一點點“冷水”。 孩子一路走來,有笑聲也有淚水,我始終陪伴著孩子,傾聽他的心聲,傾聽他的委屈,分享他的快樂。 兒子讀書22年間,我和兒子成了最好的朋友,我們之間無話不談,我們之間同喜同樂,這感覺真好! 這個男讀者真的是一個很有智慧的父親。 人在得意時,的確要給些敲打,但在失意時,再去打擊,那可能會是壓死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萬萬不能這么做。 小品中父親的改變,非常容易,現實中其實很難。 對孩子來說,遭遇嚴重的指責型父母,真的是一場災難。 那作為孩子,我們究竟該怎么辦? 其實除了用行動,去帶動父母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是,要給自己內心的小孩,找到一個會肯定與贊美你的內在的父母。 心理師黃仕明說:
深以為然,我們雖然是父母所生,但是我們自從被生出來之后,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有自己的身體、手腳和獨立的頭腦,在獨立生存能力越來越強了之后,我們就可以離開自己的父母,獨自去謀生活了。 所以,如果你已經有了經濟上獨立的能力,那么就一定要在情感上獨立,給自己找一個內在的父母。 當你做了一件很厲害的事情,沒有被父母肯定的時候,你可以讓你的內在父母對自己說:“你真棒,孩子!” 當你平白無故被父母無端指責的時候,你可以讓你的內在父母對自己說:“孩子,你沒錯,放輕松!” 當你面對父母的故意刁難和惡意詆毀時,你可以很情緒穩定地對自己說:“我根本沒有你們說得那么不堪,我要堅持做我自己!” 親愛的,你要活成一道光,一道可以為自己點亮的光,不怨懟父母,也不要為父母左右,那你才能夠真正活出屬于自己的人生! 共勉! 看完文章順手右下角點『贊』或『在看』,把梅娘說設為『星標』,就可以每晚準時與我們見面了~梅娘在此表示感謝! END "梅娘說"長期接受讀者傾訴, 傾訴內容默認同意作為寫作素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