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立身行事注重的是“我應當”,而人們往往傾向于選擇“我愿意”。 對此你有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讀讀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1.分清幾元,抓住關鍵詞: 二元,“我應當”與“我愿意”。 “我應當”,是社會外在對人的要求,以及自己根據理性,分析現實,做出的判斷。 “我愿意”,是自我的情感傾向,依據感性,對自己的行為動機做出的闡釋。 2.厘清關系,辯證思考: 并列關系:在一些情況下,“我愿意”與“我應當”可以并存。 矛盾關系:“我應當”與“我愿意”有時會有矛盾,理性與感性沖突,個人內在需求與社會外在規范發生矛盾。這時,應該遵從理性。 遞進關系:“我愿意”是“我應當”的基礎,沒有“我愿意”的支撐,“我應當”就缺乏動力,甚至不能實現;“我應當”是“我愿意”的升華,社會運行,個體的發展,都需要以“我應當”為規范。人的成熟在于從“我愿意”走向“我應當”。 當然,也可以把“我愿意”當成是“我應當”的升華,即將應作該做之事,變成想做要做之事,內在情感認同“我應當”,外在行為體現“我應當”。這時,“我應當”就成了“我愿意”。 3.深度思考,理論拓展: 成就動機理論。成就動機理論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成就動機。成就動機是指個體追求在任務上獲得成功和成就感的動機。成就動機的特點是追求挑戰性的工作,對于成功和失敗敏感,具有自我激勵的能力。成就動機的人往往具有較高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效能感,對于自己的能力有較高的信心和期望。這種類型的動機在職業生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為它能夠促使人們不斷學習和發展,追求更高的工作成就和滿足感。 第二種類型是權力動機。權力動機是指個體追求控制和影響他人的動機。這種類型的動機表現為追求領導地位和影響力,追求權力和控制他人的行為和決策。權力動機的人往往具有較高的自我中心和競爭意識,對于自己的地位和權力有較強的追求和期望。這種類型的動機在職業生涯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為它能夠促使人們在組織中擔任領導角色,影響組織的決策和發展。 第三種類型是關系動機。關系動機是指個體追求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和友好關系的動機。這種類型的動機表現為追求和諧和融洽的人際關系,關注他人的需求和感受。關系動機的人往往具有較高的社交能力和同理心,能夠與他人建立深入的人際關系。這種類型的動機在職業生涯中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因為它能夠促使人們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合作性。 【范文】 理性為引,行應當之事 西工大附中 高三文1班 謝芷歆 立身行事,“我應當”是準則,而更多人遵從愿望,把“我愿意”當作指南。“應當”與“愿意”之間,人們有時會動搖、矛盾,我們究竟應當如何選擇? “應當”,代表一種責任、一份義務,是人在理性指導下賦予自身的準確定位。它使我們的生活免于偏航。拿起手機,理智告訴我們,我應當自律學習。與父母沖突,我們極力控制自己,收回傷人的言語……這樣的理智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每個角落,指導正確方向。 “愿意”,代表一種情感、一種欲望,它的作用是雙面的,時而讓我們昂首闊步向前,時而使生活偏離航向。如果僅僅以“我愿意”為原則指導生活,我們就將陷入完全的放縱與墮落中,隨波逐流,失去對自身的控制。 立身行事之準則,在于以“我應當”控制“我愿意”,保持理性,時時自制。 康德出名的日常作息表,讓我們感嘆其生活之自律。能寫出《純粹理性批判》的人,在實踐中也用嚴格的理性指導自己生活。大至為國為民,有一個文科夢的錢偉長面對民族危亡,意識到他“應當”投身于物理事業。“責任”一詞重于泰山,并非人人都可擔當,更非人人愿意擔當。拋卻責任,不想“應當”,是極容易的事。唯有用“我應當”的理智控制“我愿意”的欲望,用“我應當”的責任超越“我愿意”的迷離,我們才不至于“以形為心役”,才不至于成為隨波逐流的奴隸,才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 立身行事之法寶,在于用“我愿意”輔助“我應當”。 “應當”與“愿意”,并不完全對立。柏拉圖崇尚的“哲學家”式精神,強調發自內心認同“我應當”,即“我應當”正是“我愿意”。當今,國家提倡青年學生將個人選擇與國家事業統一,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價值,就體現了這個道理。當我們面對應當與愿意的猶疑時,這樣做可以實現自洽,不必陷于責任與欲望割裂的痛苦,這也就是“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要義之一。 以“我應當”為根本準則,追求生活之理性、人生之自制;恰當地控制、運用“我愿意”,以認同責任,實現自洽。此即立身行事之道。 以“愿意”之心做“應當”之事 西工大附中 高三文1班 闞欣然 人既是自我的個體,又是社會的組成部分,于是常常面對人生中的兩難抉擇——我應當還是我愿意?依我之見,愿意與應當之間并沒有不可跨越的鴻溝,唯有在二者中找到對立統一的平衡點,方能將個人意志與外在價值標準統一起來,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 “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我應當”與“我愿意”并不是根本對立的,需要我們將二者統一起來。 “我應當”是一種價值標準,來自社會普適價值的約束,也來自道德規范等約定俗成的規矩,體現人社會性的一面。“我愿意”則是一種主觀的需求,來自個人喜好,利益以及自我定義的價值,展現人之為人“自我”的一面。當選擇所帶來的結果使自身利益與社會利益沖突時,便產生了兩難境遇。然而,要緩解這樣的矛盾,我們要試著將“我愿意”賦予“我應當”之中。正如錢學森、薛其坤等科研人才的毅然回國,在艱難環境中“身當報國不辭苦,一片赤心耀日月”的英勇奮戰。人們大可以在“我應當”帶來的社會價值中體會奉獻、付出的快樂,此時,樂在“應當”之中,也變成了“愿意。” “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我們若實在無法義利得兼則應選擇“我應當”之事。 做“我應當”之事已然刻在了是國家社會對個人的要求,也是有識有志之士的而自覺選擇。從“天下未定,何以家為”的鏗鏘誓言,到“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的抉擇,到“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誠摯傾訴,彰顯的真是民族精神中的勇毅擔當。正是這樣的“應當”摒棄虧個人一己私利,將家國大事放于首位,才匯成了無數股難涼的熱血,推動中華民永續生存。到了疫情這樣的災難時刻,年輕的女性醫務人員也勇斷長發,將“我應當”化作一聲聲“我愿意”的誓言,奔赴抗疫一線。沒有什么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我們也應在大義面前,主動做那個負重之人。 揆諸當下,極端的”我應當”與“我愿意”應被調整、平衡。人既不應在眾人皆說“你應當”時完全喪失個人本心,異化為社會機器中的那顆螺絲釘。也不應在激烈競爭中做那個尸位素餐的躺平者。學生鐘芳蓉被網友批評為“白瞎高分”,但還是義無反顧選擇了自己熱愛的歷史專業,這是不被外界苛求阻斷內心向往的體現。我們要做的就是努力使應盡本分與個人意愿結合起來,調動主觀能動性的同時也盡到相應責任。只想躺平坐享其成者或自我犧牲式的“莽夫”都不宜提倡。 我們青年當如朝日,如春光,如新葉之萌動,如新刃發于硎,持一顆“我意愿”之心做“我應當”之事,在個人意愿與社會責任的統一中,實現自身價值。 愿為應為之事,至于成立之身 西工大附中 高三文1班 陳榮和 小時候我們青澀懵懂,幻想世界都應圍繞我們的“愿意”來轉;長大了,才知道擔負責任與社會要求,遵循“應當”的指引,用承擔責任的方式融入世界,與他人相連。轉變固然不易,沖突也帶來新的思考,啟迪我們通向成立之身。 良好準則指引下,做應當之事,方脫離“唯我”之稚嫩。青少年在成長中,逐步接受社會道德、思想、法律的教化和指引,行為有了準繩,為成長邁出了一大步。一切“唯我”的稚嫩想法逐漸在實踐中淡沒,而“三觀”態度則于此過程中漸趨形成。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們應自覺遵循良好的社會準則,讓自己心中自顧自大的一面得到克服。盧梭少時風流后又行竊,唯己享樂至上,然在倫理教化之下深刻懺悔,得人寬容。反之,我們若終日“嚴以待人,寬以律己”,以休息為躺平之借口,以開玩笑為中傷他人之辯護,必然只停在自我中心主義而成為“巨嬰”。因此,“我應當”助力成長起步。 社會異化束縛下,做愿意之事,方解放迷失中自我。當下社會,物欲橫流,爭名奪利,隨著成長,社會異化與束縛也開始阻撓我們身心。當條條框框壓迫人性時,則須捫心自問:心之所向,究竟為何?迷失在社會的消極要求上,譬如“應當”的阿諛奉承、茍且妥協、巧言令色。只有遵從自己心愿才能出淤泥而不染,保證自身自我個性的獨立與自由。不愿同流合污,便盡力獨善其身;不愿內卷而死,便私下拓展眼界。可見。社會讓我們“應當”做之事,還需慧眼甄別,擇善而從;其不善者雖難改之,但了卻公事后還可“此心吾與白鷗盟”。 愿意做真正之當做之事,方至個人與社會的統一。走過成長之路。有服從也有反抗,有迷失也有覺醒,到底何去何從,走向何方?依我之見,真心愿為真正應為之事,才是真正成熟。真正成立之身。“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當初心與使命同化,理想與現實熔鑄,平凡如我們青年也能創造偉大。少年周恩來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展現拳拳摯心,更展現家國擔當。青年開普勒立志探索行星軌道之秘,不僅見才氣,更見眼界。故言,惟有愿為應為之事者才真正成熟,真正成為一個“人”。 回望往昔成長之路,從一味“我愿意”到一味“我應當”,再到悵惘與反抗,滄桑中至于成立,至于今日。惟有將應為者內化于心,愿為者外化于行,才能在未來譜寫新的人生華章! 超自我私念之狹隘,行大道以立身濟世 西工大附中 高三文1班 張亦萌 當人類從封建禮教與神明威壓前站起匍匐的身體,人的意志被高高揚起,“我愿意”成為人類選擇的口號;然而不可否認,這世間存在著比個人私念更為高格的追求,即“我應當”,成為人類社會成就自我又彼此制約的立身處事原則。在“我應”與“我愿”間的平衡抉擇,將鑄成我們一生的浩蕩之路。 正視“我愿”,方可逐“我應”之大道。正如哲學家所言的自我、本我與超我的理論,人不可能脫離原始的本我而存在,因此人的欲望終究與我們伴生。只有正確認識“我愿意”,背后人的本性,我們才能更好地用自我與超我、用道德理性去審視和約束卑下的劣根的同時,不傷害合理的人性。若一味排斥“我愿”,其結果便會有諸如宋明張揚“存天理、滅人欲”偽道學,不僅不能抵達圣人之境,反而更加敗壞了人性中真純善良。“唯敢于直視、勇于直面,方能去打破、去創造。”承認自我私念的存在,才能正視、追求“我應當”之大道。 審視“我應當”,理性規劃“我愿意”之途。“我愿意”中固然有卑劣的存在,但其更多地指向一種對自我人生意義的追求叩問。“你生來的使命便是成為你自己。”康德也曾說,真正的理性在于獨立運用理性。不假思索地背負“我應當”恰恰是不理性的體現。諾貝爾獎得主格麗克堅決反抗父母加諸她的應然選項,以細膩之筆譜寫了人類最幽微情感的詩篇;悉達多本應繼承王位,卻毅然出走遍歷疾苦,終成佛成圣。許多“我應當”的教條規訓等待勇敢者的打破。翻開歷史的書頁,不正是愿獻身真理的科學家打破謬誤?不正是愿救天下生靈的志士奮起拯之打破壓迫?故而,對理應之事須多審慎,以就理性之途。 以高度生命自覺,熔“我愿意”“我應當”于一爐。當“我愿意”與“我應當”相互割裂時,人會陷入無限痛苦。而當“愿意”與“應當”融為一體時,志之所趨,無遠弗屆,便沒什么能將我們擊潰。而這需要一種高度的生命自覺。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夫子,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張載,再到“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周樹人,他們以家國為念,燃燒自己。家國是他“應當”,黎民是“應當”,而他們也愿為此付諸一生。責任擔當與心心念念早已水乳交融,不可分割。這便是將個體的愿望與時代的期冀相互纏繞,擺脫個人狹隘,與“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所同頻共振。 揆諸當下,面對紛紜的時代,吾輩既需有理性的思考,審慎規劃“我愿意”;亦需與時代共舞的熱忱以“我應當”奔赴理想,共給時代華彩,共譜時代華章。 遵合理意愿 擔應當之責 西工大附中 高三文1班 劉曦雷 立身行事,人人應擔負起應當的責任。然而,“應當”并不總是愉快的,過程中也許要做出自我犧牲,違背內心意愿。所以人們往往傾向于“我愿意”,顯得更為輕松、美好。其實,二者不完全矛盾,我們立身行事,應以“應當”為先,不可為所欲為,在此基礎上兼顧內心意愿。 恪守正道,承應有擔當,不可任性妄為。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應當”是享受權利是時須履行的義務,是人遵守最基本的行為道德規范,是人在群體、社會中的使命自覺。社會的發展呼喚人們注重“我應當”。試想,若人人只行自己愿做之事,怎會有火場中的消防隊員逆人群而行?又怎會有醫護人員奔赴疫情前線救治病患?難道他們不懂得珍惜自身安全?難道他們家中無親人殷切掛念?但正是在權衡之下,他們還是選擇了“我應當”,犧牲個人利益,換取更多人的明天。日常生活中,“我應當”如自我約束,減少耽溺于聲色犬馬的危害。 自在自為,從內心意愿,不放舍棄所愿之事。 在承應有擔當的基礎上,我們也應聆聽內心的聲音,畢竟“愿意”是恒久的內驅力。承應當之責,不代表忽視個人意愿,如果一切“我應當”都以違背內心、侵占個人為前提,終無人擔此責任。“如果不快樂,那么寫小說的意義便不復存在。”正因村上春樹遵內心意愿,堅守熱愛,才創造出優秀的文學作品。只考慮應當,而置愿意于不顧,難免喪失自我,甚至異化自我,錯失生命精彩。 愿擔應當之責,二者并不矛盾,將“我愿意”融入“我應當”。 我們也許困惑于應當與愿意的取舍,其實,二者并非非此即彼的選擇。至高的境界,應如“從心所欲,不逾矩”,此時的“我應當”已內化為內心的準則,自愿地行有應有之義。將二者統一,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將心比心的意愿指導人們應有的行動;如葉嘉瑩以熱愛為事業,擔起了傳承古詩詞文化的應擔之責,也以自己的熱愛喚起更多人的熱愛,將文明薪火相傳。 立身行事,以“我應當”為先,克制為所欲為,卻不放棄“我愿意”的選擇,以意愿融入應當,行應有之義,方能行穩致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