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清明節(jié)。從家出發(fā),來到先輩的墳前。 “墳”亦稱之為“冢”。漢民族的語言真是玄妙,“家”和“冢”,字形相似,筆畫相同,只是把上面的一點挪到了下面,就完成了從生到死的蛻變。 這一點究竟代表什么?它的移位又象征了什么? 這一點是生命之火,在上為明,在下為滅。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但是生命之火熄滅了,再也不能重燃。這是生命的無奈,也是生命的價值所在。我們啼哭著來到這個世界,又在親人的哭聲中離去。家是生命開始的源頭,冢是生命終結的歸宿。從“家”到“冢”,就是完完整整的一段人生。 這一點是人倫之脈,在上為續(xù),在下為斷。血緣、親情讓人們聚在一起,相親相愛,患難與共,成了一家人。不管你走到哪里,人倫的紐帶總是把大家牢牢地牽系在一起。天涯亦不過咫尺,而生命的消逝卻把人們強行分開,陰陽永隔,再難相見。親情被這一層冷漠的黃土硬生生地埋在了底下。想起詩人余光中的詩句:“……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這一點是名利之心,在上為有,在下為無。“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生于世,衣食二字。豐衣足食而后講禮修文,有余力則可進一步治國平天下,為國為民,造福一方——這是為人之正道,無可厚非;但偏偏有些人,將這一點想歪了,追虛浮之名逐無義之利無所不用其極。及至有朝一日東窗事發(fā),大限臨頭,悔之晚矣!其實“冢”字已經(jīng)告訴我們,當魂歸西土后,財富功名也沒于黃泉,《紅樓夢》中的跛足道人唱得好: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 “家”是心靈的綠洲,是生命的棲息地;“冢”是亡者的后花園,生者的追思地。祭拜歸來,又經(jīng)過墓地附近的那棵元代的老樟樹。700多個春秋,寒來暑往,樹下的人換了一茬又一茬,而它一直蓊郁蒼翠,生機勃勃,閱盡多少人世滄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