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優質文章、名老中醫免費直播、中醫臨床驗案、書方藥學習庫,盡在“甘草學園”——純粹、專業、平等、開放的中醫學習交流社區,與中醫同道共成長。 文章來源:甘草學園 原文鏈接: 作者:邸若虹、李永健 南北朝陳延之的《小品方》是我國醫學史上極具影響的一部方書。書中不僅擷錄了前代所傳下來的有效經方,還廣泛收集了許多民間驗方,并在繼承前賢的基礎上敢于創新。 《小品方》既有重要的史學價值,又具有較強的臨床實用性,故被歷代醫家所推崇。在唐代,《小品方》與《傷寒雜病論》并列,為政府規定的醫家必讀之書,足證其學術價值之高。 然而,《小品方》原書于宋代亡佚,其內容散見于后世許多醫書中。因此,其學術思想長期沒有得到系統梳理,書中所載諸多有價值的方藥也未受到足夠重視。筆者僅從《小品方》中治療胎漏、胎動不安的8首方劑入手,淺疏其義,拋磚引玉。 治胎漏方一小豆散原文謂:“治妊娠數月日,猶經水時時來者,名曰漏胞;苦因房室勞有所去,名曰傷胎,視說要知如此,小豆散治數傷胎將用之方。赤小豆五升,濕地種之令生芽,千之。右一物,下篩,懷身數月日,經水尚來,以溫酒服方寸匕,日三,得效便停。” 文中提及“漏胞”、“傷胎”兩個病名。“漏胞”是從癥狀而言,指妊娠期陰道少量出血,時斷時續,相當于現在的胎漏、胞漏、漏胎,主要病因病機有腎虛、血熱、氣血虧虛以及跌仆傷胎等。 “傷胎”則強調病因,指孕后房室不節,損傷腎氣,傷及胎元,而成胎漏。可見,“傷胎“是“漏胞”的一種情況。《小品方》首次明確指出,妊娠期房室不節可導致胎漏,并以小豆散“療數傷胎”。 方中僅有赤小豆和酒兩味藥,其中赤小豆的用法與《金匱要略》(以下簡稱《金匱》)赤小豆當歸散相似,即令赤小豆生芽,曬干,研末使用。赤小豆當歸散在《金匱》中出現2次:一是用于治療狐惑釀膿之癥,取其清熱解毒排膿之功;一是用于治療濕熱便血,取其清熱利濕,活血止血之功。 赤小豆功效為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健脾和血,據此推測,赤小豆芽的功用可能與之類似。因該藥現今臨床中已多不使用,其功用也常被忽視,后世相關論述也不多見,其應用價值有待進一步研究。 胎漏僅時有少量下血,而無腰酸腹痛之癥,較胎動不安病情輕,故僅用赤小豆芽一味,溫酒送服,以促藥力,共奏清熱和血,健脾止血之功。 治胎動不安方膠艾湯 原文謂:“膠艾湯,治損動母,去血腹痛方。膠一斤,炙艾葉一莒,右二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本方與《金匱》中治療胞阻的膠艾湯不僅方名相同,且所治病癥相似。 兩者均以“去血”、“腹痛”為主要癥狀表現,其病機為沖任虛損、陰血下漏,不能入胞養胎。但兩首膠艾湯藥物組成不同。《金匱》膠艾湯由四物湯加阿膠、艾葉、甘草以及清酒組成,既可養血又能止血安胎。 本方僅有阿膠、艾葉兩味藥,可稱之為簡化的膠艾湯。其中阿膠補血止血艾葉溫經止血,兩藥均為安胎止漏的要藥,藥精而效專。 苧根湯 原文謂:“苧根湯,治勞損動胎,腹痛去血,胎動向下方。苧根、干地黃各二兩,當歸、芍藥、阿膠炙、甘草炙各一兩,右六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膠烊,分三服。忌海藻、菘菜、蕪荑。" 本條原文較膠艾湯證增加“胎動向下方"一癥,說明患者腰腹墜脹作痛的癥狀較重。方中苧麻根清熱安胎,涼血止血;古方中干地黃即今之生地黃,有補血養明之功;苧麻根常與生地黃、阿膠配伍應用,善治懷胎蘊熱,胎動不安;當歸、芍藥養血柔肝,肝脾同治;甘草調和諸藥。 全方共奏清熱養血安胎之效。以方測證,本證病機為血分有熱,血海不固。臨床癥狀還可見下血色鮮紅,或伴有五心煩熱,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舌質紅,脈滑數或弦滑等。 安胎當歸湯 原文謂:“治妊娠五月日,舉動驚愕,動胎不安,下在小腹……小便疼,下血,安胎當歸湯方。當歸、阿膠炙、芎穹、人參各一兩,大棗十二枚,擘,艾一虎口,右六味切,以酒、水各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內膠令烊,分三服,腹中當小便緩瘥也。" 妊娠五月左右,胎元本應牢固,但勞力過度,舉動閃挫仍可損傷沖任;或者因精血下行養胎,而導致氣,血不足,心膽氣虛,易受驚嚇。驚恐傷腎,胎系于腎,腰為腎之府,故癥見小便疼痛,陰道下血,本證病機為沖任虛損,氣血虧虛。藥物組成在膠艾湯基礎上加當歸、川芎、人參、大棗補氣養血,和血安胎,并以酒、水各三升共同煎煮,以促藥力。 安胎止痛湯 原文謂:“治妊娠重下,痛引腰背,安胎止痛湯方。當歸、阿膠炙、干地黃、黃連、芍藥各一兩,雞子一枚,秫米一升,右七味,切,以水七升,攪雞子令相得,煮秫米令如蟹目沸,去滓,內諸藥,者取三升,分四服。忌關荑。" 少腹墜脹疼痛,腰背酸痛是本證的主要癥狀表現。方中當歸、阿膠、生地黃止血活血、補腎養血;黃連、芍藥除邪熱、斂陰氣;雞子可滋陰潤燥、養血清熱;秣米和胃健脾,善治陽盛陰虛之不寐。 縱觀全方,諸藥共奏滋陰養血清熱之功。本方適用于陰血不足,虛火內動,心腎不交之胎動不安,上清心火,下滋腎水,使水升火降,心腎交通,則血有所養,沖任健固,胎安痛止。 本湯方與仲景的黃連阿膠湯在藥物組成方面相似,前者較后者增加了當歸、生地黃、秫米三味藥。黃連阿膠湯中只用雞子黃,本湯方則用整個雞子,取其清熱潤養之功。 本湯方清熱之力較黃連阿膠湯弱,只用一味黃連,而未用黃苓,且黃連用量亦較輕。蓋因黃連阿膠湯主治少陰熱化證,為滋陰和陽之劑,黃連為其主藥,用量較重;而本湯方側重于養血固沖,兼清虛火,故所用之藥亦較平和。 安胎寄牛湯 原文謂:“安胎寄生湯,治流下方。桑寄生五分,白術五分,茯苓四分,甘草十分,炙,右四味,切,以水五升,煮取升半,分三服。若人壯者,可加萬藥八分,足水二升。若胎不安,腹痛端然有所見,加干姜四分,即安。忌海藻、菘菜、酢物、桃李、雀肉等。" 從方中所用藥物可以推測本證病機為肝腎虧虛,沖任不固。方中主藥桑寄生補益肝腎,養血安胎。《本草求真》云:“桑寄生,號為補腎補血要劑..…故凡內而腰痛、筋骨篤疾、胎墮,外而金瘡、肌膚風濕,何一不借此以為主治平?" 后世所創制的安胎名方壽胎丸,(《醫學夷中參西錄》)即用桑寄生、菟絲子、續斷等補益肝腎之品治療滑胎,沿用至今。白術、茯苓、炙甘草益氣健脾化濕,脾氣旺盛,氣血生化有權,則胎元自有所養。 方后加減法有兩種情況。如果素體較健壯者,可加白芍,和血斂陰,柔肝緩急。反之,若素體本已虛寒,加之肝腎不足,則應慎用苦酸性寒的白芍,恐損其脾胃之氣。如果中焦虛寒較重,伴有腹痛明顯者,加干姜溫中散寒。 治妊身腹中冷,胎不安方 原文謂:“治妊身腹中冷,胎不安方。甘草、當歸各二兩,干姜三兩,大棗十二枚,凡四物,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中焦虛寒、氣血不足是本證病機,腹中冷痛是主要癥狀表現,可能伴有四肢不溫,胃納減少,大便稀溏等。方中干姜用量最大,辛溫散寒,守而不走,為治療脾胃虛寒的要藥。配伍甘草、當歸、大棗,共奏溫中健脾,補血養血之功。 治母有勞熱,動胎,胎不安,去血,手足煩方 原文謂:“治母有勞熱,動胎,胎不安,去血,手足煩方。生甘竹皮二升,當歸二兩,芎穹一兩,黃芩半兩,凡四物,以水一斗,煮竹皮取六升汁,去滓內煎,取三升,分三服。 “本證為血虛有熱,胎動不安。癥見下血色鮮紅,或腰腹墜脹作痛,伴心煩不安,手足心熱,口干咽燥,大便秘結等。方中主藥生甘竹皮即竹茹,別名甘竹茹,功效為清熱化痰,降逆止嘔,專清胃腑之熱,善治虛煩、煩渴,胃虛嘔逆。《金匱》亦用竹皮大丸治療產后虛熱煩嘔。配伍黃芩,取其清熱安胎;當歸、川芎,養血補肝。 小結在《小品方》成書之前,西晉王叔和的《脈經》中卷八、卷九保存了《金匱》的部分內容,其中“卷九"主要是有關婦產科的內容。《脈經》中所論婦產科的內容主要包括妊娠生理病理、月經病以及雜病[1]。 所論詳于病證的診斷、鑒別診斷,而略于遣方用藥,所載方劑皆沿襲仲景之方。《小品方》是繼《金匱》之后,把有關婦產科病證及方劑編撰成專篇的較早著作。《小品方·卷第七》專論婦人病諸方,包含5部分內容:“治女子眾病諸方”、“治婦人無兒諸方"(待考)、“治妊胎諸方”、“治產后諸方"、“治嫗人諸血崩滯下宿疾諸方"。 所涉及的病證有20余種,共載方80余首,內容較《金匱》、《脈經》更加豐富。例如,《金匱》中僅載有1首治療胞阻的膠艾湯,而《小品方》中有8首方治療胎漏、胎動不安,且每首方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治病證各有不同。 如小豆散治療數傷胎;膠艾湯調補沖任,治療沖任脈虛,陰血下漏之證;安胎當歸湯補氣養血,治療氣血虧虛,沖任虛損之證;安胎寄生湯補腎健脾固沖,治療肝腎虧虛之胎動不安;還有治療中焦虛寒,胎動不安的專方。 清熱安胎的方劑有3首,但功效也各有側重。苧根湯清熱養血,疏肝健脾;安胎止痛湯長于滋明養血,交通心腎;還有一方治療母有勞熱,手足心煩,側重于清熱除煩安胎。 雖然治療胎動不安的各方功效側重不同,但針對妊娠后氣血不足、脾胃慮弱的病理特點,健脾養血固沖始終貫穿于其中,是《小品方》治療胎動不安的特色之一。上述諸方對后世影響很大,方中所用安胎藥物,如苧麻根、桑寄生、黃芩、白術、當歸、阿膠、艾葉、竹茹等沿用至今。 I 文章聲明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于下方,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文中方藥僅供參考,請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辨證用藥,切勿擅自試藥!本文僅供學習用,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1]邸若虹,呂春華,袁久林,等.《脈經》中婦產科學術特點[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1(5):23 I 原創聲明 本文為甘草學園論壇醫生原創,未經作者授權,嚴禁轉載; 授權后轉載請注明:來源甘草學園公眾號、作者姓名; 文中方藥僅供參考,請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辨證用藥,切勿擅自試藥! I 甘草醫生聲明 本文僅供學習用,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 我們尊重原創,若您轉載本文,請注明:來源甘草學園公眾號、作者姓名。 若因版權糾紛、擅自試藥等引發問題,后果自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