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拳”是極稀有的華夏傳統拳種,一直以來“清拳”在中國武術界有“少林繼美、武當比蹤”之說,他的發源地是距京八十里“氣攝太行半、地辟幽州先”的燕北第一名勝千年古剎“敕建岫云禪寺”,即“潭柘寺”內,一直以來只局限于寺內傳藝,從不外傳。但是“清拳”的“發祥地”卻被中國武術界公認的是河北的寧晉縣,這得從清拳的二十三代傳人李鶴鳴說起。
清拳俗家第一人“快手老鶴”---李鶴鳴
李鶴鳴原名李振鳴,江湖賀號“快手老鶴”,河北寧晉縣劉豐頭村人。生于清光緒六年(1881年)卒于1955年。少時拜“崇善寺”養性大師為師練習“清拳”,養性大師收李振鳴為徒后將其更名為“李鶴鳴”。學成武藝后的李鶴鳴看到晚清的中國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正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百業凋敝,大煙館隨處都是,而手無縛雞之力的國人比比皆是,中國人身衰體弱,華人被稱為“東亞病夫”,這深深的刺痛了李鶴鳴的拳拳愛國之心,于是決定放棄“清拳”只能內傳的門規,他廣收門徒,倡導人們學拳來提高體質,以強國人。
因為清拳的手、眼、身法、步和站樁,清拳小架、清拳刀、短槍等套路非常實用,而且攻守兼備,因此“清拳”一經傳播便廣受歡迎,李鶴鳴廣收門徒,從不收錢,他的弟子與再傳弟子們遍布大江南北,因此李鶴鳴是“清拳”有史以來打破寺廟內“秘傳”而傳到民間的第一人,他對清拳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中國武術界一直以來把李鶴鳴的家鄉河北寧晉縣譽為“清拳”的“發祥”地,所以“清拳”是以寧晉為中心而傳向全國廣泛傳播的。
據史料記載,“清拳”能查到的相關材料最早的是它的第二十一代傳人潭柘寺的萬春、萬光兩位大師。這兩位大師功夫絕妙,飛檐走壁躥房越脊如履平地,絕倫的打法,動手之快有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所以在當時的武林界,把潭柘寺的萬春、萬光看成高不可攀,不理凡事的神人。萬春、萬光兩位大師只傳授“清拳”給養性一人,養性大師為第二十二代傳人。養性戒滿后,重回河北巨鹿的“崇善寺”,養性的兩位師父圓寂后,此時清拳少到全國只有養性大師一人習練的程度。
李振鳴清光緒六年出生于寧晉縣劉豐頭村,他自幼家貧,靠做長工糊口,后來認識了養性大師,拜養性大師為師,他白天給人干活,晚上跑十幾里路到寺廟跟養性師父練功學藝,光基本功和第一趟彈腳就練了三、四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養性大師經多年觀察和考驗,慧眼識人才,認準李振鳴是一個堅心恒志之人,是個練武的好苗子,很可能是清拳今后的繼承人。遂令李振鳴辭退長工活計,到廟內專修“清拳”,正式收為俗家第一個弟子,養性又將李振鳴更名為“李鶴鳴”。
清拳就是“一清二靜”,崇尚淡泊清修,行為內斂,不事張揚,“清靜為基”一清是心無雜念,二靜是在練功是中始終貫徹一個靜字。靜才能神自通,靜才能聚氣斂神。兵以靜為勝,靜才能發現敵之動機,靜才能應敵有法。三是環境靜,要在無人、無聲、無光的環境中練功才能效果最佳。四是清靜莊嚴,練功不許發聲,無橫趟,無斜趟、無滿場跑、架穩功實、功架同練,只有前后奮力踢打、左右閃化。清靜無畏,意、氣、力內外合一。
“清拳”在中國武術界有“少林繼美、武當比蹤”之說,集內外兩家之長。清拳一為拳、二為禪,動以練形,坐以養心。有禪定調身法、內心靜化法、氣斂入骨法、靜修內運法、大力千斤法和睡功調身法等。還有跌打損傷、刀槍紅傷、正骨接骨、推拿急救等內外醫術。李鶴鳴藝成之后主要從事護院保鏢營生,平時除暴安良、打抱不平,當年曾經在北京小柏林寺內懲處了一個淫惡多端的僧人,被一位名叫張寶瑞的先生寫子一篇“李鶴鳴小柏林寺懲淫僧”的事報道出來,一時在北京被傳為佳話。
會友鏢局
他每遇同行有難事,常出手幫忙。冀縣碼頭李會友鏢局“”屢遭搶劫,李鶴鳴屢屢幫助排解。在民國十年前后,“會友鏢局”總掌班邀請李鶴鳴及師弟李奎英接手冀州碼頭李家莊“會友鏢局”,李鶴鳴任總掌班。這個“會友鏢局”是清朝時期中國十大鏢局之一,鏢局創始人宋彥超是河北冀縣人,在道光年間創建鏢局,曾在北京設有分號,當年李鴻章的家宅便是由“會友鏢局”北京分號來看護的。
北京分號專走西北路鏢,時人稱為“北會友”,河北冀縣碼頭李的“會友鏢局”專走南路鏢,時人稱“南會友”。李鶴鳴任鏢局總掌班后,也成為清拳有史以來第一個靠拳腳功夫為生的人,他掌管鏢局十多年從未出現過鏢車、鏢船被劫,鏢師身亡事件。他交手不計其數,從未遇到過對手,而且創造了沒用第二手蠃人的奇跡,真是有其師必有其徒。他從事保鏢行業使他英雄有了用武之地,真正練到了養性大師要求的“殺人如薅草、打人如走路”的境界。
他把清拳彰顯在京、津、直、魯、豫、晉大地的世人面前,使清拳絕處逢生,創造了清拳的鼎盛時期,李鶴鳴在當時全國武林界聲望極高,人稱“李老鶴”,也稱“快手老鶴”、“李鐵腿”等。鏢局的業務從民國二十年以后,生意逐漸蕭條。全國其它鏢局早已停業關門,全國僅剩下會友一家還在勉強維持,直到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會友鏢局”再也維持不下去了,最終解散。
清拳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后,華北危在旦夕,雖然二十九軍在蘆溝橋、豐臺、南苑、廊坊等地奮力抵抗,但孤軍奮戰還是沒有擋住日寇的鐵蹄,日軍很快占領了華北主要城市,當時的情況是人心惶惶,百業凋零。
在“會友鏢局”停業三年多后的1937年八、九月份,突然從邢臺來一藥商到李老鶴家中,要求從固安押運一車貴重藥材回邢臺。李老鶴為難的說:“鏢局停業三年多了,鏢師人手都沒有了怎么給你押運,再說幾年不干了,總有一種不安全和不祥的感覺。”但藥商死說活說:“這是您老的老本行,鏢局開業這么多年,我就信得過您,再說您道上熟,又威名在外,輕車熟路,無論如何請您幫我這一趟忙……”。在藥商死磨硬泡不答應不走的情況下,且藥商又是以前多年的老客戶,況且這次運送的又是治病救人所急需的貴重藥材,李老鶴無奈答應自己親自走一趟。和藥商把一切事宜辦完,約定三天后在固安會面。
三天后,李老鶴來到固安,車已裝好貴重藥品裝在車前的下面,上面的麻袋裝的都是普通中草藥,裝貨有一人多高。老鶴查驗后,約定四日之內在邢臺交貨。第一天出固安進無極縣平安無事。第二天出無極進藁城,走到藁城以東、晉州以西地帶,路遇五個日本鬼子攔住去路。一個當官模樣的鬼子指著車上的貨物,嘰哩咕嚕的不知說些什么,老鶴從麻袋里摳出一把中草藥給他看,還用手比劃著說明是給別人運的貨。當官的搖了搖手,要親自動手檢查。
老鶴剛想阻攔,當官的伸手就打來一耳光,老鶴巧妙的閃開,其余四個鬼子見狀拿著刺刀圍住老鶴便刺,這時老鶴縱身一躍,躍過貨車到了車的左邊,四個鬼子又追過去對著老鶴猛刺,老鶴又躍過藥車到了車的右邊。日本軍官的被老鶴的縱躍輕功驚呆了,四個鬼子又端著刺刀來回追趕,卻始終無法碰到李老鶴,鬼子軍官示意幾個鬼子兵停下來,這個軍官上下打量著老鶴,心想這個中國人的功夫可了不得,又看老鶴笑咪咪的如善佛一般,面無一點懼怕之色。當官的好奇,遂又打手勢讓老鶴再表演一下。
這時老鶴心想:“我的輕功絕技表演的越高,可能越安全”。遂施展絕技,從車尾一躍而起越過貨車到了車的前面,再一躍又回到車尾。崇尚“武士道”精神的這個鬼子軍官喊著“喲嘻喲嘻”伸出大拇指還直點頭,遂打手勢讓他們走。嚇傻了的車夫這時才清醒過來搖鞭趕車。
車走動之后,老鶴又來了一個鏢師上車式,就是從車尾一躍而起,坐到車前右轅,日本兵又是歡呼著高伸大拇指,又是使勁鼓掌喊好。車走遠后,老鶴懸的的心才落地,嘆了一口氣對車夫說:“這鏢局實在無法開下去了”。因為他知道日寇遠比綠林強盜貪婪無恥多了。后來車夫逢人便說“李老鶴輕功絕技威震鬼子兵的故事”,這個故事一直流傳到現在。
“會友鏢局”是全國最后一個停止押鏢的的鏢局,這趟鏢不僅是“會友鏢局”最后一趟押鏢,也是全國能查到押鏢紀錄的最后一次,民國二十六年九月,“會友鏢局”完全停業,鏢局這個行當在中國流傳幾百年后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張寶昌(字敵寒)與海燈法師的合影。
李鶴鳴在直、魯、晉、陜、豫、京、津等地皆有弟子或再傳弟子,“清拳”的傳人中有很多人憑借功夫在抗戰時期,民族危亡的時刻挺身而出,馳騁在英勇殺敵的戰場上。據張寶昌在北京的弟子李德全所著《清拳拳法》一書中講到老師回憶當年是如何走上革命之路的:
1936年到1937年,宋哲元部二十九軍駐軍河北寧晉曹莊(即今大曹莊,回憶錄中說,二十九軍邀請李鶴鳴的徒弟張寶昌(南丁曹村人,清拳二十四代傳人)出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訓練大隊武術教練”。后該部隊開赴盧溝橋與日寇英勇作戰。曾有一名清拳弟子以一人勇斗七個日本兵的英雄事跡。
1938年,八路軍東進縱隊來到寧晉縣,當時報名參加八路軍的清拳弟子有很多,他們活躍在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上與敵展開殊死斗爭。寧晉清拳弟子張夢田在解放戰爭中就立功表現,后來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一次兵相接的戰斗中,他一人刺死了八個敵人,自己也多處受傷,是國家一級殘廢軍人。
新中國成立以后,寧晉清拳二十四代傳人張寶昌在北京推廣清拳,在五十年代受到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接見,從小習武出身的賀龍元帥是武術行家,當時賀龍元帥走到張寶昌的面前,稱贊道:“你可是真功夫哇!”
李鶴鳴的諸多弟子在八十年代相繼加入到了當地的武術協會中去,積極開展全民武術健身活動,促進人民身體健康。北京市武術協會的“清拳研究會”,經常參加武協的各種外事活動,與國際武術訪華團交流表演。
二十五代傳人、李鶴鳴之孫李仝彥(左)與張寶昌弟子溫勝國(右),交流探討清拳武術。
清拳是我國寶貴的歷史傳統非物質文化文化遺產,他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清拳武術起源于北京潭柘寺,但是由其俗家弟子李鶴鳴遍收門徒將這門武術向全國進行傳播,清拳武術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織部分,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它植根于中華大地。為了讓這項歷史文化更好的傳承,大陸澤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了清拳武術研究中心,隨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相信清拳武術這個傳統文化瑰寶,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會得到良好的傳承與發展,走出一條文化自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