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野戰軍是一支英雄輩出的部隊。1947年以抗日戰爭時期的在華中的新四軍大部及其后成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華中野戰軍和山東的八路軍一部及其后成立的山東野戰軍為基礎組建的。 在解放戰爭中,第三野戰軍及其前身華東野戰軍先是揚威萊蕪,繼而孟良崮上全殲整74師,在淮海戰役中更是與劉鄧大軍通力合作,上演了60萬打敗80萬的奇跡。可以說這是一支善打硬仗,善于創造奇跡,擅長打神仙仗的英雄部隊! 48年11月,解放軍進行全國范圍的統編,取消縱隊一級建制改稱為軍。1949年2月9日,華東野戰軍正式改稱第三野戰軍,同年6月,華東野司機關與華東軍區機關合并。那么我們就來看一下,1949年6月以后的第三野戰軍的機關和直屬部隊的授銜情況。 第三野戰軍機關 司令員兼政委陳毅——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時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副司令員第二副政委粟裕——1955年時任解放軍總參謀長兼國防委員會委員的粟裕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將軍銜,在廣大軍事愛好者心目中,粟裕一直是無冕元帥。 第1副政治委員——譚震林,1955年時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兼書記處第二辦公室主任,未授銜。 參謀長張震——張震同志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粟裕同志遭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張震和王必成兩位將軍千方百計要為粟裕平反。但是他們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張震依然不拋棄不放棄,執著地在為恢復老首長的名譽而努力。 直到1995年,張震將軍和劉華清兩位共和國上將,為紀念粟裕大將共同撰文,緬懷粟裕的一生。在文中明確指出,粟裕同志長期受到錯誤的批判,至此,粟裕的冤案被徹底地清洗。張震為了這一天,足足奔走了36年,等待了36年,這一份執著就值得我們為他點贊。 1955年,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副院長的張震將軍被授予了共和國中將軍銜,1988年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校長的張震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政治部主任唐亮——1955年,唐亮在擔任南京軍區政治委員期間,被授予共和國上將軍銜。 副主任鐘期光——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時任南京高等軍事學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司令部 參謀處處長王德——1955年被授予解放軍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1955年起,擔任南京軍區副參謀長。 軍政處長張懷忠—— 1955年大授銜時,以濟南軍區副參謀長的身份被授予開國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少將。 第二局局長胡立教——1955年任財政部黨組委員副部長,同時兼任中央財經干部學校校長,未參與大授銜。 通信局局長曹丹輝——1955年被授予開國少將軍銜。 通聯處處長李景瑞——1955年,以南京軍區通訊處處長的身份,被授予開國少將軍銜。 行政處處長劉瑞,李家益 劉瑞——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大校。 李家益——1953年任24軍第1副軍長兼參謀長,1955年南京軍事學院高級速成系學習。同年被授予共和國開國少將軍銜。 招待處處長滕少峰——目前沒有資料。 政治部 秘書處處長譚肇之——1955年任總參謀部辦公室主任,被授予開國大校軍銜。 組織部部長王文軒,周貫五(后) 王文軒——1955年,王文軒同志在中央軍委總干部部工作,被授予開國少將軍銜。 周貫五——時任浙江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開國中將軍銜。 宣傳部部長陳其五——解放之后調任地方工作未參與授銜,建國后任中共南京市委委員、宣傳部長等職。 保衛部部長龍潛——55年被任命為開國少將,建國后長期擔任政治工作。 聯絡部部長吳憲——1955年擔任杭州市市長,沒有參與55年的大授銜。 軍法處處長唐亮(兼) 總務處處長劉希泌,我們沒有查到他的其他信息。 新華社分社社長康矛召——他是一個優秀的戰地記者,建國后進入外交戰線工作。 后勤司令部 司令員劉瑞龍——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在農業部門工作,沒有被授予軍銜。 政治委員劉瑞龍(兼) 副司令員喻縵云 李厚坤 喻縵云 喻縵云——解放后長期在解放軍后勤部門工作,開國少將軍銜。 李厚坤——在1949年的8月,李厚坤夫婦在赴福建上任的途中,遭到土匪的殺害。 副政治委員謝勝坤——解放后,長期負責后勤,后轉任省軍區政委,大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參謀長伊文——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64年晉升為少將,一直在我軍的后勤部門工作。 政治部主任謝勝坤(兼) 供給部部長胡弼亮——1952年6月起,歷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工程部特種工程局副局長,商業部石油局副局長。 政治委員李芳遠——建國后,長期擔任民政部門,內務部門干部。 衛生部部長李振湘——建國后一直在華東軍區暨南京軍區負責衛生工作,也曾兼任南京市衛生部長,55年被授予開國大校軍銜。 政治委員王仲良——解放后一直在上海工作,曾經擔任上海市監委會副書記。 運輸部部長王公道——1953年離開軍隊,擔任上海市船廠第一副廠長。 政治委員王誠——目前沒能查到太多的信息。 軍需部部長白辛夫——我軍十分優秀的軍需干部,五五年被授予少將。 政治委員李樹關——目前也沒有查到他的信息。 兵工部部長汪道涵——曾主政上海,成績斐然,主導了著名的汪辜會談,為兩岸統一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政治委員羅湘濤——建國后長期在我軍的后勤部門工作,五五年被授予少將。 軍械部部長伊文 李仲麟(后) 李仲麟——這是一個把畢生心血都投入到解放軍軍工事業的優秀軍人,五五年被授予了少將軍銜。 政治委員梅少卿——五五年大校軍銜。 野戰軍直屬部隊 陳銳霆 特種兵縱隊(兼炮兵司令部) 司令員陳銳霆——共和國少將軍銜1955年,時任炮兵參謀長一職。 政治委員張凱——建國之后離開解放軍,進入政府部門工作。 副政治委員劉述周 劉述周——解放后到政府部門工作,1955年任上海市統戰部部長。 參謀長葉超——1965年任中央軍委炮兵部部長開國大校軍銜,1961年進入將官的行列,授予少將軍銜。 政治部主任喻新華,劉春(后) 喻新華——開國少將軍銜,時任南京軍區后勤部副政委。 劉春少將 劉春——劉春少將的經歷非常地豐富,解放后先是入朝作戰,回國后進入炮兵學院,1961年調入外交部從事外交工作。 后勤部部長顧寒星——原名梁鴻志,因為與大漢同名,故而改名換姓。建國后任,華東軍區后勤部油料部部長,1955年授予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大校。 華東海軍(1949年4月由華東教導師與蘇北軍區海防縱隊等部組成) 司令員張愛萍——1955年,任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組織指揮了我軍史上第1次海陸空三軍聯合登陸作戰,一舉攻占一江山島,解放浙東沿海敵占全部島嶼!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政治委員張愛萍(兼) 副司令員林遵, 林遵——1949年4月23日國民黨海軍將領林遵率領海防第2艦隊起義,這一天,華東海軍成立,這一天也被定為海軍紀念日。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教授會主任。 袁也烈 參謀長袁也烈——共和國少將軍銜,授銜時任華東軍區海軍政治委員。 政治部主任康志強——1950年,任華東軍區海軍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開國中將軍銜。 后勤部部長陳玉生——建國后,歷任華東海軍后勤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華東海軍司令部副參謀長,但是他居然沒有軍銜。 第一縱隊(由蘇北軍區海防縱隊改編) 司令員張元培——少將軍銜,1960年8月,任海軍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參與了收復西沙群島的組織指揮。 政治委員高立忠——1961年晉升為少將,1953年至蘇聯伏羅希洛夫海軍學院。 第三十二軍(1949年春由膠東軍區武裝基干團組成,歸野戰軍直轄) 軍長譚希林——開國中將軍銜時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 政治委員彭林——開國中將時任海軍旅順基地政委。 副軍長劉涌,趙一萍 劉涌 劉涌——少將軍銜時任濟南軍區裝甲兵司令。 趙一萍——解放后調入海軍工作,少將軍銜。 副政治委員仲曦東——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治系主任。 參謀長趙一萍(兼) 政治部主任:彭林(兼) 第九十四師 師長鄔蘭亭——大校軍銜,時任27軍副軍長,61年晉升少將軍銜。 政治委員熊飛——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濟南軍區后勤部政委。 熊飛 第九十五師 師長陳奇:少將軍銜,由于身體原因,長期未擔任實際職務,1956年病逝。 政治委員闕中——開國少將軍銜,時任海軍干部學校校長。 第九十六師 師長劉林 ——開國大校軍銜時任蘇南軍區參謀長,后晉升少將。 政治委員郭卓辛——開國少將軍銜時任南京軍區炮兵政治部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