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東明書院”講壇與聽眾做交流 前來會堂的聽眾濟濟一堂,氣氛熱烈 歡歡喜喜過大年。年前應邀去浦東新區東明路街道與當地居民一起談上海年俗。浦東東明路街道是一個年輕的街道,幾乎是伴隨新的21世紀才成立的,用年輕人的話來說,是浦東新區最“萌”的街道,盡管我也不知道這個“萌”字的確切含義,我想,大概是年輕吧,機構組織的機體,也與人一樣,總是年輕才有活力。老的機體,臃腫不堪,盤根錯節,陳年舊賬,矛盾叢生,也是讓人頗感無聊、無趣和無奈。看東明路街道社區活動中心,把個“龍年”活動組織得有聲有色,紅紅火火,真感佩這群年輕人的魄力與能力! 東明路街道組織轄區世博養老院老人吃年夜飯情景 “萌”街道里卻有不少“老上海”,是我沒有想到的。街道所屬有39個居委會,居民許多是黃浦區當年動遷搬來的,聊起以往老上海的陳年舊俗,我與幾位長者一對話,就感覺話題就比較容易說到一塊去。說老上海過年,其實也是觸動著我曾經對過往歲月的記憶。小時候每年過年,我的母親都會給我們做新衣,買新鞋。她說,家里窮不要緊,但孩子走出去要體面,過年時總是將他們的兒女打扮得干干凈凈,漂漂亮亮,穿著標致,她才會感覺舒服。我知道,父母親其實是給我們構建一個美好的心境,使生活變得雅致和豐盈,而不至于受到別人異樣的眼神。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是不離不棄的陪伴者,無論是遇到喜悅還是遭受艱難,他們總是默默地守護在我們身邊。 記得百歲老人楊絳在世時曾經說過:“當有一天,生你養你的兩個人都走了,這世間就再也沒有任何人,真心實意地疼你愛你了。沒有人在意你過得好不好,工作累不累,胖了還是瘦了。再沒有人忍你的壞脾氣,包容你的缺點。當你再去回憶和父母的點點滴滴的時候,你會淚流滿面,心如刀割。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楊絳這段話道出了一個世人普遍卻又獨特的真實感受,父母的離去,意味著失去了世上最真摯的關愛和無私的付出。如今,我的雙親都已離世,“每逢佳節倍思親”,給我帶來的痛苦和思念是難以言說的。 通過說年俗,也加深了我對“年歲”的理解,“年”是什么?就像一棵大樹,過一年就讓它增添了一圈清晰的年輪;也像一本厚重的臺歷,掀過去的日子就成為過往。小時候盼過年,因為祝福聲中又意味著重新開始。往事如風,無影無蹤。只剩一抹回憶在心頭。 “父母在,尚有來路;父母去,只剩歸途”,這話說來不免有些傷感,我覺得還是得以一種積極的態度來對待歲月的饋贈。我向來不信什么“養生”,也不信什么“心靈雞湯”,人生,每個人都是坐在自己的列車上觀看沿途的風景,順其自然、順應變化、順勢而為。人,來于自然、歸于自然,有幸來世上一遭,瀟瀟灑灑、坦坦蕩蕩,珍惜當下、無愧于心,就好! 2024年2月22日于滬上“凝風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