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神農嘗遍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可見,茶的起源應該是作為藥用的。而在漢代以后,更多的古籍涌現,記錄著關于茶的各種功效及藥用價值。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16種古醫書記載茶保健作用的有20項,219種藥效,如提神明目,止渴治痢,去膩醒酒等等。《神農本草經》:“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臥、輕身、明目。” 《廣雅》稱:“荊巴間采茶作餅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陸羽《茶經》中說:“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南宋時虞載《古今合壁事項外集》中記載:“茶有理頭痛、飲消食、令不眠”之功效。李時珍《本草綱目》:“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茶“微寒”。寒涼的藥物能清熱解毒、瀉火涼血,但脾胃虛寒之人不宜多食。茶還有“升清降濁”的作用。“升,可清心寧神,通俗講,也就是能提神;降,可下氣、戒味、利水、通便,也就是能助消化。”甘味多為補,能生津止渴、益氣力;苦味多為攻,能清熱、消暑、解毒、消食、戒膩、利水、通便。明代李中梓《雷公泡制藥性解》中稱它“入心肝脾肺腎五經”。可見其治療范圍十分廣泛。茶是無毒的、安全的,適合長服、久服。如果你體質燥熱,可以適量飲用綠茶。綠茶性偏寒涼,可清熱解毒、解暑生津止渴。 若出現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情況,可以選擇適量飲用寒性偏小的黃茶幫助脾胃運化; 白茶性涼偏平和,可健脾消食,脾胃虛弱者亦可適量飲用。 
如果平時容易怕冷,長期手腳冰涼等有體質偏寒癥狀的人可以飲用溫胃和中的紅茶和黑茶。 中氣不足、陰津不足的體質人群最適合飲用烏龍茶,有和胃養陰、益氣生津之效,。 年老者脾胃功能趨于衰退,不宜多飲涼性的綠茶,可選紅茶、黑茶、黃茶或青茶。孕婦、兒童等特殊人群不宜飲茶或少飲。 避免睡前喝茶,茶里的咖啡堿和茶堿等成分會刺激大腦,造成神經興奮,造成失眠。茶葉有一定的利尿功效,在睡前喝,夜間容易起夜,從而影響睡眠質量。早晨起來,先灌一杯茶,千萬不可取。“莫吃空心茶”,尤其是貧血或者營養不良的人,空腹時大量飲茶會產生心慌、頭暈、乏力等“醉茶”癥狀。 用疾病治療藥物時,不宜飲茶,更不能以茶水送服藥物,以免影響藥物的吸收和活性,造成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導致不良反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