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連接AB、DE,如圖4.3所示,我們就可以證明出如下5組常用結論: 結論1:三組全等(如圖4.4所示),均為旋轉型全等。 結論2:三個等邊三角形(如圖4.5所示),即△ABC,△FCG,△CDE。 說明:△FCE≌△GCD→CF=CG。 結論3:三組平行線(如圖4.6所示),即AB// CE,FG // BD, AC // DE。 結論 4:三個特殊60°(如圖4.7所示),即∠1=∠2=∠3=60°。 [分析]如圖4.7所示,由△ACD≌△BCE,可得∠HAF=∠CBF,易得在△AFH和△BCF 中,∠1=∠FCB=60°。 結論5:三個和差式(如圖4.9所示)。 總結:三點共線(B,C,D),五“三”出現。 通過以上的推導,我們發現,手拉手模型本質上就是旋轉型的全等,進而產生了五個“三”結論。 那圖形旋轉的本質又是什么呢?接下來我們來探究下。 我們先區分兩個情景: 情景1:在圖形旋轉的過程中,我們不改變其大小,也就是全等形. 如圖4.10所示,△ABC繞著點C順時針旋轉到△A'DC,使得CB與CD重合,此時就產生了新的特殊圖形“等腰△ACA'”; 如圖 4.11 所示,△ABP繞著點B順時針旋轉60°到△CBP’,使得AB與BC重合,此時就產生了新的特殊圖形“等邊△BPP'”. 通過上面兩組圖形的變換,我們發現圖形等量旋轉的本質就是;全等形手拉手模型的構造,其變換特征為等線段、共端點、用旋轉。 情景2:在圖形旋轉的過程中,我們改變其大小,將其進行縮放,也就是相似形。 由此我們可以得到,只要三角形產生了旋轉,就會有兩組相似三角形產生,記憶口訣就是:一轉成雙。 我們發現圖形等量旋轉的本質就是:相似形手拉手模型的構造,其變換特征為比線段、共端點、用旋轉。 情景3:這個情景比較特殊,如圖4.23所示,△AMN和△APQ均為等腰直角三角形,如果頂點N和頂點Q重合,很明顯是要構造手拉手模型了,但是它偏偏是銳角頂點A重合在了一起,說好的手拉手一起走呢? 這還沒完,它居然連接了MP,又取MP的中點G,最后連接了NG,QG,完啦,全亂了…… 不過先別急,既然有了中點就要有“中點四聯想”(中位線、直角三角形斜邊中線、三線合一、倍長中線)。 但是怎么用呢?難道真的沒有手拉手了嗎? 真相馬上揭曉,如圖4.24所示,我們分別把△AMN和△APQ補成以A為直角頂點的等腰直角三角形△AMB 和△APC。 更多word版資料,請掃碼加入“數學教研資料”知識星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