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優(yōu)質文章、名老中醫(yī)免費直播、中醫(yī)臨床驗案、書方藥學習庫,盡在“甘草學園”——純粹、專業(yè)、平等、開放的中醫(yī)學習交流社區(qū),與中醫(yī)同道共成長。 文章來源:甘草學園 原文鏈接: 作者:趙繼紅 門成福(1930~) ,男,河南省南陽人,中醫(yī)婦科專家,三世業(yè)醫(yī),幼承祖訓,并于1958年考入河南中醫(yī)學院,成為該院建院后首批本科畢業(yè)生,現為全國第三批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中醫(yī)婦科主任醫(yī)師,碩士研究生導師。 關鍵詞:婦科疾病;中醫(yī)藥療法;名醫(yī)經驗;門成福 門成福教授從事中醫(yī)婦科醫(yī)療、教學、科研工作60余年,學驗俱豐,在婦科經、帶、胎、產諸多疾病的治療上,強調以肝腎、沖任為中心,兼顧整體的辨證思路,對婦科一些疑難雜病的治療取得了顯著的臨床效果,筆者有幸從師隨診,受益匪淺,現采擷其婦科病治療經驗介紹如下。 補益肝腎,潤燥祛風治療外陰白色病變外陰白色病變是比較常見、且頑固難治的一種婦科外陰疾病,系多種病理改變導致外陰皮膚色素細胞的脫失,其臨床癥狀除外陰皮膚及黏膜的色素減褪以外,多伴有外陰瘙癢,甚則局部出現干枯萎縮及皴裂。 門師認為,其病變雖然在皮膚,卻多由臟腑氣血的虛損所導致。足厥陰肝經循陰器,足少陰腎經開竅于前后二陰,故治以調養(yǎng)肝腎為主,基本方由滋水清肝飲加減化裁。 方藥:熟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牡丹皮、柴胡、酸棗仁、當歸、白芍、梔子等。 偏于陰虛有熱者用生地黃,加麥冬、枸杞子以滋陰清熱;局部癢甚者加藁本、姜黃、丹參等活血祛風;濕熱較重者加車前子、土茯苓等利濕清熱。 例1:吳某,女,43歲,2007年9月13日初診。 主訴:外陰色白伴瘙癢半年。 患者白帶量少,外陰干燥,舌質紅、苔薄白,脈沉細。 婦檢:外陰發(fā)育良好,大小陰唇連接處可見數條淺白色病變區(qū)。門師辨其為肝腎陰虛、血燥生風。 治以補益肝腎、養(yǎng)血祛風為主,處方: 熟地黃25g 山茱萸15g 山藥15g 茯苓15g 澤瀉12g 牡丹皮12g 柴胡15g 酸棗仁25g 當歸25g 白芍12g 梔子10g 藁本15g 姜黃15g 丹參25g 枸杞子15g 以此方為主,先后共服60余劑。 患者漸有帶下,外陰已不干燥,局部瘙癢消失,皮膚白色病變恢復正常。 補益沖任,調整開闔治療漏下門師認為,漏下之因誠如《諸病源候論》所云:“沖任之脈虛損,不能制約其經血,故血非時而下”。由沖任之虛為本,又如《圣濟總錄》言:“夫沖任之脈,所至有時,非時而下,猶器之津泄,故謂之漏下”。 開闔失度為其致漏之標,故門師立補益沖任、調整開闔之法,以四物湯與生化湯分別為基本方加減,分經期、平時分期加以治療。 平時以四物湯加續(xù)斷、杜仲、山茱萸、阿膠珠、黃芪、烏賊骨、茜草、炒黑荊芥等以補益沖任氣血,兼以收澀固本以固經之合。 經期以生化湯加丹參、三棱、莪術、益母草、枳殼、紅花等以活血祛瘀、溫經通脈,以調經之開,二者相時為用,則正本清源、沖任開闔有度而漏下自愈。 例2:霍某,女,30歲,2007年8月10日初診。 主訴:月經淋漓不斷11個月。患者于產后停乳來經之后,每月下血量多,色暗,每次7~8天,無規(guī)律,余時則排出咖啡色黏液淋漓不止,舌質暗、苔薄白,脈細無力。門師辨其為沖任虛損、兼夾瘀滯,立調補沖任、活血化瘀之法。 經期方: 當歸25g 川芎15g 桃仁10g 炮姜10g 三棱15g 莪術15g 益母草30g 枳殼15g 紅花10g 香附15g。 平時方: 熟地黃25g 當歸25g 白芍12g 續(xù)斷25g 杜仲15g 山茱萸15g 阿膠珠15g 黃芪25g 烏賊骨15g 茜草12g 炒荊芥6g 炒地榆15g。 治療2個月。漏下漸止,恢復正常月經周期,隨訪未再發(fā)。 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治療痛經門師認為,臨床除常見因寒、因瘀、因肝腎或氣血虧虛可導致痛經的因素外,中氣不足、氣陷不升所導致的痛經也為頑固難愈的臨床重要證型,此類患者多墜痛明顯 治療以補中益氣、升陽舉陷為法,方以補中益氣湯加肉桂、香附、枳殼等溫經活血之品,伴見腎虛者加杜仲、續(xù)斷、補骨脂等補益肝腎之品,兼見血虛加阿膠珠、丹參、川芎等以養(yǎng)血活血。 例3:張某,女,29歲,2007年6月10日初診。 主訴:經來小腹連及會陰肛門墜痛3年。經來疼痛難忍,量少色淡,經行5~6天,周期28天,面色少華,稍勞益甚,舌質淡、苔白略厚,脈弱。曾經多方求治,服大劑活血祛瘀之劑,收效甚微。門師辨為中氣不足、氣陷作痛,重用補益中氣,兼佐溫通活洛為法,處方: 黃芪 60g 升麻10g 柴胡15g 陳皮12g 黨參25g 白術15g 當歸25g 香附15g 延胡索15g 桂枝12g 杜仲15g 丹參25g。 于行經前7日開始服藥,第一、二個周期疼痛減輕,第三個周期痊愈。 活血通絡,化瘀消豨內外合療輸卵管不通門師認為,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輸卵管不通,多責之于痰瘀凝結郁阻于胞脈,胞脈不通,難以攝精成孕,故立活血消豨之法,藥用桂枝、茯苓、桃仁、赤芍、白芍、牡丹皮、三棱、莪術、乳香、沒藥、皂角刺、紅花、穿山甲、劉寄奴等。 瘀久多兼有熱,每加野菊花、金銀花;兼有腎虛加杜仲、續(xù)斷、仙茅、淫羊藿;兼見積水者加大腹皮、益母草、澤蘭;帶下多加薏苡仁、敗醬草。并以通竅辟穢、利滯氣的樟腦拌煎后藥渣,熱敷小腹正中,每日1次輔助治療。 例4:楊某,女,29歲,2006年5月10日初診。 主訴:宮外孕術后未避孕2年不孕。患者2年前因宮外孕行右側輸卵管切除術,2006年6月查輸卵管造影:左側輸卵管不通暢,右側缺如。曾連續(xù)3個月B 超跟蹤監(jiān)測,排卵良好。月經期、量、色、質正常,帶下正常,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門師辨為痰瘀凝阻胞脈,即擬化瘀祛痰、活血通絡之法,方藥: 桂枝15g 茯苓15g 桃仁15g 赤芍、白芍各15g 牡丹皮15g 三棱15g 莪術15g 乳香6g, 沒藥6g 皂角刺30g 紅花15g 穿山甲10g 劉寄奴15g 野菊花15g 金銀花25g 益母草30g 枳殼15g。 上方共服72劑,同時囑患者堅持以樟腦3g拌煎后藥渣,熱敷小腹正中,患者2006年7月30日來診,訴停經,經查尿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陽性。隨訪至2007年4月初,順利產下一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