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與不見,皆為邊見。 【原典】 有一童子,名神會,襄陽高氏子,年十三,自玉泉來參禮。 師曰: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若有本則合識主,試說看。會曰: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師曰:這沙彌爭合取次語。 會乃問曰: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師以柱杖打三下,云:吾打汝是痛不痛?對曰:亦痛亦不痛。 師曰:吾亦見亦不見。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 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汝言亦痛亦不痛如何?汝若不痛,同其木石;若痛,則同凡夫,即起恚恨。汝向前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汝自性且不見,敢爾弄人? 神會禮拜悔謝。 師又曰:汝若心迷不見,問善知識覓路;汝若心悟,即自見性,依法修行。汝自迷不見自心,卻來問吾見與不見。吾見自知,豈代汝迷?汝若自見,亦不 代吾迷。何不自知自見,乃問吾見與不見? 神會再禮百余拜,求謝過愆。服勤給侍,不離左右。 【悟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真正佛法,無得無失,無悲無喜,無能無所,不可思議。一思就住,一議便非。思者易落入其道,道罔而魔,魔即是一種執念;念起不住,才是真悟。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家看來,道就是“自然而然”。 神會參拜大師,大師拋出之問題是,“知識遠來艱辛,還將得本來否?”神會之回答是,“以無住為本,見即是主”。 頓教法門強調的是,“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人之本性,即人之本來面目。神會如此說,顯然是在照搬佛理。 神會之回答,看似無缺。大師卻不以為然,以為不是真正的見性之表現。于是,神會反問道,“和尚坐禪,還見不見?”大師沒有直接回答,用柱杖打了神會三下。問道,“吾打汝是痛不痛?” 此禪宗典型之打機鋒。神會答曰,“亦痛亦不痛”。“我亦見亦不見”,大師亦是巧妙作答。 接著,大師對神會開示道,“見不見是二邊;痛不痛是生滅。” 神會之見,只有二邊,即見和不見。“但有所見,皆為邊見”,本真本性,靠悟不靠求;打即痛生,不打則痛滅,此依然是生滅之法。此處大師批評神會自性尚不自見,因而不是真正意義之覺悟。 “見見見,非見非見,見非見 ;聞聞聞,不聞不聞,聞不聞”。所見之物,往往非是真見,即事物之本來面目;唯有真正地看破虛妄,洞察真相, 所見之物,才是事物之本真。 借用《天道》之言,“真正覺悟,須開天眼”,此凡夫和智者之差別。 “不落兩邊,不住斷常,不著空有”,“花非花,夢非夢;花如夢,夢似花;夢里有花,花開如夢”,“不落兩邊,得其中和”,方為大道。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