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才是真正的“元書之冠”,一幅字賣了4600萬,讓趙孟頫輸得心服口服 自宋朝之后,因戰亂不止,皇宮收藏的晉唐真跡消失一多半,宋高宗趙構曾說:“余自渡江,無復鍾、王真跡”,法帖數量銳減,導致“二王”筆法的純正性下降,可以通悟“古法”的書家偏少。 元朝時期,舉世聞名的書法家,唯有趙孟頫一人,號稱“元人冠冕”,乃“復古潮流”先鋒人物,實際上,當時第一位提出“復古之風”的書法家,且真正的“元書之冠”,不是趙孟頫,而是鮮于樞。 鮮于樞一生官職不高,37歲定居杭州,建了一座“困學齋”,據說他在“困學齋”內自學書法20年不出門,深入鉆研魏晉“古法”,崇尚遒和古雅的傳統之美。 先后臨摹了鐘繇、王羲之、虞世南、褚遂良、懷素等人的法帖,最擅草長書,行筆豪放雄逸、瀟灑自然,點畫圓勁奇逸、骨血飽滿,個性而不失法度。 譬如分析他的草書《石鼓歌》,卷中400余字酣暢淋漓、雄放恣肆,以“懸腕法”執筆,手腕虛提在空中,通過手腕的回旋轉折,使毛筆翻轉、運行。 這一種執筆方式,常見于魏晉書法中,可以將全身的氣力,凝聚于筆尖,使內在筋骨沉著渾實,保持穩定性的同時,加強運筆的流暢感、靈活性。 拿“此”字看,書寫時中鋒直下,筆毫略微收斂,點畫樸茂厚重,略帶篆隸的高古峻拔感,但不乏趣味性,筆畫顧盼生情,體勢略微向左欹側,具備險絕之勢,以及旺盛的生命力。 此等強悍的草書功力,讓趙孟頫輸的心服口服,曾說:“余與伯機同學草書,伯機過余遠甚,極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機已矣,世乃稱仆能書,所謂無佛出稱尊爾。” 在元代書壇,并稱為“二妙”、“二杰”,甚至陸深將鮮于樞視為“元代書法巨擘”,稱贊曰:“書法弊于宋季,元興作者有工,而以趙吳興、鮮于漁陽最為巨擘,終元之世,出入此兩家”。 而且鮮于樞數次抄寫《石鼓歌》,目前有兩個版本傳世,其中有一件在2004年北京翰海拍賣會上,賣出了4620萬的高價,另一件收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曾有專家給出5億估值。 其中國內藏本,成書更晚一些,行筆老道精準,字跡清晰完整,技法、藝術性更為成熟,時常臨摹此作,一方面可以強化用筆的靈活性、力量感,在筆勢沉著凝煉的基礎上,實現翻轉自如。 另一方面,鮮于樞的草書繼承“二王”筆法,能輔助理解魏晉的書法技藝,比方說“懸腕法”、絞轉、衄挫等,便于日后臨摹王羲之、懷素等人的法帖,還可以提高藝術品味,豐富創作思維。 經多方努力我們對鮮于樞《石鼓歌》的國內藏本,進行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超高清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進行1:1還原。 為了幫助初學者辨讀草書,在正文下方,加入獨家出版的現代字注釋,每一個字清晰無比,墨色濃淡、筆法轉變等細節,全都端倪可查,與真跡如出一轍,見此品如見真跡,若您喜歡可以點擊下方商品鏈接一觀。 作品為我店獨家版權,侵權抄襲者必究! ![]() ![]() ![]() ![]() ![]() ![]() ![]() ![]() ![]() ![]() ![]() ![]() ![]() |
|
來自: 昵稱12024175 > 《預言與預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