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導讀 中醫經常說:“百病皆由痰作祟。”痰在中醫理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既是病理產物,也是致病因素。濕痰、熱痰、寒痰、燥痰等不同痰的分類,每種都有其特點與治療方法。關老總結了治痰四要,讓我們跟隨關老弟子、名醫李乾構老先生一同學習。 1964年,我拜關幼波教授為師,跟關老學習,關老小桌講課講了治痰四要,今天我傳授給你們。要, 我查了一下文獻,“痰”字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書中稱巴豆能治“留飲痰”。隋代《諸病源候論·痰飲病諸候》中指出,“諸痰者,此由血脈壅塞,飲水積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認為血瘀導致痰的形成。張景岳認為“夫人之多痰,悉由中虛而然,蓋痰即水也,其本在腎,其標在脾”,明確指出痰是不能被利用的病理性“水”。古人還有“怪病多痰”“百病皆生于痰”之說。 痰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痰是指咳吐之痰,廣義的痰泛指人體新陳代謝所產生的廢物。生成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凡一切內外因素引起人體氣血不和,臟腑功能失調,三焦氣化不利,津液運行不暢,均可生痰。 “痰”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所以,有痰必除。 ![]() 關老治痰四要 1.見痰休治痰,辨證求根源 中醫治病要求其本,見痰休治痰,即是說要審證求因,要從證候特點及整體觀念出發而辨證治“痰”,或治已生之痰,或阻斷生痰之源,以求治其根源。 2.治痰必治氣,氣順痰自去 氣為血之帥,氣血流暢則脾氣散精,水道通調,痰無以生。如痰已生,氣機流暢,則痰可隨之消散。氣郁者,用郁金、合歡花疏肝解郁;氣虛者,用黃芪、黨參補益中氣;氣逆者,用降香、旋覆花降逆順氣;氣陷者,用黃芪、升麻、柴胡補氣升陷。“治氣”能使人體氣機通順,方可阻斷生痰之源,已生之痰方可迅速消散。 3.治痰要治血,血活則痰劫 氣為血之帥,血為氣母,氣血相互為用,氣血流暢則津液并行,無痰以生。所以治痰要治血,血活則痰易化易劫。要在治痰處方中,加活血化瘀藥丹參、三七等。 4.治痰要辨證,論治療效奇 自古有“怪病責之于痰”“痰生百病”之說,因此對疑難怪病,應從“痰”辨治。從痰論治,不但突出了“辨痰”的思路,也為疑難怪病的治療提供了有效的途徑。 ![]() 下邊介紹我治痰的習慣用藥: (1)濕痰:痰白量多,稀而易咯,身重嗜臥。治宜燥濕化痰,用陳皮、法半夏。 (2)熱痰:痰色黃稠,心胸煩熱,舌苔黃。治宜清熱化痰,竹茹、瓜萎。 (3)寒痰:痰白而稀,畏寒肢冷。治宜溫化寒痰,用麻黃、膽南星。 (4)燥痰:痰少難咳,偶帶血絲,舌紅咽干。治宜潤肺化痰,用紫菀、款冬花。 (5)風痰:痰多泡沫,體胖眩暈,四肢麻木。治宜息風化痰,用白芥子、天竺黃。 (6)頑痰:痰稠膠固,癲狂驚悸。治宜蕩滌頑痰,用礞石、猴棗。 (7)氣痰:痰聚咽喉,咳吐不出,如物梗阻。治宜利氣化痰,用橘紅、桔梗。 ?本文僅作知識分享,不構成對任何藥物或治療的推薦和推廣,不能代替專業醫生的醫療建議。如有診療需要,請咨詢和聯系正規醫療機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