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清晨。 侵華日軍某旅指揮部,收音機內斷斷續(xù)續(xù)的傳出了播音員抑揚頓挫的日語,桌邊圍坐的軍官們面色凝重,臉上的陰霾怎么也揮之不去。 “朕……欲以非常之錯置,收拾時局……” “加之,敵新使用殘虐炸彈,頻殺無辜……若仍繼續(xù)交戰(zhàn)……亦將破壞人類文明……” “八嘎呀路!” 下座的青年軍官們怒形于色,紛紛拍案而起。 嘩啦一聲,腰中的武士刀盡皆出鞘,臉上的神態(tài)猙獰而決絕。 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們準備一刀劈碎原子彈呢。 但事實卻截然相反。 青年軍官們怒罵過后,竟是不約而同的將鋒利的武士刀高高舉起,接著狠狠刺向了自己的腹部。 一時間,屋內噗嗤聲不絕于耳。 8月15日,是日本天皇首次宣布投降的日子。 但中國乃至世界公認的投降日,卻是在9月3日。 其中玄機,便在日本天皇首次頒布的這份投降詔書之中。 01 春秋筆法昔年孔夫子筆削春秋,以褒貶手法書成一部曠世巨作。但也曾留下遺言: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就如同世間萬物陰陽共生,有好的一面自然也有壞的一面。 春秋筆法,被傳承至后世,也就被許多別有用心之人加以利用。 正如日本天皇的首份投降詔書,其中便大量運用了春秋筆法。 多年后,據負責主編修訂這份詔書的日本金雞學院學監(jiān)安岡正篤回憶。 這份詔書內容的原則,有兩條: 首先是確保其獨特性,必須是世界已知的其他國家投降時所沒有用過,且可以詮釋天皇之權威的辭令。 其次,就是不能喪權辱國。 必須掩蓋,日本是因無力再戰(zhàn)被迫投降的事實真相。 反而要彰顯日本乃至天皇陛下關心國民,關心天下蒼生的仁義胸襟。 于是,本著這兩個所謂的原則。 日本的天皇的第一份投降詔書中。 大量使用了“朕”以及“忠臣良民”,甚至還有“任重而道遠,傾全力于將來之建設”等狼子野心之妄語。 此足可見,日本軍國主義尚未消亡。 當時之投降,不過是其韜光養(yǎng)晦之不得已之舉而已。 觀此投降詔書,洋洋灑灑數百字,文采不可謂不斐然。 然日人及其天皇之面皮,不可謂不厚如豬皮。 名為降書,文中卻無半個降字。 因日本一國之所欲,竟荼毒地球蒼生,攪動整個亞洲不得安寧。 多少無辜百姓橫死于戰(zhàn)火,無數財富付之一炬。 其中甚至不乏人類先祖,嘔心瀝血之智慧結晶。 然日本天皇,及其臣工卻僅以數字無稽之言,便想推卸所有戰(zhàn)爭責任。 其詔書中冠冕堂皇的說: “帝國之自存與東亞之安定……侵犯他國之領土,固非朕之本志。” 這段話當真是無恥之尤。 莫說人類文明史。 就算是翻遍人類進化史。 哪怕是在類人猿,或是單細胞生物時期,都找不出如同閣下這般掩耳盜鈴,欲蓋彌彰之無恥小人。 這樣的昭告,與其說是降書。 不如說是天皇陛下,對奮戰(zhàn)在前線的日軍將士訴苦。 全無承擔戰(zhàn)爭罪行,懲治戰(zhàn)爭罪犯的意思。 完全把投降解釋成了不得已,甚至變成了一種聰明人之間流行的潛臺詞。 如此降書,自然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認可。 甚至就連發(fā)布這份昭告的日本當局,也知道這個道理。 所以這份昭告,并沒有以外交公文的形式傳遞出去。 當時世界第二次大戰(zhàn)大局已定,日本如此自欺欺人的行為,也只能忽悠一下那些被徹底洗腦了的日本極端主義分子。 但戰(zhàn)勝國,對這樣的昭告卻十分不滿。 迫于強大的國際壓力,日本政府只得再次起草了第二份投降昭告。 當然這都是后話。 在日本廣播宣讀投降昭告后,美英中蘇四國也向全世界公告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消息。 02 紀念日敲定戰(zhàn)爭雖然隨著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而結束,但戰(zhàn)爭結束后的各項工作卻是千頭萬緒。可不是一個廣播公告,就能解決得了的。 比如說懲治戰(zhàn)犯,簽訂戰(zhàn)后賠償條約等各種事宜,都得一件件地去辦。 因為盟國不滿日本的第一份投降書,日本政府無奈只能發(fā)布了第二份投降書。 在第二份投降書中,明確出現了“降伏”二字。 降書的事情,耽擱了一陣子時間。 最終盟國將簽訂無條件投降書的時間,定在了1945年9月2日。 當天上午9時,日本代表登上美軍軍艦密蘇里號,并在盟國擬訂的投降書上簽字。 中國代表徐永昌將軍,會同盟國的諸位代表一一在投降書上簽字。 至此,日本無條件投降才算達成。 中國抗日戰(zhàn)爭宣告勝利,同時因為日本是法西斯陣營的最后一個成員,在他投降之后,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也宣告勝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簽訂無條件投降書后,日本政府并未向全世界公布這個消息。 反倒是蘇聯(lián)政府在次日。 也就是9月3日,將這個消息通告全世界。 戰(zhàn)爭勝利之后,當時中國的執(zhí)政者是國民政府,國民政府便電告全國人民戰(zhàn)爭勝利,并將9月3日定為戰(zhàn)爭勝利紀念日,舉國慶祝3天。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 在各方商討研究下,考慮到日本天皇是于8月15日發(fā)布的投降昭告,便將該天定為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 但隨著國家體系的逐步完善,且本著實事求是精確辦理的原則。 政務院經過研究討論。 最終還是決定將9月3日,定為抗戰(zhàn)勝利紀念日。 因為據事實考證,日本真正實行無條件投降,并非在其8月15日天皇昭告后。 而是在與盟軍簽訂無條件投降書后,才開始實行無條件投降政策。 日本投降距今,已然過去了大半個世紀。 但先輩們?yōu)榇烁冻龅臓奚瑓s依然歷歷在目。 日本帝國主義的狼子野心,仍舊不可不防。 我輩后人,亦當萬分警醒。 日本人不是溫文好禮的君子,而是一頭隨時會擇人而噬的野獸。 |
|
來自: 昵稱14934981 > 《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