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管是陰虛還是陽虛,本質都是脾胃虛弱,所以中醫有句話叫做: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而我們身體的陰和陽,全部都是脾胃消化吸收的食物轉化而來的。 那為什么說陽虛要補脾呢?陽氣虧虛,其實也就是身體內的熱量不足了,所以這時候,我們就會經常感覺畏寒怕冷、手腳涼,伸出舌頭一看呢,舌頭顏色淡白、舌苔白厚。而人體的熱量就來自于氣血的充足和循環,如果脾胃虛寒,無力充分運化,就容易導致氣血不足,出現這種情況。那這個時候,就要溫補脾陽了,可以參考附子理中湯加減。 陰虛要清胃火,又該怎么理解呢?脾能把喝進去的水轉化成津液,如果胃的虛火旺盛,津液就會被快速蒸發,沒辦法傳輸到其他臟腑,所以就造成了全身的陰虛。那這類人就會有口干口渴、心煩失眠、手腳心發熱、盜汗、舌紅少苔等癥狀。那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去清胃的虛火,讓脾胃能夠正常生出津液,布散到全身,改善陰虛的情況,可以參考沙參麥冬湯加減。 但要注意,涉及到具體用藥,還是建議就醫咨詢,在專業大夫的指導下,辨證參考,切勿自診自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