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探討一下黃帝內經的解惑法的應用:靈樞刺節真邪篇言:黃帝日刺節言解惑,夫子乃言盡知調陰陽,補瀉有余不足,相傾移也,惑何以解之?岐伯日大風在身,血脈偏虛,虛者不足,實者有余,輕重不得,傾側宛伏,不知東西,不知南北,乍上乍下,乍反乍復,顛倒無常,甚于迷惑。黃帝曰善。取之奈何?岐伯日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用針若此,疾于解惑。黃帝曰善。請藏之靈蘭之室,不敢妄出也。 “大風”是什么意思呢 ?在內經里多指導致偏枯半身不遂的風氣或者就是指偏枯病。傾側宛伏是指身體姿態或歪向一邊或屈身俯臥。形容半身不遂時的被動性體位。 我們來看一下上段引文大概什么意思:黃帝問道:刺節上說的是解除疑惑,您卻說的是徹底洞察陰陽的變化并予以調理,補其不足,瀉其有余,使不足者充溢,有余者散除,兩相變易而恢復正常。那么,到底是怎樣來解除疑惑的呢? 岐伯回答說:大風之邪侵入人體,會導致人體的血脈一側偏實,一側偏虛,偏虛的一側血氣不足,偏實的一側血氣有余,因此病人的舉止動作輕重失宜,或歪向一側,或屈身俯臥,或者不知東西,難辨南北,忽起忽坐,時仰時伏,心神錯亂,喜怒無常,甚至神志不清,不省人事。
黃帝說:先生講得很好!那么,應該怎樣治療呢?岐伯說:瀉除有余的邪氣,補益虛弱的氣血,使人身的陰陽恢復正常。如果醫生能根據這樣的原則取穴施治,取得的療效比解除疑惑還要迅捷呢。黃帝說,先生講的太牛逼了,我要把這些內容記錄下來,收藏在靈蘭之室,遇到合適的人拿出來傳授,遇不到合適的人,絕對不隨便出示給人看。上段講了解惑法治療的病癥、病因、取穴治療的方法規則,只是沒有提到具體的針刺穴位,但是掌握一個原則,診察出血氣不足的經脈取穴針刺補益,診察出風邪偏實的一側經脈取穴針刺瀉邪外出即可。 筆者把解惑法理解為治療血虛不足之眩暈,中風半身不遂等病癥的針刺方法。 解惑法:1.血氣不足夾風之眩暈針方:百會、風池、內關、曲池、太沖、三陰交、膈俞、脾俞。風寒偏重者風池行瀉法,膈俞、脾俞針后灸,一般采用兩穴粗針平刺,灸盒灸其上,出針時搖大針孔出一到三滴血若黃豆大即可。肝風重者,太沖行瀉法。 2.中風半身不遂針方:風池、脾俞、膈俞、肩髃、曲池、外關透內關、環跳、陽陵泉、懸鐘透三陰交。3.(1)中風半身不遂左虛針方:左側內關透外關、足三里、懸鐘透三陰交、雙側焦氏頭針運動區、感覺區。左側上下肢穴位行補法,右側運動區、感覺區行補法加灸。左側運動區、感覺區行瀉法。本法主要針對左側肢體運動感覺障礙的中風偏癱。(2)中風半身不遂右虛針方:右側內關透外關、足三里、懸鐘透三陰交、雙側焦氏頭針運動區、感覺區。右側上下肢穴位行補法,左側運動區、感覺區行補法加灸。右側運動區、感覺區行瀉法。本法主要針對右側肢體運動感覺障礙的中風偏癱。那位看官可能會問為什么頭針是在健側行補法?靈樞經筋言:從左之右,右目不開,上過右角,并趼脈而行,左絡于右,故傷左角,右足不用。由此證明古人早就認識到人體大腦左側管束支配右側肢體,右側大腦管束支配左側肢體,現代醫學也證明了這一原理。所以在左側肢體癱瘓的情況下行右側頭皮針灸補法;在右側肢體癱瘓的的情況下行左側頭皮針灸補法。只是中風偏癱此類疾病在慢性期治療起來還是緩慢的,不能圖快,也快不得,需要一個漫長的治療周期才能痊愈,這就需要患者與家屬的配合度了。如果患者情緒不穩定,焦慮、悲傷欲哭、煩躁等,加林氏頭皮針憂慮區或情感區。附錄醫學綱目樓英仙師言:刺節真邪論 盡知調陰陽補瀉有余不足相傾移者,謂診手部三候,面部三候,足部三候,視其所候之癥,其脈實者瀉之,虛者補之。如陽經之脈實,陰經之脈虛,瀉其陽經補其陰經。陰經之脈實,陽經之脈虛,瀉其陰經補其陽經。又如左實右虛,瀉左補右,右實左虛,瀉右補左之類是也。手太陰,列缺(偏風,半身不遂。)天府(卒中惡鬼疰,不得安臥。)足陽明,大巨(偏枯四肢不舉)沖陽偏風(口眼喉斜,足緩不收。)足少陽,陽陵泉(半身不遂),環跳(風眩偏風,半身不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