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填空題 1.病機學說,即研究和______的學說。 2.病機,是疾病的臨床表現、______和_______內在根據。 3.《脾胃論》提出“陰火”概念,論述了________的病機。 4.中醫病機學說的特點可概括為________。 5.基本病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正邪之間的矛盾斗爭關系主要體現為________和________。 7.所謂實,邪氣實也,或外閉于_________,或內結于________,或______,或_________等。 8.實性病變,常見于外感六淫的________,或由于__________等滯留于體內而引起的內傷病證。 9.《素問·通評虛實論》曰:“邪氣盛則_______,______則虛。” 10.《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凡陰陽之要,_______乃固,……陽強_______,_______乃絕。” 11.《素問·調經論》曰:“陽盛則外_______,_______則內寒。” 12.《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陰勝則_______,陽勝則_______。” 13.《素問·調經論》說:“_______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14.陽虛則寒是_______而有寒,以_______為主;陰盛則寒是以_______為主,_______象不甚明顯。 15.“陽虛則外寒”指寒邪襲表,_______,_______而產生的惡寒戰栗癥狀。 16.《素問·玉機真臟論》說:“五臟相通,移皆_______,五臟有病,則各傳其_______。” 17.全身性的陽氣虛衰,常見的主要癥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18.臟腑功能活動中,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可具體表現在肺的__________、_________;脾的________;胃的_______等方面。 19.濕濁困阻病機,多由_______能減退,_______,久則聚積而成。 20.同為濕邪,陽熱之體得之,往往濕邪_______,形成“濕熱”;若陰寒之體得之,則濕邪_______成為“寒濕。” 21.同樣感受燥邪,陽熱之體得之則_______,而成“溫燥”;陰寒之體得之則_______,而為“涼燥”。 22.病證由寒轉熱為陽長陰消,表示_______,_______,于證為順。由熱轉寒,為陰長陽消,表示______,_____,于病為逆。 23.氣閉病變產生的原因,多由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等阻滯氣機出入所致。 24.氣脫形成的原因,多由于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_______長期消耗,正氣衰竭;或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致使氣隨血脫或氣隨津泄所致。 25.亡陽時,全身屬陽的功能衰竭,而以溫煦、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的衰竭最為突出。 26.亡陰時,全身屬陰的功能衰竭,而以______、_______與_______等功能衰竭最為明顯。 27.《素問·八正神明論》曰:“血氣者,人之______,不可_______。” 28.《靈樞·口問篇》說:“上氣不足,_____為之不滿,耳為之_____,頭為之_____,_____為之眩”。 29.氣閉病變臨床常見者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 30.血熱病變,臨床既有______,又有_______等為其特征。 31.疾病的傳變,可概括為______、_______兩個方面,其后者又包括_______、________。 32.病位傳變的具體規律可概括為______、_______、_______三方面。 33.表邪入里,常見于外感病的_______,是疾病向_______的反映。 34.一般對病位層次的分界,外感病多按__________,或______,或________來劃分;內傷雜病則主要以_______而劃分。 35.導致病邪從化的原因,即在于人體的稟賦有______之別,臟腑有______之分。 36.近四十年來,中醫病機學說出現了新的理論,如六經病機階段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等。 37.由于內風與 的關系密切,故又稱 或 。 38.肝風內動以 , , , 等病理反映為基本特征。 39.風氣內動有 之分,主要有 , , 和 等。 40.內寒多責之于 , , ,且與 關系密切,尤以 虛衰為關鍵。 41.內寒的特點主要是 以 為主;外寒的特點主要以 為主。 42.內寒以 , , , , 為其臨床特點。 43.由于內濕多因 ,故又稱 。 44.內濕為水液代謝失調的病理產物,雖與 、 、 有關,但與 的關系最為密切。 45.內燥起于 、 、 , 為重, 尤為重。 46. 是內燥的病理特點。 47.火熱內生不外 兩端,其共同特點是 , , , , 。 48.外感病的基本傳變形式是 。 49.精瘀的主要臨床表現是 或 。 50.精的失常包括 、 兩方面。 三、判斷題 1.病機,即病因作用于人體,機體某些生理狀態被破壞,且自身不能一時自行康復的病理變化。( ) 2.《理虛元鑒》提出虛證病機本于肺脾腎之論點。( ) 3.中醫病機學說是立足于整體聯系的病理觀認識和研究疾病的。 ( ) 4.邪正相持狀態多見于重病的恢復期。( ) 5.邪過盛,正太虛,發病后常可現“直中”,“兩感”或“內陷”等病機逆傳情況。( ) 6.陰陽失調是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根據。( ) 7.“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其中的“外熱”或“內寒”,主要指寒熱征象反映于里或反映于外而言,而非指病位的在表或在里。( ) 8.最易傷津的是吐瀉。() 9.“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其中的“外寒”與“內熱”之內外,是指病位在里或在表。( ) 10.陽虛必定以氣虛為基礎,而氣虛并不都表現為陽虛。( ) 11.津液不足是陰虛的最主要病機之一。 ( ) 12.血虛并不都表現為陰虛,精虧并不都表現陰虛。( ) 13.陰虛或陽虛影響于腎陰陽失調時,才易發生陰陽互損的病機。( ) 14.《內經》“病機十九條”奠定了臟腑病機和六氣病機的基礎。( ) 15.對“六郁”病機有創見性闡釋的是《丹溪心法》。( ) 16.所謂“實”的病機是指邪氣亢盛而正氣已衰。( ) 17.《素問·熱論》實開經絡病機和氣血病機之先河。( ) 18.一般而言,氣逆于上以實證為主,也有因虛而氣機上逆者。( ) 19.氣閉病變,因融冒穢濁之氣而致者為氣厥。( ) 20.突然遭受巨大精神創傷所致的昏厥,是由于氣脫所致。( ) 21.氣滯血瘀與心的生理功能失調關系極為密切。( ) 22.氣隨血脫,臨床上多見于慢性小量出血的病人。 ( ) 23.疾病過程中,因虛致實變化意味著正氣來復,病情有向愈之機轉。( ) 24.衛分是溫病的初期階段,病位主要在肺胃。 ( ) 25.血分屬溫病的晚期階段,病位主要在心肝腎。( ) 26.衛氣營血傳變,“順傳”多為漸進傳變;“逆傳”多為暴發而形成。( ) 27.留下后遺癥的病機主要見于正虛邪戀。( ) 28.病位之所以發生在手足經脈間傳變,是因手足經有相互交接關系。( ) 29.中醫病機理論,源于《諸病源候論》。( ) 四、名詞術語解釋 1.病機 2.病機學說 3.邪正盛衰 4.虛 5.實 6.虛實錯雜 7.虛中夾實 8.實中夾虛 9.虛實真假 10.兩感 11.直中 12.內陷 13.格陽 14.格陰 15.亡陽 16.亡陰 17.氣虛 18.血虛 19.血瘀 20.血熱 21.傳變 22.病勢 23.病位 24.病位傳變 25.經脈傳變 26.病邪出入 27.臟腑傳變 28.不問臟傳變 29.間臟傳 30.從化 31.邪結 32.上氣不足 33.氣機失調 34.精虛 35.精瘀 36.出血 37.內生“五邪” 38.風氣內動 39.寒從中生 40.濕濁中生 41.少火 42.壯火 43.內燥 44.內生五氣 五、簡答題 1.病機的概念如何?有何臨床意義? 2.何謂正勝邪退?其臨床意義如何? 3.何謂邪盛正虛衰,其臨床意義如何? 4.邪正盛衰出現的虛實變化有哪些? 5.邪正盛衰對病勢的趨向及轉歸有何影響? 6.形成虛實錯雜病機的原因有哪些? 7.如何理解陰陽失調的基本概念?其病理變化主要表現在哪幾方面? 8.血的失常病機包括哪些內容? 9.血熱熾盛病機的主要表現有哪些? 10.氣血關系失調可出現哪些病理變化?并簡述其病理機制。 11.何謂津液代謝失常?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2.津液虧損不足病機的含義是什么? 13.津液的輸布障礙和排泄障礙其表現形式有何不同? 14.津液輸布障礙的病機含義是什么? 15.津液排泄障礙的病機含義是什么? 16.血瘀與瘀血有何不同?氣虛血瘀的病理表現如何? 17.氣虛與氣陷有何不同? 18.如何理解“吐下之余,定無完氣”? 19.病機表邪入里的含義是什么? 20.病機里病出表的含義是什么? 21.簡述經脈傳變的具體規律。 22.簡述三焦傳變的具體規律。 23.簡述臟腑傳變的具體規律。 24.寒熱病性轉化的一般規律是什么? 25.寒熱轉化對疾病預后有何意義? 26.何謂亡陽?其病理表現如何? 27.何謂氣虛?其主要形成原因何在? 28.何謂濕濁困阻?其病理表現如何? 29.何謂氣隨津脫?其形成原因何在? 30.何謂氣隨血脫?何謂氣血兩虛? 31.內風與外風有何區別? 32.內寒的機理及其臨床特點是什么? 33.內濕與外濕的關系如何? 34.簡述內火的主要病理變化。 35.火熱病變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36.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理變化如何? 37.精與氣血的關系失調有哪些病機變化? 38.精的失常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六、論述題 1.試述中醫病機學說的特點。 2.中醫病機學說的結構和層次如何?主要內容有哪些? 3.何謂基本病機?有何重要意義? 4.何謂虛實病機?其各自病理表現如何? 5.試述陽偏勝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及病理表現。 6.試述陰偏衰病機的概念、特點、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現。 7.陰陽格拒的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現如何? 8.何謂氣滯?其形成原因和病理表現如何? 9.何謂氣機失調?主要包括哪幾種病機變化?其各自的概念如何? 10.傷津與脫液的病機和病理表現如何?兩者之間有何區別與聯系? 11.決定并影響疾病傳變的因素,主要有哪幾方面?試具體論述之。 12.外感病與內傷病的虛實病機有何不同? 13'試述形成“陽勝則陰病”與“陰勝則陽病”的病理過程及臨床表現的主要特點。 14.試述“上氣不足”的機理與臨床表現。 15.試述疾病后期正虛邪戀病理的形成、發展趨勢和轉歸。 16.如何理解“至虛有盛候”、“大實有贏狀”?試舉例說明之。 17.論述風氣內動的主要類型及其之間的區別。 18.論述火熱內生的病理及臨床表現。 19.論述寒從中生的病理表現。 20.論述內外燥的區別和聯系。 21.簡述精失常的病理變化。 第九章 防治原則 【典型試題】 一、選擇題 (一)A型題 1.中醫養生學認為探索衰老機制的中心環節是: A.腎中精氣的盛衰 B.心肺的功能狀態 C.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 D.肝腎精血互化的狀態 E.腎中精氣的盛衰和脾的功能狀態 2.下列不屬于順應自然養生的是( ) A.用寒遠寒,用熱遠熱 B.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C.順應四時調攝 D.晝夜晨昏調養 E.起居有常 3.下列何項非中醫飲食養生所提倡: A.藥膳保健 B.注意飲食衛生 C.提倡飲食有節 D.克服飲食偏嗜 E.強調高營養飲食 4.對疾病力求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的: A.提高治愈率 B.盡早確立治療方法 C.提高診斷的正確率 D.中止其病情的發展變化 E.以上均不是 5.下列不屬于既病防變方法的是( ) A.人工免疫 B.早期診斷 C.早期治療 D.先安未受邪之地 E.阻截病傳途徑 6.不屬于治則的是: A.治病求本 B.扶正祛邪 C.調理氣血 D.活血化瘀 E.調治臟腑 7.“見肝之病,當先實脾”的治療原則當屬: A.早治防變 B.治病求本 C.調理臟腑 D.調理氣血 E.三因制宜 8.下列何項屬正治法則: A.標本兼治 B.塞因塞用 C.寒者熱之 D.因人制宜 E.寒因寒用 9.下列何項非屬逆治法則: A.熱因熱用 B.寒者熱之 C.熱者寒之 D.虛則補之 E.實則瀉之 10.下列何項屬反治法則( ) A.實則瀉之 B.通因通用 C.虛則補之 D.培土生金 E.滋水涵木 11.下列何項不屬從治法則( ) A.寒因寒用 B.熱因熱用 C.通因通用 D.熱者寒之 E.寒因寒用 12.“陰中求陽”的治療方法是指: A.在扶陽劑中適當佐以滋陰藥 B.滋陰劑中適當佐以扶陽藥 C.在溫陽散寒同時佐以扶陽 D.在清瀉陽熱同時佐以滋陰 E.以上皆是 13.“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指( ) A.陰中求陽 B.陽中求陰 C.陽病治陰 D.陰病治陽 E.治寒以熱 14.攻補兼施治則適用于何證: A.虛證 B.真實假虛證 C.實證 D.真虛假實證 E.虛實夾雜證 15.真實假虛證的治療原則應是: A.祛邪兼扶正 B.扶正兼祛邪 C.先祛邪后扶正D'單獨祛邪 E.先扶正后祛邪 16.真虛假實證的治療原則應是: A.單獨祛邪 B.單獨扶正 C.先扶正后祛邪 D.扶正兼祛邪 E.祛邪扶正并重 17.“通因通用”適用于下列哪種病證: A.脾虛泄瀉 B.腎虛泄瀉 C.食積泄瀉 D.氣虛泄瀉 E.寒濕泄瀉 18.“塞因塞用”不適用于下列哪種病證: A.脾虛腹脹 B.血枯經閉 C.腎虛尿閉 D.氣郁腹脹 E.陰虛便秘 19.陰中求陽的治療方法是指: A.在扶陽劑中適當佐以滋陰藥 D.在滋陰劑中適當佐以扶陽藥 C.溫陽散寒同時佐以扶陽 D.充分滋陰的基礎上配以補陽劑 E.以上皆不是 20.陰病治陽適用于下列何證: A.實熱證 B.實寒證 C.陰陽兩虛 D.虛寒證 E.虛熱證 21.“壯水之主,以制陽光”指: A.陰中求陽 B.陽中求陰 C.陽病治陰 D.陰病治陽 E.陰陽雙補 22.下列非調理臟腑治則的是: A.用寒遠寒,用熱遠熱 B.實則瀉腑,虛則補臟 C.臟病治腑 D.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E. 腑病治臟 23.素體陽虛又感受寒邪的患者,治以助陽解表法,應屬于: A.先治其標 B.先治其本 C.標本兼治 D.虛則補之 E.以上皆不是 24.血虛證,臨床多從何臟腑論治: A.肝胃 B.脾胃 C.肝腎 D.肝膽 E.肝胃 25.骨和髓之病變,多從何臟論治: A.心 B.肺 C.脾 D.肝 E.腎 26.單純的氣血證常從何臟論治: A.心肝肺 B.肝腎 C.心肝腎 D.心腎 E.肺脾腎 27.水濕痰飲多從何臟論治: A.心腎 B.肺脾腎 C.心脾肝腎 D.肺肝脾腎 E.心肝脾肺腎 28.氣滯宜( ) A.益氣 B.活血 C.降逆 D.行氣 E. 補氣 29.亡陽的主要原因是機體內的陽氣大量亡失,治宜: A.滋陰制陽 B.扶陽消陰 C.回陽救逆 D.救陰固脫 E.陰中求陽 30.“老年慎瀉,少年慎補”是根據……而確定的用藥原則( ) A.因時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人制宜 D.標本同治 E.治病求本 (二)B型題 A.靜功鍛煉,注意保津養陰 B.運動適度,注意養陽 C.戶外動形鍛煉,注意養陽 D.晨煉必待日光,注意斂陽護陰,以養藏為本 E.以上皆宜 1.春季養生活動最宜: 2.秋季養生活動最宜; A.表寒證運用溫熱的方藥 B.里熱證采用辛涼清里的方藥 C.陽氣虛衰運用扶陽益氣的方藥 D.瘀血證采用活血化瘀的方藥 E.里寒證運用辛熱溫里的方藥 3.上述何項屬虛則補之的具體運用: 4.上述何項屬實則瀉之的具體運用: A.補益心陽 B.補養心氣 C.清心瀉火 D.活血祛瘀 E.補養心血 5.心陽不足者,法宜: 6.心脈瘀阻者,法宜: 7.心火熾盛者,法宜: A.脾不統血 B.脾氣下陷 C.脾虛濕阻 D.脾虛水腫 E.脾虛帶下 8.健脾利水之法適用于: 9.益氣升提之法適用于: A.滋養肝陰 B.補養肝血 C.清降肝火 D.疏肝理氣 E.滋養肝腎、平肝熄風潛陽 10.肝陽上亢化風者,治宜: 11.肝陰不足者,治宜: A.熱者寒之 B.寒者熱之 C.熱因熱用 D.塞因塞用 E.通因通用 12.用消導積滯的方法治療腹泄病證,其治則當屬: 13.用溫熱性質的方藥治療寒證的方法,其治則當屬: 14.用溫熱性質的藥物治療陰盛格陽病證,其治則當屬: A.寒者熱之 B.熱者寒之 C.陽病治陰 D.陰病治陽 E.陽中求陰 15.治療陰虛陽亢的病證,應采用的治則是: 16.治療陽虛陰盛的病證,應采用的治則是: A.熱病見熱象 B.寒病見熱象 C.陰虛見熱象 D.熱病見寒象 E.寒病見寒象 17.適用“寒者熱之”治則的是: 18.適用“熱因熱用”治則的是: 19.適用“陽病治陰”治則的是: A.陽虛陰盛,格陽于外的真寒假熱證 B.里熱盛極,格陰于外的真熱假寒證 C.瘀血內阻所致的出血證 D.中氣不足所致的脘腹脹滿 E.實熱壅積的陽明腑實證 20.“通因通用”的治則適用于: 21.“塞因塞用”的治則適用于: 22.“寒因寒用”的治則適用于: A.行氣開郁 B.開竅通閉 C.降逆和胃 D.益氣固脫 E.益氣升提 23.氣閉者,治宜: 24.脾氣下陷者,治宜: A.活血化瘀 B.溫經散寒 C.清熱補氣 D.益氣活血 25.血瘀者,治宜: 26.血寒者,治宜: A.補髓填精 B.補益腎氣以攝精 C.疏利精氣 D.通絡散結 27.小兒五遲者,治宜: 28.男子滑精、早泄者,治宜: A.補氣填精 B.疏利精氣 C.益氣攝津 D.補血養津 29.氣滯精阻者,治當: 30.津血虧少者,治當: A.單純扶正 B.單純祛邪 C.扶正兼祛邪 D.祛邪兼扶正 E.扶正祛邪并重 31.正虛邪不盛,且以正虛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證,應采用何種治則: 32.邪盛較重急的虛實夾雜證,應采用何種治則: A.真實假虛 B.虛實夾雜且微虛微實 C.虛實夾雜且以正虛為主 D.邪實正未衰 E.虛實夾雜且甚虛甚實,病邪膠固不易擴散 33.扶正兼祛邪的治則,適用于: 34.先祛邪后扶正的治則,適用于: A.因人制宜 B.因地制宜 C.因時制宜 D.既病防變 E.未病先防 35.“用溫遠溫”此屬于: 36.“見肝之病,當先實脾”此屬于: 37.“亡血家不可發汗”此屬于: A.春季 B.夏季 C.長夏 D.秋季 E.冬季 38.臨床治療時應慎用寒性藥物的季節是: 39.臨床治療時應慎用熱性藥物的季節是: 40.臨床治療時應慎用滋膩藥物的季節是: (三)D型題 1.以熱治熱適用于: A.陽氣虛極,浮越于外 B.陽熱偏盛 C.里熱盛極,格陰于外 D.真寒假熱證 E.真熱假寒證 2.以寒治寒適用于: A.陰寒偏盛 B.里熱盛極,格陰于外 C.真熱假寒證 D.陰寒內盛,格陽于外 E.真寒假熱證 3.塞因塞用適用于: A.大便粘滯不爽 B.少腹脹滿竄痛 C.腹脹硬滿不減 D.脾氣虛運化無力 E.腹部脹滿時減 4.通因通用適用于 A.腎陽虛損 B.膀胱濕熱 C.尿頻清長 D.尿頻、熱痛 E.夜間尿多、遺尿 (四)X型題 1.養生原則確立的基礎是: A.對病因與發病條件的研究 B.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生命規律的研究 C.預防疾病的實踐總結 D.對衰老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化 E.延緩衰老的養生實踐 2.動形養生可達到: A.促進血液流暢 B.舒筋活絡 C.調節情志變化 D.怡神、靜神 E.協調臟腑功能活動 3.移情易性的內容應包括: A.排遣情思 B.改變其錯誤認識 C.改變內心虛戀的指向性 D.改變不良情緒和生活習慣 E.使不良情緒得以適度宣泄 4.克服飲食偏嗜包括: A.防止飲食不潔 B.食能以時 C.克服飲食偏熱偏寒 D.藥食結合 E.避免五味偏嗜 5.調補何臟是藥物養生的中心環節: A.肝 B.脾 C.心 D.肺 E.腎 6.養靜藏神之機制與下列何項有關: A.心的生理特性 B.真氣狀態 C.肝的生理特性 D.宗氣的狀態 E.腎的生理特性 7.藥膳的主要特點及運用要求是: A.以藥為主 B.以食為主 C.藥食結合 D.因時制宜 E.辨證施膳 8.下列宜先治其標的病證是: A.抽搐 B.大出血不止者 C.慢性病又伴外感者 D.食積所致泄瀉者 E.尿閉 9.“寒因寒用”適用于: A.寒熱錯雜證 B.真熱假寒證 C.陽偏盛的實熱證 D.真寒假熱證 E.熱厥證 10.“熱因熱用”適用于: A.真寒假熱證 B.寒熱錯雜證 C.真熱假寒證 D.格陽證 E.陰偏盛之實寒證 11.“塞因塞用”適用于: A.陽明腑實證 B.氣郁腹脹 C.陰虛便秘 D.血枯經閉 E.食滯腹脹 12.“通因通用”適用于: A.脾虛泄瀉 B.食滯泄瀉 C.瘀血崩漏 D.腎虛泄瀉 E.氣虛泄瀉 13.從治法適用于: A.脾虛腹脹 B.腎虛癃閉 C.肺虛多汗 D.瘀血所致的崩漏 E.格陽證 14.扶正單獨使用適用于: A.純虛證 B.虛實夾雜證 C.純實證 D.真虛假實證 E.真熱假寒證 15.下列情況應先補后攻的是: A.真實假虛證 B.虛實夾雜而正虛不耐攻之證 C.真虛假實之證 D.虛實皆甚而病邪膠痼不易擴散之證 E.以上情況皆可運用 16.“因人制宜”主要根據人……等不同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 A.飲食偏嗜 B.性別 C.勞逸損傷 D.年齡 · E.體質 17.下列屬于因時制宜范疇的是: A.夏季慎用溫熱 B.冬季慎用寒涼 C.暑邪致病應解暑化濕 D.“春不用桂枝” E.“夏不用麻黃” 18.臨床治療時,應慎用寒涼藥物的季節是: A.春 B.夏 C.長夏 D.秋 E.冬 19.中醫的基本治則,主要有: A.正治與反治 B.治標與治本 C.扶正與祛邪 D.調整陰陽 E.三因制宜 20.中醫養生的主要作用為: A.增強體質 B.預防疾病 C.增強心理調攝能力 D.延緩衰老 E.促進病體康復 21.陰陽互濟調補陰陽的方法,包括: A.陽病治陰 B.陰病治陽 C.陽中求陰 D.陰中求陽 E.陰陽并補 22.推拿是中醫養生方法之一,其作用機理為: A.糾正解剖位置的異常 B.調整生物信息 C.改變系統功能 D.發揮物理熱效應 E.通過經絡系統感應傳導、調節機能 23.中醫養生學方法眾多,其基本養生觀念有( ) A.調飲食 B.慎起居 C.適寒溫 D.食補劑 E.和喜怒 24.從治適應于( ) A.脾虛腹脹 B.腎虛癃閉 C.肺虛多汗 D.瘀血所致的崩漏 E.格陽證 25.中醫“治未病”思想主要指( ) A.鍛煉身體 B.藥物預防 C.未病先防 D.既病防變 E.起居有常 26.以下何項應先治療標證( ) A.食滯泄瀉 B.血虛經閉 C.肝病膨脹 D.肝病吐血 E.濕滯泄瀉 27.屬損其有余的治療方法是( ) A.清瀉陽熱的方法 B.滋陰法 C.溫散陰寒法 D.益氣回陽固脫 E.補陽法 二、填空題 1.《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春夏養______,秋冬養______”。 2.重視精神調養應注意①________;②_______。 3.調攝飲食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兩個方面。 4._______和________,是探索衰老機制的中心環節。 5.調神的方法,除四季調神外,主要可概括為三個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所謂“練功”三要素,習慣上系指氣功活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 7.藥物養生的基本法則是________,其中心環節是________。 8.推拿、針灸養生,其運用原則主要是________。 9.__________是確立治則的前提和基礎。 10.治則在臨床上的運用,體現了高度的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11.疾病發生的初期階段,應力求做到_______,_______。 12.治法總是從屬于一定的________。 13.外感傷寒早期治療的關鍵在_______的治療;外感溫熱病早期治療的關鍵在________的治療。 14.正治與反治都是針對疾病的_________而治的,同屬于_______的范疇。 15.正治又稱______,常用的正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反治又稱________,常用的反治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根據陰陽互根原理,治療陽偏衰時,在扶陽劑中適當佐用滋陰藥,稱為______;治療陰偏衰時,在滋陰劑中適當佐用扶陽藥,稱為_______。 18.扶正主要適用于______,即所謂________;祛邪主要適用于______,即所謂_______。 19.調補_______為治理氣虛的重點;調補______為治療血虛的重點。 20.調氣的主要內容有_______和_______兩方面。 21.大、小腸病變臨床多以______論治;實際運用中,瀉腑主要是從______、_______、_______中求之。 22.三因制宜包括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3.根據因時制宜的原則,春夏不宜過用______藥,秋冬當慎用________藥。 24.扶正祛邪治則在運用時應注意_______,_________。 25.陰陽亡失者,其亡陽者重在_______,亡陰者又當以_____之法急治。 三、判斷題 1.中醫養生學反映了預防醫學鮮明特色。( ) 2.“順應自然”的原則,即是順應四時氣候和陰陽變化的規律進行養生。( ) 3.順應自然的養生活動應注意堅持春夏養陰,秋冬養陽的原則。( ) 4.養靜藏神的機制,與心肝的生理特性及機體真氣的狀態密切相關。( ) 5.養靜藏神的同時,中醫養生學并不排斥順情從欲以養神。( ) 6.腎中精氣的盛衰和脾胃功能狀態,是探索衰老機制的中心環節。( ) 7.惜精養生即要禁欲。( ) 8.祛邪扶正是藥物養生的基本法則。 ( ) 9.推拿、針灸只能治療疾病,不能用以養生。( ) 10.內傷疾病的早期治療首在調理氣血。( ) 11.傷寒的早治必須把握住太陽病這一關鍵。( ) 12.衛分證的治療是溫病早期治療的關鍵。( ) 13.正治即從治,反治即逆治。( ) 14.反治法與正治法的實質無異。( ) 15.病變本質與臨床表現相符者,應采用從治法。( ) 16.塞因塞用即用補益藥物治療具有閉寒不通癥狀的虛證。( ) 17.對陽虛無以制陰而陰盛的虛寒證,應采取扶陽以制陰的方法,故稱為“陽病治陰”。 18.對陰虛無以制陽而陽亢的虛熱證,采用滋陰的方法以制陽亢,又稱“陰病治陽”。 19.陰勝則陽病,則宜在溫散陰寒的同時佐以扶陽。( ) 20.補氣時,以調補脾胃為重點。( ) 21.補血時,以調補心肝為重點。( ) 22.氣虛致血虛者,應以補氣為主,輔以補血。( ) 23.血病在先,應以理血為主,所以氣隨血脫者,應先補血,病勢緩后再進補氣之劑。( ) 24.氣閉者宜行氣,氣脫者宜升提固脫。( ) 25.骨與髓之病,多從腎論治。( ) 26.腦之病常從肝、脾和心論治。( ) 27.脾之陰陽氣血失調主要側重于脾陽與脾氣虛衰。( ) 28.臟病不可以治腑,但腑病可以治臟,例如膀胱虛寒證,溫補腎陽則虛寒自除。( ) 29.三因制宜是針對不同病因而治療的法則。( ) 四、名詞術語解釋 1.養生 2.治則 3.治法 4.中醫養生學 5.順應自然 6.早期診治 7.治病求本 8.正治 9.反治 10.寒者熱之 11.熱者寒之 12.虛則補之 13.實則瀉之 14.寒因寒用 15.熱因熱用 16.通因通用 17.塞因塞因 18.扶正 19.祛邪 20.調整陰陽 21.因時制宜 22.因地制宜 23.因人制宜 五、簡答題 1.預防與治則的關系如何? 2.防止外邪侵害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 3.要做好養性調神有哪幾個方面? 4.治則與治法有何區別與聯系? 5.正治法與反治法有何異同? 6.為什么要抬病求本? 7.試列出扶正與祛邪治則指導下確定的常見治法有哪些? 8.單獨使用扶正或祛邪時,應注意什么?為什么? 9.調整奇恒之腑陰陽氣血失調的原則是什么? 10.舉例說明三因制宜是如何指導臨床治療的? 六、論述題 1.養生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2.試舉例說明病證急重時,治療中標本如何取舍? 3.試舉例說明病證緩和時,治療中標本如何取舍? 4.列舉臨床出現哪些癥狀時應運用先治其標的原則?為什么? 5.扶正祛邪臨床運用的原則是什么? 6.調整陰陽的治則有哪些?各適用于什么病證? 7.為什么臨床上強調三因制宜? 8.為什么說實則瀉腑、虛則補臟?試舉例說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