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年,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劉邦在朝堂上點名夸獎了三個人,后世稱他們為“漢初三杰”,其中第一個就是張良。 劉邦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豈不是對張良極高的評價?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張良家族的留侯爵位在漢文帝的時候就被剝奪了,以后也沒有再恢復,而其他很多列侯,比如酂侯蕭何的后代,雖然也曾斷封,但后來又恢復了,張家的留侯爵位卻再也未曾恢復。 被譽為“謀圣”的張良,難道就預見不到后代的命運嗎?我們今天對張良家族的命運做一個分析。 一、張良的歷史定位 司馬遷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對張良一生的事業有這樣一個簡單的描述: 以廄將從起下邳,以韓申徒下韓國,言上張旗志,秦王恐,降,解上與項羽之郄,為漢王請漢中地,常計謀,平天下,侯,萬戶。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也就是說,張良的功勞是“常計謀,平天下”,所以得了萬戶侯的封賞。 《太史公自序》中,司馬遷告訴我們,他寫《留侯世家》的原因: 運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記?太史公自序》 這里說到,張良的“運籌帷幄之中”,是他被列在“世家”當中的原因。 張良去世以后,漢庭給他的謚號是“文成”,這是一個相當高的謚號。 張良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成公,其后兩千多年的中華帝國,只有八個人的謚號是文成,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的劉基和王守仁,劉基就是劉伯溫,王守仁就是王陽明,這樣一說,“文成”的分量大家更清楚了吧? “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安民立政曰成,佐相克終曰成”。 所以,總體來看,漢高祖劉邦對張良是敬重的,漢庭對張良的貢獻是非常認可的,司馬遷對張良也是欽佩有加的。 二、張良是個什么樣的人? 關于張良其人,司馬遷在《史記?留侯世家》中有詳細的記載,他的事跡也散見于《史記?項羽本紀》、《史記?高祖本紀》、《史記?呂太后本紀》等書卷中。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知道,張良是韓國貴族出身,他的祖父韓開地、父親韓平都做了韓國國君的丞相,一共輔佐了韓國的五代國君,所謂“五世相韓”。 (張良家族大概率姓“韓”,張良的“張”姓是他逃亡時改的。) 韓平去世的時候,張良還非常年幼,以后就沒有在韓國出仕。 秦國滅了韓國以后,張良遣散家里的三百名仆人,弟弟死了也不安葬,散盡家財要報家國之仇。 (其實當時,要報家國之仇的人,何止張良一人,項梁、項羽叔侄也算,不過,數張良最出名。) 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大父開地,相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韓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史記?留侯世家》 可見,早年的張良也是一位血氣方剛的年輕人,他一切行動的總出發點,就是報家國之仇,但他失敗了。 其實,要刺殺秦始皇的人多了去了,有一個成功的嗎?張良的失敗是必然的。 張良刺殺秦始皇失敗以后,就逃到了距離東海不遠的下邳,在那里,他遇到了黃石老人,黃石老人把畢生的智慧結晶《太公兵法》傳給了張良,于是張良開始研習這本書,后來張良的處世為人和戰略格局,應該就是受這本書很大的影響。 秦朝末年,諸侯蜂起,張良也組織了一小股義軍,想去投靠楚王景駒,半路卻遇上了劉邦,張良把他的思想跟劉邦一講,劉邦竟然都能聽懂,這讓張良大為詫異,說:“沛公的才能是上天賜予的啊!”于是,張良不再他往,就留在劉邦這里了。 后十年,陳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 ——《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劉邦劇照 在張良輔佐劉邦的日子里,他給劉邦制定大的戰略方針,又多次幫助劉邦脫離險境,所以,劉邦對張良是敬重有加。 劉邦對別人都是直呼其名,對很多的讀書人,毫不客氣,大罵他們為“豎儒”,甚至往他們的帽子里撒尿。 但對待張良,都是稱呼他的字“子房”。 遇到問題的時候,劉邦經常對張良說:“子房,為之奈何?” 每一次,張良都能提出合理的對策。 所以,漢朝建立以后,劉邦甚至要封張良三萬戶,這絕不只是試探,而是對張良功勞的肯定。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斗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 ——《史記?留侯世家》 封侯以后的日子里,張良基本上就處于半退休狀態,也沒有很具體的官職。 實際上,很多的后起之輩都比他官職高,比如:叔孫通。 叔孫通是太子太傅,而張良后來只做了一個太子少傅,太子少傅要比太子太傅低一級。 但我們想,其實張良根本就不在乎這個。他說: “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讎彊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 ——《史記?留侯世家》 我相信,張良說的是心里話。 他說,我們家本來就是丞相世家,韓國滅亡,我不吝惜萬貫家財也要報家國之仇,現在大仇已報,我也做了帝王的老師,被封為萬戶侯,還圖什么啊! 張良這么講,表明他有信仰,我想要的都有了,我已經很知足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張良想清靜,但是有人不想讓他清靜,因為他的作用,別人替代不了。 三、張良被卷入太子之爭 劉邦晚年,一心想換掉太子劉盈,而扶立戚夫人所生的劉如意,劉邦的理由是,劉盈的性格不像他,而劉如意像他。 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 ——《史記?呂太后本紀》 劉邦的決定,讓發妻呂雉和嫡子劉盈陷入到非常兇險的局面當中,因為,劉盈一旦被廢,不但呂后和劉盈的性命難保,連呂家人也會被清洗掉。 盡管,太子劉盈得到了功臣元老大臣們的集體支持,但劉邦還是想廢掉劉盈。 在困窘當中,有人給呂后提建議,說:“留侯張良常常為皇上出謀劃策,皇上非常信任他。不如請留侯給出個主意。” 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呂后恐,不知所為。人或謂呂后曰:“留侯善畫計筴,上信用之。” ——《史記?留侯世家》 于是,呂后就讓哥哥呂釋之親自去留侯府上拜請張良出個主意。 那么,張良是什么意思呢? 他說,這是皇上的家事,我一個外人不便參與。 但呂釋之還是強力脅迫張良給出個主意,在百般無奈之下,張良只得幫呂家一把。 于是張良讓呂家人去請商山四皓出山,全力輔佐太子,皇上看見了,就會放棄廢太子的主張。 呂家人照做,后來劉邦看見了太子劉盈身后的這四個老人,終于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 呂后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曰:“…………。” 呂澤強要曰:“為我畫計。” ——《史記?留侯世家》 注意我加粗的這兩個詞哈:“劫”是威逼的意思,“強”是勉強的意思。 也就是說,在呂釋之的脅迫之下,張良只得給張家幫忙。 張良是想出世也出不成啊! 那么,如果張良就是不幫這個忙呢? 張良算得清楚,就算自己不幫忙,劉盈也會大概率勝出,到時候,張家人就到了被清算的時間了,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劉盈繼位之后,張家人一直平安無恙,飽享富貴。 張良還是要修仙,想遠離朝堂是非。 所以他就學道家的辟谷之術,節制飲食。 呂后聽說了,就心疼他,勸他正常進食。 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史記?留侯世家》 人算不如天算,很可惜的是,劉盈僅僅做了七年的皇帝,24歲就崩逝了。 劉盈的早逝對呂后、呂家人乃至張良家族都是一個重大的損失,甚至完全了影響他們家族的命運。 你想,如果劉盈也像他的父親劉邦一樣,活到了六十歲,那么,呂后娘家人、張良家族、還有那些呂家人的親信就都可以長享富貴,但誰能預料人的壽命呢! 悲凄的劉盈 史書記載,劉盈發喪的時候,呂后干嚎不落淚,張良的兒子張辟疆才十五歲,當時在朝廷里做皇上的侍從官(侍中),他看見呂后的表現,就勸丞相陳平讓呂家子弟掌握軍權,這樣,功臣元老集團才能免禍。于是陳平照辦。呂家人的權勢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起來的。 七年秋八月戊寅,孝惠帝崩。發喪,太后哭,泣不下。留侯子張辟彊為侍中,年十五,謂丞相曰:“太后獨有孝惠,今崩,哭不悲,君知其解乎?”丞相曰:“何解?”辟彊曰:“帝毋壯子,太后畏君等。君今請拜呂臺、呂產、呂祿為將,將兵居南北軍,及諸呂皆入宮,居中用事,如此則太后心安,君等幸得脫禍矣。”丞相乃如辟彊計。太后說,其哭乃哀。呂氏權由此起。 ——《史記?呂太后本紀》 你覺得張辟疆一個十五歲的小孩就有這樣的智謀嗎? 張辟疆看見呂后干嚎不落淚就能夠洞察呂后的心思嗎? 要是有這個才能的話,這孩子豈不比他老爸還厲害? 你從史書的記載中,也看不見張辟疆其他地方的謀略表現,所以,張辟疆的計策,大概率是他老爸張良出的,為何? 惠帝劉盈死的時候,張良還活著呢! 張良知道,惠帝一死,權力格局勢必重整,如果功臣元老集團掌握了政權的話,呂后就會有危險,作為呂后親信的張家就能好得了嗎? 考慮到江山社稷也好,個人得失也罷,讓呂后掌握軍權是當時的最佳選擇。 當然,張良也沒有預料到呂后在之后幾年的種種騷操作,直接導致了呂家的覆滅。 張良在呂后親自執政的第二年就過世了。 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 后八年卒,謚為文成侯。 ——《史記?留侯世家》 四、留侯張不疑 根據史書記載,張良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叫張不疑,次子名叫張辟疆。 但這兩個兒子都在史書中寥寥數筆就過去了。 張良給長子取名“不疑”,或許是希望自己的兒子跟自己一樣,被后來的君主信任吧! 次子“辟疆”,是希望兒子能夠幫助后來的君主開疆拓土吧! 關于張辟疆,史書上就上面這一點點記載。 張辟疆后來如何,我們全然不知。 有人說,漢文帝繼位以后,張家被清算,張辟疆學習他的父親,改名換姓(其實他家本來也不姓張嘛,再改一次又何妨,呵呵……),到山西上黨那邊藏了起來,良燮就是他們的后代。或許吧! 長子張不疑呢?司馬遷說,他在漢文帝五年跟門大夫合伙暗殺了楚國的內史,犯了不敬罪,坐罪當殺,張家花了大筆的錢,才把張不疑的小命給保了下來,但留侯爵位被革去,張不疑做了城門打更的小官。 從小福里生福里長的他哪受得了這個,沒多久就去世了! 從此留侯絕封。 即便是漢武帝時期追封了一些失去爵位的家族,也沒有再給張良的后人封侯。 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坐不敬,國除。 ——《史記?留侯世家》 五年,侯不疑坐與門大夫謀殺故楚內史,當死,贖為城旦,國除。 ——《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蜀漢大將張翼 雖然絕封了,但張良的長子張不疑這一枝,還是后繼有人的,漢文帝也沒有對張家趕盡殺絕。 張不疑的兒子張典就做了清河太守; 張良的玄孫張乘做了陽平公; 張良的來孫張千秋在漢宣帝時期,被恢復了部分列侯的權益。 元康四年,良玄孫之子陽陵公乘千秋詔復家。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 還有,張良的六世孫張皓,做到了東漢司空; 七世孫張綱,做到了廣陵太守; 十世孫張翼,蜀漢時期的“小五虎”之一,做到了左車騎將軍、冀州刺史,封都亭侯。 我說的以上只是漢、魏時期的張良后人。 有人研究說,唐朝時期的名相張九齡、南宋時期的名相張浚,等等,都是張良的后人。 如果確實的話,張良的后人很多混得還不錯哈! 五、留侯傳二世而絕封,原因何在? 根據《史記》記載,張良家族的留侯爵位二世而絕,成為少數在漢初就衰落的家族之一。 至于原因,司馬遷也只是一筆帶過,說張不疑犯了謀殺罪和不敬的罪。 確實,謀殺諸侯國高官是大罪,不敬更是大罪,都是妥妥的死罪。 我查了一下,在《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列舉的一百四十三位功侯當中,只有九位功侯的后代犯過“不敬”的罪,其中包括酂文終侯蕭何、北平文侯張倉、高京侯周成、廣阿懿侯任敖等人的后代,其中,除了蕭何家族的酂侯爵位在失去了也一再復封以外,其他家族的爵位都沒有再獲得。 司馬遷的寥寥數筆,讓我們沒有辦法構建起張良家族衰弱的輪廓來。 我就大膽地推想一下吧! 劉邦、張良劇照 首先,張良是劉邦的孤臣,后來又成為呂后的孤臣。 孤臣是什么特點?只效忠于君主本人。 所以,漢初三杰當中,張良最受劉邦的信任,因為他不建立自己的班子,他跟其他大臣之間的關系也比較疏遠。 比如說,劉邦攻打陳豨的時候,韓信被呂后給除掉了,當時張良就建議劉邦立蕭何為相國,并把蕭何監視起來。 上已聞淮陰侯誅,使使拜丞相何為相國,益封五千戶,令卒五百人一都尉為相國衛。 ——《史記?蕭相國世家》 留侯從上擊代,出奇計馬邑下,及立蕭何相國,…… ——《史記?留侯世家》 韓信被降為淮陰侯以后,張良曾經跟韓信一起編修兵書。 但是,史書中沒有任何有關張良與韓信私交的記載。 漢興,張良、韓信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刪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漢書?藝文志》 張良跟功臣元老集團的關系呢? 張良反復勸誡劉邦說:“主公,防著這幫人哈!他們是真要造反哦!” 上已封大功臣二十馀人,其馀日夜爭功不決,未得行封。上在雒陽南宮,從復道望見諸將往往相與坐沙中語。上曰:“此何語?”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 ——《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打天下的時候,張良積極的給劉邦出謀劃策,等到天下安定以后,張良自覺地退到一邊,如果劉邦不召見他,他就躲在一邊修道,盡量避免參與到任何的利益沖突中去,但后來,他還是被裹挾進了呂后的隊伍。 呂后執政時期,張良又成了呂后的孤臣,呂后這么剛毅狠辣的人,因為感念張良的恩德,竟然在張良面前流露出了溫情,她看見張良辟谷,就心疼起來,強勸張良吃飯。 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彊食之,曰:“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彊聽而食。 ——《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在高后二年就去世了,晚年也算享盡榮華富貴,得到了絕大多數人都得不到的帝王寵信。 但是事務都是兩面的,劉邦、呂后在世的時候,張家顯赫無比,紅得發紫,主公不在了呢?嫡系下屬必然會受到反噬。 為何?為了維護主公的利益,嫡系下屬勢必會得罪很多人,不光是自己的同事,也有下一任的老板。 漢文帝的寵臣鄧通、乾隆的寵臣和珅都是如此,他們的結局也都非常凄慘。 我們不清楚張良或張不疑有沒有做過對付代王劉恒的事情,但他們更向著呂后,則是必然。 漢文帝當政以后,張家人的政審不過關,被疏遠是必然的,被清算也沒什么特別的。 張良除了孤臣的屬性以外,他還是六國貴族遺民的代表。 而漢家政權的功臣元老當中,絕大多數都是泥腿子出身。 起兵之前,蕭何是縣令助理、曹參是監獄長,劉邦只是個小小的亭長,跟五世相韓的張良完全不能比。 其實,就算名士張耳,豪強王陵、雍齒跟張良也差得很遠。 從出身、見識、接人待物上,張良跟那些泥腿子出身的武將們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 張良跟劉邦講《太公兵法》,劉邦能觸類旁通;跟韓信整理兵法,韓信心領神會;跟蕭何講治國的大道理,蕭何一聽就明白。 張良要是跟武將們講《太公兵法》,可能就會招致武將們的笑話了。 這也是韓信為何羞與絳灌同列的原因之一。 你們都懂個什么啊! 是的,武將們喜歡戰場上的打打殺殺,更喜歡立功以后的封侯拜爵。 但對于張良來講,他不稀罕。因為他祖上已經顯赫榮耀過了,他是吃過見過的。 “教授的教授”陳寅恪 有人問陳寅恪:“先生您怎么不研究近代史呢?”陳說:“我家就是一部近代史。” 是啊!人家說這話是有底氣的。 所以,因為張良壓根兒跟編戶平民出身的功臣們不是一路人,所以,他跟這些人也就沒有多少交集了。 因為他只跟主公走得近乎,所以大概率不會跟功臣們聯姻,當張家出事的時候,自然也沒有別人幫忙。 下一任的皇帝辦張家也省事,因為牽涉不了多少別人家的利益。 結語: 我們看見,張良是個有理想、有抱負、有膽量、有能力的人,他淡泊功名、胸懷高遠。所以他散盡家財、弟死不葬,只為報家國之仇,刺殺秦始皇,名聲震動天下。為了復興韓國,張良擁立韓王后代韓成做國君,韓成被殺以后,張良知道復韓無望,才全力擁護劉邦興漢。 張良在劉邦面前是帝王師的角色。張良的長處讓他沒有別的路,只能做孤臣。因為張良并不擅長領兵打仗,但擅長出謀劃策,幫助劉邦制定戰略。在大后方接應,一直是蕭何的工作,就算張良善于治理國家,也是沒有機會的。 項羽被滅以后,張良就想隱退,所以他就學習辟谷吐納之術。但劉邦晚年的廢太子之爭,把所有的功臣都卷了進來,張良就是想清靜,也清靜不了了,當時,他最好的選擇就是抱呂后的大腿。就像當年蕭何騙韓信一樣,根本沒得選。 呂后死后,張良家族被清算。所以留侯二世張不疑失去爵位。同樣的,作為六國貴族遺民的榮耀感,也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我們深深的發現,即便是張良這樣算無遺策的人,在滾滾歷史大潮中,也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就別說家族的命運了。 但是,張家雖然絕封了,張家的后人還在,并且出了不少名人,不也是值得欣慰的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