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太原攻略:北宋的北漢攻略

     licht3jh8evr0j 2024-03-14 發布于江西

    北漢與中原王朝的矛盾

    山西地處華北地區,西接呂梁,東抵太行,省內山嶺峪谷,縱橫交錯,北面有長城  與陰山大漠相連,南面以黃河、中條山與河南為界,西南又與關中平原隔黃河相望。這些自然條件給山西帶來了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山西省與周邊地區相比有著極強的地域獨立性,而在五代十國時期,正是這種獨立性催生了北方最大的變數——河東太原。

    太原位于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為河東之根本”。史稱“太原東阻太行、常山,西有蒙山,南有霍太山、高壁嶺,北扼東陘、西陘關,是以謂之四塞也”。憑借出色的地理條件,太原往往作為中國古代亂世攪局者而出現,唐末以來,此地先后成為后唐、后晉、后漢三個北方王朝的發源地,并在不久后催生出了十國中唯一在北方割據的政權——北漢。可以說從先秦到五代太原的戰略地位非常明顯。尤其是在分裂割據時代,他的作用就越突出。

    公元946年十二月,契丹攻滅后晉,次年,即遼大同元年(947),遼太宗耶律德光進入汴梁。但僅僅三個月后契丹就因為對中原百姓的掠奪和屠戮而民心盡失,遼國對中原統治失敗被迫北歸。借此,同年二月,原后晉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以遼滅后晉,中原無主,于太原即皇帝位,不改晉國號,以當年為天福十二年。六月,改國號為漢,史稱后漢。憑借在契丹南下中留存的軍事力量,劉知遠順利入主中原。然而,劉知遠在位不到一年就去世了。其子劉承祐繼位。由于新帝劉承祐年幼,后漢政權的實權便由權臣把持。其政令多出于劉知遠的勛舊大臣楊邠、史弘肇、王章、郭威等人。后漢立國未滿一年便大權旁落,武將掌權歧視文臣,內部矛盾不斷。朝中武夫悍將,個個專橫跋扈,議論朝政時,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使漢隱帝難于忍受,隨即皇帝與各地將帥再次進入了熟悉的五代十國劇情——節度使謀反。

    后漢隱帝為了加強皇權,企圖發動誅殺權臣的政變,但消息走漏,被郭威抓住機會于魏州起事。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十四日,郭威率兵渡河,劉承祐派開封尹侯益、保大軍節度使張彥超、客省使閻晉卿等率兵抗拒郭威,又派宦官鸗脫偵察郭威的動向,隨后劉承祐誅殺了郭威在京的所有家眷,使其絕后,但此時后漢已經大勢已去,此舉反而徹底激怒了郭威。為了穩住北京(即太原)留守劉崇以爭取謀逆篡位的時間。郭威假意擁立劉崇的兒子劉赟為皇帝,而劉崇信以為真,未出兵勤王。而在攻入汴梁后,郭威迅速清洗了一批忠與劉氏的官員,并舉行了一次政治作秀——郭威指使人假報契丹入寇,自己率大軍出京迎敵,行至中途,兵士嘩變,將黃袍披在郭威身上,擁立郭威為帝,然后轉回汴梁。憑借此舉,郭威完全掌控了汴梁朝廷,951年,郭威于汴梁正式稱帝,改年號為廣順,國號周,史稱后周。

    但曾被郭威所許諾地位的河東節度使、太原尹劉崇不甘心臣服后周朝廷,特別是劉崇本人還是后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于是在郭威稱帝的同時,劉崇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用后漢乾祐年號,史稱北漢。兩國初建,便已有了血海深仇。

    北漢河東地區的軍事條件

    從地理環境上來看,唐以來的河東道具備著優越的割據條件:境內山巒疊嶂,丘陵起伏,溝壑縱橫,東西兩側為山地和丘陵隆起,中部為一列串珠式盆地沉陷,平原分布其間。這使得河東內部也被天然分割成不同的幾個地理區塊。而且其大部分地區海拔在1000米以上,與東部、南部的華北大平原相比,呈現出強烈的隆起形勢。北漢建國后,更是加大了對地形的利用,多次南下攻略各地。

    北漢的統治中心是以晉陽為中心的山西中北部地區,即“并州、汾州、憲州、嵐州、忻州、代州、遼州、沁州、石 州、隆州、寶興軍、固軍、岢嵐軍共十州三軍四十四縣。”進一步來講,北漢真正能長期掌握的就是太原盆地。該地區地勢北部稍高,南部略低,逐漸傾斜,呈簸箕形。同時,這一地區也分割了忻定盆地與太原盆地,上有重要軍事要塞石嶺關和軍事重鎮三交鎮。此外,流經晉陽的汾河也是北漢軍事部署的重要屏障,是戰爭時期能夠加以利用的有效地理因素。“蓋太原有事,汾河其必爭之地也。”當然,自古以來就沒有不可攻破的雄關重鎮,太原盆地周圍山脈上的通道和隘口是盆地重要的設防地點,一旦失去隘口將無險可守,如果失去只能利用汾河與太原城進行最后的防守。

    除此以外,北漢時期的河東地區雖不如唐代繁榮富庶,但依然有著極強的戰爭潛力。“河東山川險固,風俗尚武,土多戰馬,靜則勤稼穡,動則習軍旅”而北漢劉崇也稱“晉陽兵雄天下,而地 形險固,十州征賦足以自給”。五代以來,河東地區雖然多次參與逐鹿中原,但內部卻較為穩定,因此在漢周對峙時期,北漢依舊可以組織起相當龐大的人力物力與中原王朝對抗,這些是北漢立國和存在的重要經濟保障。

    后周與北漢的戰爭

    1.北漢

    北漢國主劉崇在擔任后漢河東節度使時位就曾“表募兵四指揮,自是選募勇士,招納亡命,繕甲兵,實府庫,罷上供財賦,皆以備契丹為名”為自己積攢勢力。至951年稱帝時,北漢已經積攢起一支可觀的武裝力量。值北漢新造,劉崇在稱帝的當月就派兵進攻后周(稱帝后他又更名為劉旻),史載“北漢主發兵屯陰地、黃澤、團柏”。劉崇利用北漢的地利從晉州、上黨等多個方向對后周發動攻勢,其意圖將整個河東地區收入囊中,并為北漢攻取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丁亥,劉崇命令劉承鈞、白從暉、李存壤等將領率各部萬余步騎分五路入侵晉州,晉州刺史王宴堅守城池,北漢軍攻城不利,隨后“歲大寒,旻軍凍餒,亡失過半。明年,又攻府州,為折德扆所敗,德扆因取岢嵐軍。”北漢軍士氣受挫,甚至將領安元寶直接向后周投降。之后北漢軍轉攻隰州,隰州刺史許遷嚴陣以待,北漢軍在隰州城下再次陷入苦戰,死傷慘重,北漢皇帝劉崇也意識到了漢軍的戰斗力低下的情況,無奈撤兵。

    首戰失利后,北漢逐漸放棄了獨自對抗后周的戰略,加緊和遼國結盟的步伐,劉崇在稱帝后數次遣使趕赴契丹,以叔父之禮事之。又派通事舍人李辯、中書侍郎鄭拱、翰林學士衛融等重臣先后出使遼國厚賂契丹。后周廣順元年九月,北漢劉崇再次命李存壤領兵攻打后周。這時遼世宗想要配合北漢出兵,然而契丹內部卻出現巨大危機“諸部皆不欲南寇,契丹主強之,癸亥,行至新州之火神淀, 燕王述軋及偉王之子太寧王漚僧作亂,弒契丹主而立述軋”。契丹內部發生內亂。在勉強平定內亂以后,契丹各部擁護遼穆宗繼位。然而,“契丹主年少,好游戲,不親國事。”以遼穆宗為首的遼國統治階層對南下中原的興趣十分有限,且太宗耶律德光的殷鑒不遠,漢地對北方游牧政權的敵意很強,這使得遼國對北漢同中原戰爭的協助非常有限。對遼國來講,只有當北漢面臨亡國危機的時候才會出力幫助,對中原的博弈還是以攪局為主。

    2.后周

    后周太祖郭威繼位后,并未向死敵北漢那樣出兵征戰,恰恰相反,太祖統治時期,后周國政主要是以采取穩定內政,恢復發展生產為主。為此郭威在國內進行了一系列先行改革,擴編中央禁軍,普查各地戶籍,減免各地的高額賦稅。這一時期,后周的國力逐漸恢復,十幾年來戰亂不止的中原地區得以安穩。而為了維持暫時的和平發展窗口期,后周太祖郭威對周邊政權采取盡量不起邊釁的策略。如派遣使者周敏赴遼以穩住遼國。郭威還曾下詔“北面沿邊州鎮自守疆界,不得入北界俘掠”。甚至戰后將所俘虜的北漢軍隊“各賜衫袴巾履遣還”。對待南唐的數次北上襲擾“詔沿淮州縣軍鎮,今后自守疆土,不得縱一人一騎擅入淮南地分” 。而面對北漢發動的兩次入侵戰爭,后周也只是堅守城池,防守反擊。并沒有發動乘勝進攻北漢。

    后周顯德元年,太祖郭威晏駕,名聲不顯的世宗柴榮登基,新生的后周內部人心不穩。這給了劉崇看到聯合遼國入主中原的機會。于是其“遣使乞兵于契丹。”北漢發兵三萬聯合遼國楊兗的萬余騎屯兵梁侯驛。二月,遼國派耶律敵祿率騎兵萬余及步兵五萬余人,到達晉陽城,兩軍會師晉陽,劉崇親率主力軍3萬,以白從暉為行軍都部署,張元徽為前鋒都指揮使,會同遼武定節度使楊兗所率萬余騎,由晉陽經團柏南下,屯梁侯驛,隨即兩軍合力于太平驛大破后周邊防軍,長驅直入,直趨潞州(今長治)。首站獲勝,北漢士氣大振,國主劉旻親領中軍,大將張元徽領左軍,遼將耶律敵祿為右軍,兩軍合營,陣容嚴整。駐守澤州的后周昭寧節度使李筠派部將穆令均率領兩千人馬迎擊。但卻中伏被殺,損失千余人。見北漢軍勢正盛,李筠不敢與其正面對抗,一面領兵退回潞州,一面又向汴梁求援。北漢的入侵,對于后周來說前景不容樂觀。為了穩住局勢和改變對北部邊防的守勢,周世宗力排眾議決定親領大軍趕赴前線,與漢遼聯軍決一死戰。兩軍在高平狹路相逢。

    高平之戰

    后周世宗皇帝柴榮雖然剛剛繼位,但卻在危局時展現出了極強的內政天賦和軍事能力。為了應對北漢與遼國好勇斗狠的軍隊,周世宗在親征之前對軍隊進行了初步改造。戰前柴榮“詔諸道募山林亡命之,徒有勇力者送于闕下,仍目之為強人。帝以趫捷勇猛之士多出于群盜中,故令所在招納,有應命者,即貸其罪,以禁衛處之。”從各地的精壯之士中擇優選取,組建起了一支作戰勇猛的中央禁軍,至此后周取得軍事勝利的關鍵要素已經完成。

    三月十八日,柴榮率軍自汴京進抵澤州。劉崇不知柴榮親征,初戰獲勝,便輕敵急進,面對城防堅固的潞州圍而不攻,輕率主力南進。十九日,北漢軍于高平南突遇后周前鋒軍,一番激戰后失利,后撤至高平南部的巴公原一帶列陣。漢遼聯軍見周軍人少便分為三部:劉崇率中軍居中,張元徽部居東,遼將楊兗騎兵居西,欲趁后周立足未穩而決戰。恰逢后周的后軍尚未趕到,但柴榮亦令列三陣與北漢軍對峙:以白重贊等統左軍居西;樊愛能、何徽統右軍居東;向訓、史彥超等統精騎居中;同時遣將率軍直趨江豬嶺(今山西長子西南),斷北漢軍退路。劉崇素來輕漫,見周軍人少,擁眾自傲,聲言不需遼軍相助也能可獲勝。遼將楊兗策馬前望,見周軍陣容嚴整,勸其不可輕進。劉崇執意決戰,不聽勸阻,令左軍張元徽率騎兵向后周軍右翼猛攻。開戰后不久,后周大將樊愛能、何徽所屬騎兵便擅自遁走,步卒也有千余人見勢不妙投降北漢。柴榮見勢危急,自引親兵冒矢石督戰。“合戰未幾,樊愛能、何徽引騎兵先遁,右軍潰。步兵千馀人解甲呼萬歲,降于北漢。帝見軍勢危,自引親兵犯矢石督戰。”宿衛將趙匡胤急與張永德各率兩千騎,從左右翼奮擊,左軍白重贊等也率部力戰,迅速形成對北漢軍夾擊之勢。劉崇為激勵士氣,褒賞驍將張元徽初戰之功,令其率軍再戰。張元徽重新殺入后周軍陣,卻遭遇周軍圍攻,很快便被軍士砍于馬下。北漢主將被殺,又恰逢南風正盛,后周軍乘勢左右馳突,愈戰愈勇。遼將楊兗見大勢已去,隨即畏戰逃遁。北漢軍大敗。劉崇舉旗招收殘兵萬余被迫后退,據險抵御。傍晚,柴榮后軍劉詞部抵達,復與諸軍合擊,陣斬北漢樞密使王廷嗣。周軍乘勝追擊至高平,北漢軍本就士氣大潰,傷亡甚重,見周軍主力已至,再次大潰“軍不可遏”遺棄輜重、器械不可勝數。劉崇本人僅領百余親騎由雕窠嶺(今高平西北)逃回晉陽。

    此役趙匡胤表現出色,升殿前都虞候,得以迅速崛起,成為柴榮日后倚重的大將。太祖皇帝(趙匡胤)時為宿衛將,謂同列曰:“主危如此,吾屬何得不致死!”又謂張永德曰:“賊氣驕,力戰可破也!公麾下多能左射者,請引兵乘高西出為左翼,我引兵為右翼以擊之。國家安危,在此一舉!”永德從之,各將二千人進戰。太祖皇帝身先士卒,馳犯其鋒,士卒死戰,無不一當百,北漢兵披靡。內殿直夏津馬仁瑀謂眾曰:“使乘輿受敵,安用我輩!”躍馬引弓大呼,連斃數十人,士氣益振。

    高平之戰后,后周軍大舉進攻北漢,周軍既破漢軍主力,接連攻入北漢境內,兵圍太原。后周大軍“既入北漢境,其民爭以食物迎周師,泣訴劉氏賦役之重,愿供軍須,助攻晉陽,北漢州縣繼有降者。”正當世宗皇帝試圖畢其功于一役,一舉消滅北漢時,現實的困難讓其暫時打消了這個念頭。“帝聞之...遣使往與諸將議之,諸將皆言'芻糧不足,請且班師以俟再舉’”。由于糧草短缺,且作為河東軍閥數十年經營的獨立王國,晉陽城高大堅固,周軍數次猛攻均無功而返,逐漸激增的傷亡讓周軍的情緒漸漸低落。柴榮見晉陽攻城戰未有進展,遺憾下令班師。此役,后周成功使得北漢國元氣大傷,此后北漢政權“力已竭,氣已喪,不足以為邊患。”“土瘠民貧,內供軍國,外奉契丹,賦繁役重,民不聊生,逃入周境者甚眾。”北漢也由開始的想要滅掉后周進軍中原的宏偉戰略,轉變為割據河東一隅之地以求自保。

    后周兵退后劉崇悲憤去世,葬在交城北山,其子劉承鈞繼立,改名劉鈞,奉遼帝為父皇帝。北漢在劉承鈞繼位以后,“潛結江南、西川為外援。”然而這三個割據政權之間互懷鬼胎,從未真正同時行動對后周進行有效牽制。劉承鈞統治時期,比較注重政事,統治較為穩定,對外不再事事向契丹匯報,試圖謀求一定的政治自立。天會十二年(968年)七月,劉鈞因宋軍壓境,國勢日窘憂憤而死,劉鈞的外甥劉繼恩即位。同年九月,劉繼恩被侯霸榮殺死,劉鈞另一個養子劉繼元當了北漢皇帝。具體戰事方面,劉繼恩在位僅三個月,歷時短暫,基本很少對后周或北宋發動主動進攻,只有零星的局部邊界沖突。劉繼元在位時期,北漢內政又開始惡化“居常戚戚,但以弈棋飲酒為務,政事多廢”北漢國力日益衰落,至此,困守晉陽的北漢的滅亡已是時間問題,其能在太原城中茍延殘喘也主要因為遼國的軍事保護罷了。

    高平之戰后,周世宗柴榮贏得了巨大的聲望,隨即他繼續太祖郭威在各方面的改革,其鼓勵開墾荒田,處理逃戶莊田和保護邊民的生產;減輕租稅,均定田租;興修水利,恢復以開封為中心的水路交通網;打擊寺院經濟勢力。這一系列改革為后周以及日后的北宋奠定了開始統一事業和抗擊契丹的物質基礎。在對外討伐各地割據政權上,柴榮也展現了他過人的戰略眼光,顯德二年后周西征后蜀,一舉收復了秦、鳳、階、成四州之地;隨后柴榮提出若要討滅北漢必須擊敗遼國,因此提出“先南后北”方案,隨后三征南唐,北討契丹。一系列軍事行動使后周疆域達到極盛。然而天不假年,顯德六年(959年)初,柴榮在進軍幽州的途中身患重病,不得不班師回朝。同年六月三十日,周世宗病逝于汴梁,終年三十九歲。后周進取開拓的腳步驟然停滯,主少國疑,時任殿前都點檢兼宋州歸德軍節度使的大將趙匡胤察覺到了爭取最高權力的機會。

    北宋對北漢的戰爭

    后周顯德七年(960)正月,鎮定二州報稱北漢和遼國聯兵南下,聲勢浩大,請求朝廷派兵援助。后周攝政符太后令殿前都點檢、檢校太尉、歸德節度使趙匡胤率軍自汴京出發北上, 然而此舉正中趙匡胤下懷,行至陳橋驛,在趙氏等人的煽動下周軍內部發生兵變,趙匡胤被軍中各級推戴為帝。而后趙匡胤率兵回師開封,沿途約束將士,嚴禁燒殺搶掠,后周朝廷驟然間北趙匡胤把控。僅僅兩天后,即顯德七年正月初四,后周恭帝禪讓,趙匡胤成功即帝位,改國號為宋,改元建隆,后周王朝至此滅亡。趙匡胤是為宋太祖。

    勾結叛逆

    北宋建立之后不久,鎮守潞州八年的節度使李筠不甘心位居趙匡胤之下,密謀反叛。李筠其人“在鎮逾八年,恃勇專恣,招集亡命,陰為跋扈之計”。此時北漢國主劉承鈞也察覺到李筠的不臣之心決定趁機內外響應,席卷河東。建隆元年(960年)四月十四,李筠密捕宋軍監軍周光遜,派遣牙將劉繼沖等人將其押送到北漢用以展現立場,并請求援助。“筠復遣劉繼沖詣晉陽,請北漢主舉軍南下,己為前導。”隨后李筠派遣軍隊襲擊澤州,殺掉刺史張福,占領澤州。北漢劉承鈞見狀大喜,親自率領軍隊抵達太平驛與李筠軍會合,并當場冊封李筠為西平王。然而,李筠見北漢軍隊數量較少,且軍容不齊,認為其并不是合適的盟友,心里面很后悔和北漢結盟。當得知李筠反叛后,宋太祖命宋軍分兩路攻擊李筠。一路由石守信和高懷德領兵北上攻擊澤潞兩州,另一路則由慕容延釗等率軍自東路出擊。石守信等同李筠和范守圖等戰于澤州南,李筠的叛軍大敗。李筠本人逃回澤州閉門固守。最終,在趙匡胤的親征督戰下宋軍攻破澤州城,李筠自焚身亡。

    在迅速平定國內藩鎮叛亂后,趙匡胤大大提高了中央的集權度,隨即開始著手翦滅周邊各割據政權。在綜合、吸收了后周世宗柴榮和各位大臣的看法和意見的基礎上,宋太祖完整地提出了“先南后北”的統一方針:“中國自五代以來,兵連禍結,帑藏空虛。必先取巴蜀,次及廣南、江南,即國用富饒矣。河東與契丹接境,若取之,則契丹之患、我當之也。姑存之以為 我屏翰,俟富實則取之。”至此之后,趙匡胤著手準備掃清南方各政權:乾德元年(963年)正月,趙匡胤派慕容延釗、李處耘領軍滅荊南,二月底,宋軍水陸并進,突破三江口,繳獲戰船七百艘,占領岳州。三月,占領朗州,周保權被俘,湖南遂平。乾德二年十一月,趙匡胤命分兵兩路,北路由忠武軍節度使王全斌主將,率步騎三萬出鳳州,沿嘉陵江南下入川;東路軍則由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劉廷統領,出步騎兩萬自歸州溯長江西進。次年正月,北路軍突破劍門險要,東路軍也攻占夔州,蜀軍大敗,后蜀皇帝孟昶獻城投降,四川平定。至此,南方徹底喪失與宋朝對抗的實力。開寶三年(970),宋軍加快統一戰爭進程,潘美領軍攻滅南漢。五年后的開寶八年,趙匡胤決心覆滅南唐,令大將曹彬、潘美等人南下過江。正月初三,宋軍破溧水,繼與十萬南唐軍于秦淮河畔決戰,南唐軍大敗,宋軍直逼南唐都城江寧。十一月,三路宋軍匯合,攜手攻破江寧,李煜投降,南唐滅亡。此時,除了早已投效稱藩的吳越與割據漳泉的陳洪進,南方均已平定。討滅北漢,收復燕云十六州已經提上宋太祖的日程。

    北漢的存在始終是北宋王朝的心頭之患。宋太祖繼位之初,面對北漢每年小規模的襲擾也頗為頭痛,曾問大臣何以解決北漢問題。張永德回答說:“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為援,未易取也。臣以每歲多設游兵,抗其農事,仍發間使以諜契丹,絕其援,然后可下也。”趙匡胤深以為然,下令河東各地宋軍加緊邊防,吸引北漢百姓投奔,逐步削減北漢的國力,伺機而動,意圖在不久能徹底攻破這個唐末以來的北方第一軍鎮。

    太祖親征

    開寶元年(968年)九月,宋軍等待許久的機會出現,北漢發生內亂,原先的皇帝劉繼恩繼位數月后被殺,劉鈞養子劉繼元得以即位,北漢國內人心思動。宋太祖趁機出兵,意圖一戰平滅北漢。戰前,宋太祖趙匡胤試圖做好萬全準備,其一方面囤積糧草軍需物資“遣殿中侍御史洛陽李瑩等十八人分往諸州,調發軍儲赴太原。”另一方面又派遣各地將帥如李繼勛、黨進、曹彬、何繼筠、趙贊等人率軍伐北漢,同時命令韓仲赟、郭延義等人率軍前往鎮、定二州防御契丹對北漢的支援。開寶二年(969年)二月,宋軍前鋒攻抵太原城下,各軍分別太原城四周安營。同月宋太祖,下令親征北漢,親率宋軍禁軍主力從京師出發,自上黨趕赴太原。太祖一路宋軍抵達潞州后,因為連綿大雨于此暫留十八天,于三月壬辰日繼續北上。三月,趙匡胤親統大軍抵達太原,筑寨圍攻。北漢將領劉繼業率兵出城作戰,被宋軍打敗。而后,宋太祖采納陳承詔的建議,令各軍筑堤攔截汾水,準備澆灌太原城,宋軍在修營寨之時,北漢軍隊多次出城發動襲擊,但數戰不利,反而損失了大量士卒。四月,遼國援兵逼近太原,宋太祖派遣何繼筠、韓重赟等兩路野戰軍北上圍殲遼軍,宋軍先后在陽曲縣、定州等地大破遼國援軍,遼軍損失慘重,一時不敢進軍。宋太祖令人將繳獲契丹的戰利品及斬獲首級于太原城下展示,城內君臣、軍民無不恐慌,陸續有北漢的文武大臣出城投降北宋。閏五月,見堤壩水勢已高,宋太祖下令放汾水澆灌太原城,隨后又令宋軍圍攻太原城。太原城曾一度被大水沖開決口,但很快又被城中的北漢士兵堵住。隨著時間推移,雙方對峙持續到了夏季,氣溫升高,炎熱多雨。但宋軍久戰不下,損傷逐漸增大,將領王廷乂、石漢卿等先后在攻城中中箭身亡,宋將李懷忠也身負重傷。隨著宋軍攻城損失慘重,宋軍一時也很難找到突破北漢防線的辦法。“時大軍頓甘草地中,會暑雨,多破腹病,而契丹亦復遣兵來援”。鑒于宋軍士兵苦于暑雨、腹疾,契丹又派遣軍隊援助北漢,宋太祖采納了李光贊的建議,決定暫時放棄攻城,班師回朝。六月癸巳日,宋軍陸續撤出太原地區,返回京師。

    此后,宋太祖意識到了北漢問題的核心要素,那就是遼軍。一旦北漢依托太原堅城固守待援,自雁門關南下的遼軍才是北宋真正的威脅,宋軍攻城不利,若遼軍在宋軍疲敝之時南下,這將會是士氣低落的宋軍的噩夢。解決北漢問題,根本上是要解決宋遼問題。為了進一步執行更具體的緩攻策略,薛華光進言:“凡伐木,先去枝葉,后取根底。今河東外有契丹之助,內有人戶賦輸,竊恐歲月間未能拿下,宜于太原北石嶺山及河北界西山東靜陽村、樂平鎮、黃澤關、百井社各建城寨,扼契丹援兵;起其部內人戶于西京、襄鄧唐汝州,給閑田使自耕 種,絕其供饋。如此,不數年間,自可平定”趙匡胤深以為然。宋朝在此后的數年間堅定地執行地這項計劃,北漢的人口大量被宋朝所稀釋。隨著時間推移,北宋的策略大為成功,至宋太祖統治后期,北漢已經完全喪失了同敵軍野戰的能力,且存糧也已嚴重不足,北漢甚至已經難以供給太原城內的漢軍糧草,還需向北方的遼國借糧,依托堅城長期堅守的戰術也已經失效。北宋即將迎來真正的滅國良機。

    北宋滅北漢之戰

    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宋太祖趙匡胤突然駕崩,其弟趙光義繼位,是為宋太宗。太祖一朝先后消滅了后蜀、南平、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北宋的疆域擴大了一倍多。太宗繼位后,天下形勢已然明朗,而且戰事順利,宋軍作戰經驗豐富、士氣旺盛。南方除了已經依附的吳越國外皆已平定,面對北方的北漢政權,宋軍也已取得巨大優勢。而遼國自北宋建立以來就從未全力南下,只有數次救援北漢時與宋軍各部有過交手。并且遼國才剛剛從“睡王”遼穆宗的混亂統治中恢復不久,也沒有南下的實際意愿。因此從全局來看此時的形勢對北宋王朝來講是有利的。在趙光義穩定內部局勢后,決心北上消滅北漢,奪回幽云十六州,立下不世之功。由此,北宋很快就開始了對北漢、遼兩國的整軍備戰。

    太平興國三年四月,宋太宗以勢逼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就范,宋朝收復泉、漳州兩州。五月,太宗如法炮制,在威逼利誘下盡數吞并吳越國一軍、十三州、八十八縣。徹底統一南方。在掃除南方遺留問題之后,宋太宗趙光義開始在原有宋軍的基礎上重新整編,擴大禁軍規模,繼續按太祖時期的方法操練新軍。不久,軍隊已是“翰分布士伍,南北縣亙二十里,建五色旗以號令,將卒望其所舉為進退之節,每按旗指蹤,則千乘萬騎,周旋如一,甲兵之盛,近代無比。”宋太宗此時做好了北伐北漢的前期工作。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正月,自覺時機成熟的宋太宗趙光義就征討北漢之事詢問樞密使曹彬,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太宗皇帝遂決意效法兄長親征太原。雖有宰相薛居正認為北漢疲敝,無需親征,且舉出后周征北漢失利之事,指出北漢有遼作為外援,堅壁不戰,親征未必奏效。但趙光義想法堅決,指出“今者事同而勢異,彼弱而我強。昔先帝破此敵,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為今日事也。朕計決矣,卿等勿復言。”在一面準備親征的工作時,另一面宋太宗也與大臣們總結了后周與宋太祖歷次伐北漢的失敗原因,周世宗是因為“史超敗于石嶺關,人情震恐,故師還”, 而宋太祖則是因為“軍人多被腹疾,因是中止。”隨后又分析當下征討北漢的優勢,宋太宗認為:“今者事同而勢異,彼弱而我彊。昔先帝破此敵,徙其人而空其地者,正為今日事也。”旋即,在完成了禁軍調配后,宋太宗集合了宋軍大部,精銳盡出,誓要一舉滅漢。

    太平興國四年二月,宋軍集結十余萬主力盡數北上,太宗派遣大將潘美、崔彥進、李漢瓊、曹翰、劉遇等人先行率所部圍攻太原, 又令前鋒郭進為太原石嶺關都部署, “以斷燕薊援師。” 三月,戰斗正式打響。趙光義派遣郢州刺史尹勛主攻隆州,客省副使齊廷琛、洛苑副使侯美主攻盂縣,引進使、汾州防御使田欽祚前往石嶺關與郭進配合作戰。不久,郭進所部在西龍門寨擊潰北漢軍。不久又與遼軍先鋒遭遇,宋軍士氣正盛,趁遼軍立足未穩半渡而擊,郭進身先士卒率軍突擊,遼軍措手不及全軍潰敗。副將塔爾等人戰死,主帥耶律沙、穆濟在隨后趕到的耶律色珍部的掩護下只身逃走。

    宋軍在石嶺關打援獲勝以后,迅速擴大戰果。四月七日,折御卿攻占位于太原上游的岢嵐軍,截斷寧武方向的潛在援軍進軍路線。十六日,宋軍攻克隆州,二十日,折御卿又破嵐州,斬殺北漢憲州刺史霍翊,隨后不久晉絳等州都巡檢使陸萬友攻占石州。至四月底,宋軍在北漢境內已取得絕對優勢,北漢只剩下太原、汾州等二、三座城池堅守。原本北漢控鶴指揮使裴正欲圖偷襲宋營,率軍出城后卻反被宋將米信擊攻,裴正戰死,出城的北漢軍非死即降。此戰之后,北漢駙馬都尉盧俊冒死再次出城前往遼國求援,卻無果而歸。北漢官兵自知不敵宋軍,從此不再出戰,在城中絕望的等待城破那日的到來。與此同時,宋太宗車駕抵達太原,各路宋軍也陸續趕來,太原城下,宋軍精銳盡出,北漢真正迎來了末日時刻。

    史載,此時的太宗皇帝眼見宋軍已成泰山壓頂之勢,于是“躬擐甲胄,蒙犯矢石,指揮戎旅”到太原城下督戰,侍從進諫,他說:“將士爭效命于鋒鏑之下,朕豈忍坐觀!”宋軍將士聞言,士氣更加振奮,爭先冒死攻城。從二十四日夜起,宋太宗連日督戰,宋軍勇猛進攻,北漢以哀兵頑強反抗。宋天武軍校荊嗣首先登城,殺死守城兵數人,北漢守軍拼命射箭還擊,使荊手足受傷而退。主攻南城的李漢瓊沖上城頭,被亂箭射中面頰。鐵騎軍指揮使呼延贊登減四次,墜下四次。馬軍都軍頭韓起登城,身受十三處創傷,再次登城,又中八箭。在宋軍全力攻城下,到五月一日,北漢逐漸支持不住,太原羊馬城率先被宋軍攻克,其守將北漢宣徽使范超出城投降,然而攻城宋軍以為其出城作戰,當下把他抓住斬首。北漢國主劉繼元發現范超降宋,便將其一家統統殺死,首級扔到城外。但北漢人心已散,這些動作并不能阻止部下的不斷投降。五月三日,北漢馬步軍都指揮使、主將郭萬超投降。此事一經流傳開,劉繼元的親信紛紛離散,出城投降,太原危在旦夕。

    眼見太原城破在即,宋軍也殺紅了眼,常常不經通報便擅自斬殺俘虜,五月初三,宋太宗再次親臨戰陣,見宋軍各營“士奮怒,爭乘城,不可遏”,擔心其會在城破后屠城,連忙撤下部分部隊,并親自起草詔書,要求北漢國主劉繼元從速出降。五月五日,太宗見北漢城中毫無反應,又督諸將急攻,“士卒奮怒乘城,矢石交發,梯沖并進”,此時的北漢樞密副使、左仆射馬峰正見軍情危急,抱病進宮,流著眼淚勸說劉繼元投降。劉繼元見大勢已去,派人向宋太宗“上表納款”。次日,劉繼元率百官出城投降,北漢滅亡,其十州一軍四十一縣,三萬五千二百二十戶和三萬軍隊全部歸宋。北宋就此終結了唐末以來的亂世紛爭,重新統一了中原地區。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人妻中文字幕|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有码| 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 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四五区|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快看|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最新国产AV最新国产在钱|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五月|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 第一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一福利| 精品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麻花传媒免费网站在线观看| 无码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 | 国模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1精品国产午夜福利|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AV | 国产偷窥熟女高潮精品视频| 女人的天堂A国产在线观看| 久久777国产线看观看精品| 精品国产AV最大网站| 日韩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乱妇乱女熟妇熟女网站| 少妇上班人妻精品偷人| 日韩放荡少妇无码视频| 丰满无码人妻热妇无码区| 天天在线看无码AV片| 真实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字| 免费又黄又爽又猛的毛片| 天堂V亚洲国产V第一次|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四川丰满少妇A级毛片| 无码熟妇人妻av影音先锋| 国产综合色产在线精品| 天天澡日日澡狠狠欧美老妇|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怡红院妓院| 一級特黃色毛片免費看| 国产在线中文字幕精品|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