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梅斯醫學 MedSci_cn 患者排長隊是醫院的恥辱,不是榮耀! 院長們的觀念首先要改變 段濤主任發聲 “患者看病排長隊、頻頻抱怨”這件事終于被關注了。 3月12日,著名婦產科專家、上海市第一婦嬰保健院主任醫師段濤醫生在微博發布了深刻的觀點,引起討論和深思。 他在微博中表示:“患者大排長隊是醫院的恥辱,不是榮耀!如何才能消滅醫院排隊呢?要全面實施就診預約制,有了預約就診,就可以分時段看病;制定聰明智慧的排隊原則;大力推廣移動掛號、移動支付。” 這番見解一經發表,不同人群給予了不同的回應。 四川一名網友表示:“沒辦法,打工人只有節假日有時間去醫院,醫院到處都在排隊。排隊一小時,就醫十分鐘;再排隊一小時,繳費五分鐘;再排隊一小時,化驗/拍片五分鐘;中午休息一小時,再排隊一小時,再就醫十分鐘,然后再去繳費口排隊,然后再去藥房排隊。一個小小的感冒,要花費一整天,開的藥和上次娃感冒開的藥一模一樣,久了我就不去醫院了……” 新疆一名網友則認為:“不管你怎么想辦法,患者排長隊的困境依然很難解決,排隊的都是大醫院,這些措施早都有了,可患者遠遠超出了醫院的承受能力,不見效。又因為看病的和看報告的也擠在一起,即使掛號不排隊了,但檢查化驗照樣排隊。排隊難、排隊苦,誰能解決患者看病看一天、到處排隊的問題,誰就是當代的大圣人!” 另有醫生表示,他們院長公開說就喜歡看醫院門診大廳熙熙攘攘才顯得熱鬧,醫療供不應求才能對醫院有利,太多院長把折騰病人當成了樂趣。 由于微博內容簡短,并未展開陳述,且相關建議也受到了一些質疑,隨后段濤主任又進行了補充和回應。 針對網友提到的“院長喜歡看門診大廳熙熙攘攘”的問題,段濤主任認為,很多公立醫院的院長、大教授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認為反正是患者來求我看病,那讓患者等是應該的。甚至在不少院長的深層思想里,醫院里面不排隊,他還覺得心里發慌,因為排隊意味著病人多,覺得有利于醫院。 段濤主任說道:“這種現象很常見,但其實這種心態有很大的問題,排隊讓患者麻煩,我們就要消滅排隊,而不是'從來如此很正常’,之所以現在還沒做好,患者依舊被大排長隊困擾,這絕對不是技術問題,而是醫院領導們的觀念問題。如果院長都認為患者就應該排這個隊,那患者的就醫體驗是無法改善的,首先院長們要先破除舊觀念!” 針對“即使掛號不排隊了,檢查化驗照樣排隊”,段濤主任給出的辦法是醫療服務產品化,把看某一種病的所有科室、部門集中做出一個整體解決方案。 他舉了一個例子。懷孕了,你到醫院看哪個科室?有的醫院是婦科,有的醫院是產科,有的是計劃生育等等。那你到醫院,排隊掛號、排隊候診,好不容易進了診室,醫生抬頭看你一眼,就給你開了驗小便、抽血、做 B 超。 接著你就得去排隊付費,然后排隊留小便,排隊抽血,排隊拿超聲號。很多醫院超聲是當天不能做的,那你今天就白來了。幾天之后你又來做了 B 超,然后再回來排隊候診,找的還不一定是前幾天那個醫生。接下來,如果懷孕情況不好,那醫生說你這個得人工流產,你到婦科或者到計劃生育科去排隊吧!要是懷孕了沒有問題,那醫生說好,那你到產科約下次產檢吧,又要去排隊! 排隊、排隊,處處都得排隊,令人痛苦難過! 那如果醫療服務產品化會怎樣呢?段濤給出解釋:“建立一個早孕中心,在同一個區域里,掛號、支付、尿液血液檢查、B 超都先做好。如果要這個孩子,就直接就給你約下次產檢;如果不要,當場就安排做人工流產;如果是宮外孕,直接收進病房,要么保守治療要么做手術,這樣就能避免患者重復排隊。現在醫院的組織方式是方便醫院,同一個科室的醫生、同一個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一起,醫院當然好管,那就讓患者去跑吧。但事實上,就醫的核心應該是方便患者。” 公立醫院競爭很激烈 排長隊問題再不解決,患者會用腳投票 事實上,現在很多公立醫院都慢慢地開始缺病人了,就算是各地的省級三甲也是如此。 這兩年全國各地都新開了很多公立醫院、分院。上海太多大醫院都在開分院,院區越來越多,也開始缺病人。此前因為新冠流行,小病不出縣大病不出市,患者的就醫習慣也開始改變,所以即便是大城市三甲醫院,病人數量也是下降的。 時至今日,醫院之間的競爭已經悄悄變得激烈。如果讓患者排隊的心態不改變、模式不改變,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不是站在患者角度考慮,患者是會用腳投票的。患者的信任一旦失去,再想把人拉回來就非常艱難。 例如,上海一名網友如此說道:“我住在徐匯區,徐匯區可有太多好三甲了,像上海六院、中山醫院、龍華醫院、復旦腫瘤醫院,等等,選擇去哪個醫院看病,看的就是誰更加對患者關懷備至,我經常陪母親看肝病,以前去中山,發現那邊排長隊而且重復排隊很多,一般還都是外地人來上海就醫,全自費,要知道自費可太不方便了,處處都得排隊,跟著他們一起擠,這就讓我們這些有上海醫保的老病友,也得浪費一天時間。后來有人告訴我龍華在排隊方面做得好,全都是網上操作,而且周六都有醫生看門診,我就一直在龍華看病了。” 目前,醫院排長隊的情況似乎總是難以避免,即便每個科室的診室每天限號看病不排隊,但到了彩超、檢驗、放射CT 等醫技科室,它們是面向全院各科室病人的,集中到此肯定又得排隊,檢查做完返回到診室,找醫生看報告的病人也會扎堆排隊。醫院管理者能做的就是減少病人等候時間,高峰期延時下班增加窗口,導醫做好引導維護好秩序,及時協調處理突發狀況。 “看診5分鐘,排隊2小時”令患者痛苦 病人多、超負荷是排隊根源 線上操作、家庭醫生能解決嗎? 在大醫院,患者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看診5分鐘,排隊2小時,排隊排的心焦難受”。 針對這種情況,醫療機構完全可以借助互聯網醫院系統,以部分線上功能取代線下人為操作,既能減少患者排隊時間,改善患者體驗,也能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提高整體醫療服務效率。 例如,以往在大醫院經常能看到,在正式放號前,院內已經排了好長的隊,好不容易掛到號,結果到分診臺就診時,還要再開始新一輪的排隊,看病真是費時又費力。 為減少這種情況的發生,患者就診最好提前預約掛號,這樣患者當天無需排隊,直接到分診臺排隊等待醫生叫號即可,互聯網醫院的出現很好地滿足了患者提前預約的需求。 另外,患者到藥房取藥也得排隊,取藥處擁擠、混亂、無序,患者很容易因為長時間等待出現情緒問題,患者之間、患者與藥師之間的爭執也時有發生。 試想,如果有一種處方流通系統,在這個系統上,醫院與異地藥店或醫藥電商企業開展合作,開通處方流轉服務,待醫生為患者開具處方后,患者無需在醫院取藥處排長隊取藥,可以在離家較近的指定店面按處方買藥,或者由機構合作的電商送藥上門,患者不用排隊,醫護人員工作壓力也有所減輕,醫藥費該怎么報銷還怎么報銷,這樣是不是更好呢? 最后,醫院還可以全面普及在線支付!為解決患者線下繳費的繁瑣,醫療機構可以借助互聯網醫院系統,提供在線支付處方賬單的功能,患者無需排隊,只要用手機就可以快速支付賬單,節省患者的繳費時間,也緩解了繳費處人員的工作壓力,讓看診過程更高效。 至于有人說線上操作對老年人不友好,這也是沒從思想根源上為患者考慮的跟風言語。 醫院并沒有什么特殊的,跟其他行業一樣都有老年人。雖然提倡線上操作,但服務臺肯定不會取消呀,導診服務肯定要繼續做好。另外,現場掛號肯定還會有,即便是再緊張的專家號,都不允許全部放在線上,必須留有一定的現場掛號號源,如此,怎么會對老年人不友好呢! 至于病人扎堆去大醫院,造成人員擁擠排長隊的情況,除了分時段預約之外,可以參考國外的家庭醫生。 在荷蘭,實行的就是就診預約制,比如約在早上9:40,你必須準時到,醫生頂多會等你5分鐘,過期不候。另外患者不舒服了,是不可以直接去醫院的,得先預約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若覺得你的病情真的需要去醫院看專科醫生,才會把你移給醫院,這就很大程度避免了醫院“人滿為患”和“醫療資源緊張”的情況。 結合我國國情,筆者認為,大型醫院專家門診都應該由基層醫院普通醫師初診后按需轉診,轉診前應該按照對接的上級醫院要求完成必要的標準化檢查,到了上級醫院后,所有檢查結果都互享互認,直接治病,這樣既能讓基層醫生積累經驗,讓基層醫療資源充分利用,又能減少病人的無效等待和奔波。 所以,大醫院患者排長隊的問題,肯定能解決,如果有人說解決不了,那肯定不是不能為,而是根本不想為!懶政也! 撰文 | 阿拉斯加寶 編輯 | 阿拉斯加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