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個祛濕好方,濕氣克星。 平胃散:平胃散主要是用來去除脾胃的濕氣的。 有成藥,叫平胃芄,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主治濕滯脾胃導致的脾土不運,濕濁困中,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惡心嘔吐,大便溏瀉,困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 這個方蒼術藥性燥烈,因此沒有水濕或陰虛的人,癥見舌紅少苔,口苦而渴,或脈數者,都不建議用。 藿香正氣散: 重點關注的是寒濕的問題。藿香、蘇葉、佩蘭,這是治上焦有濕的,半夏厚樸是治中焦有濕的,生姜是散寒飲的辛溫之藥,大棗是補血滋膩、溫脾升脾的藥。 現在服用這個藥的時候,基本上姜棗都不用了,古人加姜、棗,是為了“和營衛致津液,和中達表”。 建議各位在服用此藥的時候,要用生姜三五片,和大棗兩個,熬水,然后用這個水來沖服,如果是藿香正氣水,我一般都建議兌入姜棗水里面服用。 三仁湯: 杏仁、薏苡仁、白豆蔻,這三個組成“三仁”,來行氣利水除濕。通草、滑石、竹葉利水除濕,半夏燥濕,厚樸行氣化濕除滿。 既能清利三焦濕熱,又能宣暢三焦氣機,使邪氣外出,使用注意:濕溫初起,證多疑似,每易誤治。 茵陳蒿湯: 組成是茵陳蒿、梔子、大黃。身體發黃的人,繞不開這個方子,不管哪種類型的黃疸,不管用哪個方子,大多都會帶上這個方子。 經驗是“身黃”的問題,要考慮“濕熱邪”在作怪,先把身體通道打開,讓大小便暢通,讓皮膚排邪通道暢通,讓邪氣有路可退。然后便是養氣血,有淤血的就化淤血,有氣滯的就疏肝理氣,氣血不足的就去補氣血,脾胃虛弱的就去調脾胃。 五苓散與真武湯: 五苓散與真武湯為傷寒論中治以小便不利為主證的方,兩者組方藥物相似,但有質的區別。 這兩個方皆治“水”,應對不好的“水”,五苓散可以用來調理氣化不利,濕氣泛濫引起的水腫,包括肢體浮腫、頭面浮腫;還有像身體疲乏困重、腹脹、腹瀉等。 辨證點是:小便不利,口渴喜歡喝水,舌體胖大,舌苔白滑。也可以考慮中成藥五苓膠囊。但是要注意,陰虛,舌紅少苔之人不宜服用。 真武湯 真武湯用“真武”命名,很明顯是鎮水神方。北邊對應腎,這個方子治的就是腎臟出了問題,引起的水濕泛濫。針對寒水的方子,是以驅邪為主溫陽去寒水的思路。 脾腎陽氣虛的病人,容易出現水飲往下走的情況;小便不利,腳腫、踝部水腫,下肢沉重乏力,甚至大便溏等,這種情況真武湯里面附子量要多一些。#中醫##來點兒干貨##你相信中醫嗎# ![]() ![]() ![]() ![]() ![]() ![]() ![]() |
|
來自: 吾21nu1yl4x5by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