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穿越回公元前403年的晉國。當時晉國有三大諸侯,魏、趙、韓,下面的這段對話發生在當時的魏國魏文侯和李克之間,李克是當時魏國的國相。 魏文侯問李克:“先生您曾經跟我說過:'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現在選擇宰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先生認為他們二位如何?我該選誰?” 讀到此處先暫停,假設你穿越成為了李克,你會怎么回答這個問題?試著想像一下。你是直接給出答案選誰,還是說不知道呢?看看李克是怎么回答的。 李克說:“卑不謀尊,疏不謀戚。臣在野之人,不敢妄議朝中貴戚大臣!” 李克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以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為由拒絕了回答。在不清楚魏文侯意圖之前貿然回答是不明智的,李克心有疑慮,不清楚魏文侯是不是在試探他,還是真心想請教他。 魏文侯說:“這是國家大事,先生不要推辭!” 魏文侯的話讓李克打消了疑慮,魏文侯是真心想請教宰相人選的問題,這個時候如果再不回答就是失職了。讀到此處先暫停,假設此時你是李克,你會怎么回答這個問題? 李克說:“國君只是沒有留意考察罷了。看一個人,一看他平時親近的人,二看他富貴時資助的人,三看他顯達時保舉的人,四看他遇困時有所不為之事,五看他貧窮時有所不取之利,這五個方面,就足以看透一個人了,主君何須問我呢?”文侯說:“先生回賓館休息吧,我的宰相已經選定了!” 李克并沒有直接回答選誰,而是給出了選人的標準,這就是李克的高明之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既撇清了與宰相候選人之間的干系,又讓魏文侯自己做了最終的決定,一舉多得! 大領導問你二把手或其它職位人選該選誰?不要第一時間回答。首先你不清楚領導怎么想的,一旦你的回答與領導想法不一致,就會影響自己的印象分。其次不要直接回答,這個世界沒有不透風的墻,你的回答一旦傳出去很容易得罪人,遭人嫉恨,讓自己身處困境。盡量給選人標準而不指定具體人,具體選擇誰讓一把手拍板! 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能應對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事情,但我們可以以史為鑒少走彎路,可以在眾多選項中去掉一個錯誤選項,讓我們成功的概率增加那么一點,這樣就已經很好了,不是嗎? 讀故事時把自己代入情景中去,每當故事中的人物需要回答或做決定時,問問自己如果我是里面的人物我會怎么做,然后再繼續讀,并對照一下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做的,以此做為對照并反思,這樣做收益良多,獲益匪淺,真心推薦給大家!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
|